牟英杰
摘要:臺灣作為戲劇之鄉(xiāng),戲劇種類繁多。臺灣戲劇起始于清朝,先后涌現南管戲、北管戲、歌仔戲、客家大戲、新劇及布袋戲等地方戲種,其中亦蘊含濃濃的鄉(xiāng)愁思想。本文從來源及背景來探討臺灣現代戲劇鄉(xiāng)愁思想的誕生。
關鍵詞:臺灣戲劇;現代戲?。秽l(xiāng)愁思想
臺灣現代戲劇經過六十多年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博采臺灣眾多地方戲之長,已經在臺灣地區(qū)脫穎而出并廣為民眾所接受,成為臺灣當下戲劇大宗。溯其淵源,臺灣現代戲劇與地方戲緊密相關,政治與經濟淵源也促使了鄉(xiāng)愁思想無限衍生。
一、臺灣現代戲劇的主要來源
(一)臺灣現代戲劇來源于臺灣原有地方戲
臺灣原有地方戲主要以歌仔戲為代表,是20世紀初葉發(fā)源于臺灣的傳統戲曲,福建一帶亦有歌仔戲劇團。歌仔戲以閩南語為主,題材內容皆與史相關。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qū)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fā)展成小戲。而后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昆曲、京劇等各類劇種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除歌仔戲外還有采茶戲、車鼓戲、大人戲、童子戲、子弟戲、查某戲等,音樂是閩臺風格的。還有一些是純粹從民間基礎上吸收大陸各種劇種的音樂、唱腔、行頭、道具等而產生的地方戲劇。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在臺灣也很流行。
(二)臺灣現代戲劇來源于大陸閩廣地區(qū)傳入的地方戲
從大陸閩廣地區(qū)傳入的戲劇對臺灣現代戲劇的繁榮影響是不可否認的。主要戲種有從福建傳入的梨園戲、高甲戲、福州戲以及廣東傳入的大戲。這些從閩廣地區(qū)傳入的地方戲由于地域的原因更容易影響臺灣地方戲的聲樂表演、文化渲染、人文情愫等方面。而后不斷創(chuàng)新融合以致有今天臺灣現代戲劇的繁榮。
(三)臺灣現代戲劇來源于大陸中原地區(qū)地方戲
首先,臺灣戲劇的發(fā)展濫觴于清末,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近代歷史發(fā)展,清末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開始,對應的大陸各省份地方戲不斷進入臺灣。譚靜波認為,在清代乾隆年間,開封、祀縣等地,已經有了梆戲,這是戲劇,即河南梆子的童年。清代后期,戲劇已經流布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域。到中華民國時期,戲劇進入了成熟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戲劇形成了統一的“戲劇”稱謂,真正進入了繁榮發(fā)展期。①
49年之后,大陸人因為種種原因移民到臺灣,也變相帶來了更多的地方戲曲,如:吉劇、彈詞、越劇、川劇、揚劇、梆子戲等等,臺灣的戲劇再一次汲取了養(yǎng)分,茁壯生長。這也充分說明了,起源于文化故土的戲劇藝術本身具有莫大的包容性。
二、臺灣現代戲劇之鄉(xiāng)愁思想根源
(一)臺灣現代戲劇之鄉(xiāng)愁思想產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20世紀50年代,國民黨敗退臺灣。許永寧認為:“地域分隔、政治高壓、文化傳承催生出了臺灣文學獨特的一頁——鄉(xiāng)愁。它的產生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與中國傳統的回歸意識一脈相承。其主要體現在作家們童年的記憶與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海外游子對故土家園的眷戀中。鄉(xiāng)愁是中華民族團結的體現,它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異質文化的抵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并傳達出了一種中國文人特有的精神氣質?!雹?/p>
兩岸關系由50年代至80年代對大陸的隔離狀態(tài)逐漸走向緩和,一是由于臺灣和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使臺灣文化本源性和自我意識的逐步走向覺醒,鄉(xiāng)愁思想愈加濃厚。此為臺灣文學氤氳鄉(xiāng)愁思想的肥沃土壤;二是由于臺灣剛剛走出之前的隔離政策和文化上的官方束縛,無論是文化上還是戲劇上都展現一派鄉(xiāng)愁的文學氛圍。給臺灣現代戲劇的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的機遇和平臺,也致使臺灣現代戲劇走向大劇場運動奠定了基礎。
(二)臺灣現代戲劇之鄉(xiāng)愁思想產生的經濟文化環(huán)境
臺灣現代戲劇鄉(xiāng)愁思想的產生和其經濟的多元化發(fā)展是分不開的。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更加主動地審視自己,給自己以定位。自1986年以來,臺灣經濟步入轉型時期,其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在這一時期,臺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這個時期的現代戲劇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體現在尋找文化歸屬上,那么思鄉(xiāng)之情便油然而生。
如賴聲川的話劇作品如《紅色的天空》、《回頭是彼岸》等均貫串著文化認同的主線。對兩岸關系的歷史與現狀的探討,也是圍繞著這一主題。他嘗試著將戲劇作品當做試驗的場地,將劇場當做公開的討論室,觀眾觀劇的過程亦是獲得深度思考的過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故事劇情的表面。他尤其擅長化用中國古典文學的結構,如《暗戀桃花源》借用了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框架并加拼貼和創(chuàng)造,以此拓寬了作品的廣度和深度,賦予了作品新的美學訴求。
臺灣當代戲劇在原有地方戲的基礎上吸納了彼岸的閩臺和中原地方戲,就鄉(xiāng)愁屬性是同根同源的。再由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促使了臺灣當代戲劇鄉(xiāng)愁思想的誕生。從此,也奠定了“鄉(xiāng)愁”成為臺灣當代戲劇一大主題。
注釋:
①譚靜波,劉景亮.《中國戲曲觀眾學》[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04
②許永寧.淺談中國文化中的臺灣文學之鄉(xiāng)愁[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2010.10
參考文獻:
[1]胡星亮.當代中外比較戲劇史論1949—200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陳世雄.閩臺戲劇與當代[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3]胡星亮.中國現代戲劇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