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佳
摘要:魯克沁鎮(zhèn)是吐魯番木卡姆的發(fā)源地,納格拉鼓又是吐魯番木卡姆的靈魂所在。本文從納格拉鼓的本體特征,其中鼓的主體材料,鼓的定音方法,鼓的演奏方法以及納格拉鼓在維吾爾族婚禮中的運用,四個方面對納格拉鼓進(jìn)行研究與分析。
關(guān)鍵詞:魯克沁;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魯克沁,一座有著悠久豐富歷史的小鎮(zhèn),位于吐魯番市鄯善縣城西45公里,在清朝年間曾經(jīng)成為吐魯番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中心。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吐魯番郡王府遺址所在地、吐魯番十二木卡姆藝術(shù)的發(fā)源地,使這古老的套曲得以延續(xù)下來的靈魂器樂莫過于——納格拉鼓。
一、納格拉鼓的本體特征
(一)主體材料
筆者下田野采訪到一位民間藝人,他叫馬力,20年的蘇爾奈演奏者,現(xiàn)在由于身體不適已經(jīng)不再吹奏,轉(zhuǎn)型演奏納格拉鼓,同時他還是一位專業(yè)制作納格拉鼓的藝人,曾經(jīng)三天制作出來大小不一完整的二十一面鼓。在走訪他家期間一進(jìn)院子就能看見大小型號不同的鼓模具安靜的坐落在院子中間,旁邊還有四面已經(jīng)制作成型的鋁制鼓身正在晾曬。
魯克沁納格拉鼓分為大鼓,中鼓,小鼓。大鼓鼓面直徑一般在:42 cm- 50cm中鼓鼓面直徑一般在:25 cm- 27 cm,小鼓鼓面直徑一般在:20 cm-24 cm范圍內(nèi)。全鼓由鼓皮,鼓身,皮繩,鐵圈,鼓棒,把手,六個部分組成。筆者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因為納格拉鼓屬于膜鳴樂器,擊打出來的聲音彈性尤為重要,所以在鼓皮選擇上,手工藝人是最在意的。通常會選擇牛皮作為鼓皮選擇,因為牛皮皮料有很強的柔韌性,鼓聲音的高低可以由溫度高低隨時調(diào)整,同時不容易破損。鼓皮在封到鼓身上時選擇牛皮帶皮毛的對外,所以魯克沁民間的納格拉鼓鼓面一般都有動物的毛,藝人說這也是一種保護(hù)鼓面的做法。鼓身一般選擇用鋁制材料扣在模具中制成,容易長期保存不易變形生銹。皮繩是用一根寬牛皮打十字交叉繩結(jié)環(huán)繞綁在全鼓身上,使鼓面繃直,聲音均勻。鐵圈是在皮繩最下面用來固定鼓身上牛皮繩的。鼓棒一般選用樹木材質(zhì),打磨光滑,鼓棒最前端向上彎曲45°,目的是防止鼓棒意外戳破鼓皮。把手,安裝在鼓身中間的左右兩側(cè)的圓形鐵環(huán),目的是方便藝人們外出演奏的搬運工作。
(二)鼓的定音方法
納格拉鼓屬于膜鳴樂器,由于它是皮料制品,有韌性。受到天氣變化的影響,它所發(fā)出的聲音也會隨著溫度的高低有所變化。溫度高時,鼓聲更加清脆悅耳。溫度低時,鼓聲略顯沉悶。在每次演奏前,樂師們都會用不同的方法使納格爾回到習(xí)慣性的音準(zhǔn)來進(jìn)行演奏。天氣潮濕時,藝人們最長用的方法是生火,用火烤的方法來使鼓面干燥,回到原有的音高,音準(zhǔn)。天氣如若太干燥,鼓面發(fā)出的聲音過于尖銳,藝人們也會用灑水的方法,使鼓面皮料潤起來,讓鼓聲回歸原有的音準(zhǔn)。
(三)演奏方法
通常情況下,納格拉鼓不會獨奏,一套完整組合的納格拉由一個大鼓,四個小鼓組成,三個人配合同時擊奏。兩人左右手各持一對鼓擊奏一高音和一低音小鼓,最大的低音大鼓由一個人手拿一支鼓擊奏。擊奏兩對小鼓的人要在演奏時互相配合,中間小鼓者為節(jié)奏型的基本音型,旁邊小鼓手根據(jù)基本音型變奏出更復(fù)雜的擊奏型,使得鼓聲如密集的雨點,叩擊著聽樂者們的心靈,使得鼓樂更加錦上添花,大鼓鼓手主要給的就是節(jié)奏型的重拍的一下,強調(diào)重拍。
二、納格拉鼓婚禮中的運用
在長期的歷史中遺留下來的民俗習(xí)慣中,納格拉被保留下來重要原因是它在婚禮文化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和地位。
首先,舉行婚禮的當(dāng)天清早,太陽還未出來,在新郎家的屋頂上,樂隊演奏《薩巴木卡姆》,向全村人宣布這一戶人家今天有喜事?!端_巴木卡姆》整套曲子都是由五面納格拉鼓與一個蘇乃依完成的。
上午時分,新郎官的車隊準(zhǔn)備出發(fā)接新娘回家時,由三個鼓手五面鼓組成的頭車打著《耶里》一路敲擊出村子,預(yù)示著新郎官去迎親了。到達(dá)新娘家,接新娘上車后樂隊演奏《特里克》,其樂聲讓人情不自禁地有留戀的感傷之情。樂隊回來的路途上,會演奏同樣節(jié)奏型的樂曲,一直到出村子。回到新郎村子的路途中間,有親朋好友來路中間拿著各種好看的綢緞來攔婚車,路邊擺放好迎接新娘的瓜果,樂隊只能停下來演奏《麥西來普》,車隊下來眾人挑起歡快的舞蹈,直到綢緞收起來為止。在整個婚禮儀式中,納格拉鼓始終貫穿于所有音樂中,成為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