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
說“凍”道“切”
一些同學常把“凍”字寫成三點水旁(氵),把“切”字寫成提土旁(氵)。為了幫助同學們糾正這兩個錯字,牢牢記住“凍”是“東”字左邊加兩點,“切”是“七”和“刀”的組合體,我給同學們講個蔣燾對對聯(lián)的故事。
蔣燾是明代文學家,他小時候就很聰慧。有一次,他父親的朋友來訪,交談中,那友人出一上聯(lián)給在座的人對。上聯(lián)是: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在座的人絞盡腦汁,總對不出。這時候蔣燾見他們邊吃邊思索,便靈機一動,馬上寫出了對聯(lián):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這是一副拆字聯(lián),上聯(lián)拆“凍”為“東二點”,拆“灑”為“西三點”;下聯(lián)拆“切”為“七刀”,拆“分”為“八刀”,非常切合全聯(lián)所表達的事實。
“凍”字拆開來就是“東二點”,如果它的左邊寫成三點就錯了。為什么是錯的呢?因為“凍”字的左部首“冫”是冰的本字,它不表示水。嚴寒會出現冰凍,所以和寒冷有關的字,如冰、涼、冷、凍等,它們的部首是兩點水(冫)旁,不能用三點水(氵)旁。
“切”字是有“七”和“刀”部分的合體字。所以,蔣燾對對子時,巧妙地把“切”字拆為“七刀”。“切”字的左邊取一個和“切”音近的“七”表示讀音,右邊是按照事物的類別,選取“刀”表示“以刀切物”的意義,“七”和“刀”相配合,就成為一半表音一半表義的形聲字“切”了。因此,“切”的左邊應寫成“七”。但有些學生不明其故,結果把“七”變?yōu)樘嵬僚裕@就把字寫錯了。
說說“井噴”
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園,聰聰和軍軍都去參觀游玩了一回。班上一位同學在習作中寫道:“今天是迪士尼樂園開園的第一天,游樂園里游人井噴……”聰聰問軍軍:用“井噴”來形容游人很多,合適嗎?
軍軍說:“我也覺得有點問題,‘井噴的意思是指鉆探油井時地下的高壓油、天然氣等突然從井口噴出。而游人從井口噴出來,還能活嗎?”
坐在一旁的虎虎說:“你們想到哪兒去了!‘井噴的原意確實是指油井內氣壓過大;將石油等物質突然擠出時發(fā)生的現象。但是還有個比喻的用法,即強調對象的火爆、猛增,出現高潮。因此,當游人猛增、流量很大時,用‘井噴來形容,是十分形象的?!?/p>
芳芳也開口了:“確實如此,‘井噴的義項已擴大,使用的范圍也在擴大。如:‘井噴在即‘持續(xù)井噴‘井噴勢頭等詞語也屢見不鮮。其實,像‘井噴這樣詞義在擴大的詞語,現在也很多。如‘接軌原指鐵路的軌道相連接,現在可引申為兩地的同步發(fā)展。例如:‘和國際接軌。又如‘炒魷魚原指一種炒菜,現可指解聘或開除,因為魷魚一炒便會卷起來,比喻卷鋪蓋走人,最形象不過了?!?/p>
老師說:“改革開放,出現了許多新生事物,詞語也不例外。原來看似不對的用法,現在卻可以使用。但我們也要遵守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反對一味地標新立異,做到準確用詞。”
話說“楷?!?/p>
“快來看,我們的語文老師上報了。”蘭蘭舉著報紙說。一時間,大家傳開了:“你們看,報紙上說我們的語文老師是教師們學習的楷模?!?/p>
“人們?yōu)槭裁窗哑鹉7?、榜樣作用的人稱為楷模呢?”龍龍問。
“這個問題提得好。”寶寶說,“我查過字典,‘楷和‘模原本是兩種樹木,所以都有一個木字旁??瑯?,屬于落葉喬木,果實為紅色,樹干挺拔,枝繁葉茂;模樹,它的葉子隨季節(jié)而變,春天青翠碧綠,夏時赤紅似血,秋日潔白如玉,冬則烏黑如墨?!?/p>
“那么,這樹怎么跟人聯(lián)系起來了呢?”蘭蘭問道。
“這里面有個故事呢?!奔t紅說,“相傳,孔子逝世后,弟子們將四方異木種植在孔子墓的周圍。學生子貢守墓六年,又從當時的衛(wèi)國移來楷樹苗植于墓前,日久天長,該樹苗長成挺拔的大樹。子貢親手植楷樹不僅是孔子與弟子師生關系的歷史見證,也是尊師重教千年相傳的象征。而模樹,相傳生長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公墓旁。因為這兩種樹都生長在圣賢名人的墓旁,其形狀和質地又為人們所喜愛和敬佩,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為人師表的榜樣人物稱之為楷模?!?/p>
“噢,原來如此?!饼堼堈f,“快,我們一起向語文老師祝賀去?!?/p>
“駟”馬難追
小虎想去北京旅游,爸爸說:“你期末考試門門都考在90分以上,我就帶你去。” 小虎立即答應。爸爸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呀!”
小虎爸爸經常說這句話,小虎也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話一說出口,四匹馬都追不上。但他一直弄不明白,為什么“駟馬”的“駟”還要加上個馬字旁?再說能不能追得上關鍵要看馬跑得快不快,跟馬的多少有什么關系?這對小虎來說,真是個解不開的謎。
我們知道,先秦時期,馬車不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戰(zhàn)爭的重要裝備。那個時期的馬車,車廂是長方形的,左右各有一個車輪,一根車轅從車廂的底部伸出來,稍向上彎曲。車轅的頂端捆扎著一根橫木,叫作車衡。車衡的兩端各有一個車軛,用來夾住兩匹駕轅的馬的脖子。駕轅的馬叫服馬。服馬的兩邊各有一匹牽引車子的馬。這樣看來,那時的戰(zhàn)車一般是用四匹馬來拉的。
所以“駟”便是指用四匹馬拉的一輛車子,又叫一乘。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往往用戰(zhàn)車的多少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強弱、大小。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用于戰(zhàn)爭的馬車必須機動快捷,所以一般都造得靈巧、輕便,跑起來速度很快。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是四匹馬追不上,而是四匹馬拉的車子追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