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漢國?オ?
語文學習離不開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過程。而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個體研讀文本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文本的理解是膚淺的,與文本的交流是偏弱的。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dǎo)者和合作者的教師,就應(yīng)當承擔起品味文本,與文本交流,與作者對話的重任,只有這樣,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夠與學生對話,引導(dǎo)學生與文本交流,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但是,在實際備課的過程中,廣大教師總是認為,這篇文章以前教過,而且有的文章都教過十幾年了,根本就不用看課文,直接備課。更有甚者,感覺以前的教學方法還不錯,因此把備課看成是課本翻一翻,教參看一眼,備課抄一抄的三步曲。這樣的備課,追求的是昨日重現(xiàn),結(jié)果恰是悲劇重演。
重讀課本,再溫文本是語文教師備課的基本條件,也是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力量源泉。要想備好課,語文教師得深入研讀、細品文本,從把握文章脈絡(luò)上下功夫。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抓文題,把握文章脈絡(luò)
文章的脈絡(luò)雖如水網(wǎng)縱橫交錯,但有一定的方向性。文章的題目往往指示了作者的構(gòu)思和著墨的方向,題好一半文。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善于研究文章的題目,看能否從中找出作者的構(gòu)思方向,文章的題目是不是涵蓋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的題目是否具有唯一性,如果換成其他題目行不行,同時要仔細品讀文本,看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做到了這些,才能弄清作者的構(gòu)思和文章的脈絡(luò)走向。
例如《觀潮》一文,其段落大意通常被總結(jié)為“涌潮”、“演習”、“弄潮”和“觀潮”。其中有的段落使人產(chǎn)生疑惑,“演習”和“弄潮”好像與文題無關(guān),從中不能反映出文中以“觀”為立足點,以“潮”為著力點的構(gòu)思特點。但仔細翻閱相關(guān)資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寫水軍演習和健兒弄潮,其實是為了迎潮,這是當?shù)氐囊环N風俗習慣。因此,我將這四段的段落大意概括為“涌潮”、“迎潮”、“弄潮”和“觀潮”,這四段段落大意與文題相關(guān),字字緊扣文眼,建立了內(nèi)部聯(lián)系,又體現(xiàn)了文章的脈絡(luò)走向。
二、抓文眼,把握文章脈絡(luò)
人的血脈中流淌的是熱血,文章的文脈中流淌的又是什么呢?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做一個有心人,仔細品味文本,品味文本中各個部分的內(nèi)涵,仔細研讀課本,把握文章的內(nèi)部神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為什么不容易找到與“潮”有關(guān)的“鏈接”呢?這與第二自然段只寫“水軍演習”有關(guān),整個自然段中確實沒有描寫“涌潮”的場景。當然如果你仔細品讀,認真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在該段的最后,有一句“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被火焚燒的敵船,隨波而逝,波從哪里來,肯定是從潮水中來,朝哪里逝,當然是順著潮水的方向逝去。由此可見,作者是借船來暗寫“潮”??!
三、抓視角,把握文章脈絡(luò)
人的血脈有動脈和靜脈之分,但功能不同。文章的文脈視角不同,但都為中心服務(wù)。教師在課前備課的過程中,要找出這些不同點,思考它們的作用。仔細品味《觀潮》這篇文章,不同的讀者,由于其視角不同,他們對文章的主旨認識也不一樣:有的認為,文章寫出了潮水之美,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認為,文章寫出了潮水之美和風俗之美,贊嘆人文之
美;有的認為,寫出了潮水之美,隱喻南宋子民的亡國之痛。我則認為,前兩種看法認識膚淺,后一種看法過于偏激。簡單地說,從文中不能看出傷痛,能夠看出的是第二自然段中描寫的軍隊不甘國家淪陷而進行軍事演習;第三自然段中,民眾不愿山河破碎而有弄潮運動,從中可以看出的是軍民同心協(xié)力,同仇敵愾的愛國頌歌??!
四、抓線索,把握文章脈絡(luò)
人有脈絡(luò),有的人青筋暴跳,脈絡(luò)分明;而有的人脈絡(luò)模糊,青筋難尋。文章的脈絡(luò)也是一樣,有的人的文章脈絡(luò)清晰,容易識別;而有的人的文章脈絡(luò)草蛇灰線,細節(jié)難尋。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如果遇到脈絡(luò)不清的文章,一定要靜心品讀,耐心尋味,有的文章不是沒有脈絡(luò),只是明線易找,暗線難尋。在《湖心亭看雪》中,明線為雪,但若仔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一條暗線為“癡”,“更定”看雪為癡行,“上下一白”此為癡景,“余強飲三大白”此為癡人,而文章起筆就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難忘古國,此謂一顆執(zhí)著的癡心。
有一種說法,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仔細品味,認真思考,精準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脈絡(luò),通過抓“文題”、抓“文眼”、抓“視角”和抓“線索”的方法,與文本交流,與文本對話,營造充滿激情和活力的課堂氛圍,通過閱讀,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增強文化底蘊,豐富文化知識,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服務(wù)。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步鳳中學(2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