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翊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的篇章意義,品此文彰顯的人情、世情和美學價值,并基于此質疑向來主張的魏晉玄學為沿習繼承漢末的“清議”等的說法,提出自身見解和理據(jù)。
關鍵詞:阮籍; 儒;道;玄學;美學
中圖分類號:B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8-0086-02
后世對于阮籍,主要把他看作是一個文學家而并非思想家,能詳細論及他的美學思想的人很少。歷代關于阮籍的文學成就和特點的評論中能夠簡要地抓住本質的當推鐘嶸,他在《詩品》中指出阮籍的詩“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洋洋大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闕旨淵放,歸趣難求。”
一、品文、品人
《大人先生傳》約四五千字。文章開頭首先介紹“大人先生”的思想與生活,說到有人批判了他的“飄搖于天地之外”①的思想行為,宣稱真正的君子應當“唯法是脩,唯禮是克”,方為“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薄按笕讼壬币灰获g斥了這些觀點,并對儒家禮法作了猛烈的抨擊,然后由正面再說“大人先生”的理想,而且回答了前引“大人先生”為同道者的“隱者”和“薪者”的說法,以表明“大人先生”同他們的思想是有區(qū)別的。全篇極為鮮明地表現(xiàn)了阮籍美學思想里那傲視世俗的大膽的批判精神,賦予了美以一種哲學本體論的意義。
“或遺大人先生書曰:天下之貴,莫貴于君子……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于是先生乃逌然而嘆假云宵而應之曰:往者天尚在下,地尚在上……亦何異夫虱之處于褲中乎……”②這兩段是《大人先生傳》里阮籍的思想與儒家思想對峙的精華。前一段是典型的儒家觀點。這種觀點追求常制、常規(guī)、定位、定則,講求合乎規(guī)范的理性自覺,講求個體對族類的投入和服從?!斑@些,都體現(xiàn)著對宇宙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的追求”③后一段則是阮籍假托“大人先生”之口對儒學上述觀點的批判:曾幾何時,天還在下,地卻在上,天地尚且反復不定,又何來常規(guī)常則?虱子藏于衣縫之中,自以為得其處所,可是一場大暑還不是全都死于衣縫之中不能逃脫嗎?人生活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卻去追求“遠禍近福,堅無窮”,這又何嘗不如虱子之藏于衣中而自以為“吉宅”呢?
阮籍對儒家思想的反抗還體現(xiàn)在抗“禮”上:“君立而虐興……保身修性,不違其紀。惟茲若然,故能長久?!雹芫魇恰岸Y”呵護之核心,故阮籍力倡“無君”論無疑代表著一代士人抗拒禮法的表現(xiàn)。那么阮籍所追求,所信奉的又是什么呢?“嗚呼!時不若歲,歲不若天……不滿一朝而天下無人,東西南北莫之與鄰。”⑤“嗚呼!時不若歲,歲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此二處阮籍說明了他的超世絕群、追求無限的觀念,是阮籍對自身終極思想、本體論最為簡明的概括。時、歲、天、道、神是一個逐級遞增的概念,理解這一層次關鍵在于“道”和“神”?!安煌ㄓ谧匀徽卟蛔阋匝缘馈雹蕖暗馈睉侵缸匀蛔兓谋憩F(xiàn),沒有“道”自然無法生化為天地,因而“天不若道”?!吧瘛钡母拍钣诖似新燥@模糊,只得從“至人者,不知乃貴,不見乃神,神貴之道存乎內,而萬物運于外矣。故天下終而不知其用也?!薄皻獠⒋鷦幼內缟瘢珶犭S害傷人,煦與真人游太清”⑦的句理間推得“神”是使事物得以變化的一種微妙力量。而究“神”之內涵,則阮籍也無從回答(“誰識其根”、“誰曉其根”)?!暗馈笔亲兓郎摹V灰芭c道周始”,“與道俱成”就能超越有限達到無限,跨過短暫而求得永恒。至此,我們看到阮籍似乎是在用莊子之道以抗孔孟之儒。
莊子強調樂天安命、與世沉浮、避世無為。阮籍的思想里也有這樣的方面,但在《大人先生傳》的后面部分,他卻通過對“隱者”和“薪者”的反駁表明他對此種思想的排斥。阮籍認為愿“與木石為鄰”、“禽生而獸死”的“隱者”是“貴志而殘身”、“薄安利以忘生”;他認為“負薪又何哀”的“薪者”不懂“與道俱成”。⑧阮籍追求的不是退隱、安命的解脫,而是與“道”合一,獲得無限的自由。
基于此,他更是大膽地宣告了自己對世俗一切有限事物的蔑視:“先生以為中區(qū)之在天下,曾不若蠅蚊之著帷……蓋陵天地而與浮明遨游無所終極,自然之至真也”⑨和莊子比較起來,莊子的追求主要著眼于外在自然的無限,而阮籍則主要著眼于主體內的精神世界的無限。
抗儒而又與道有別,這其中所蘊涵的“玄理”透露的是無限廣闊之世情的“美”。
二、品世、品美
大多沿襲說法認為,魏晉玄學起自于對漢末的“清議”和“人物品藻”之風流的繼承與放大?;凇洞笕讼壬鷤鳌返摹靶怼?,筆者對此有所懷疑。漢末的“清議”和“人物品藻”是基于儒學的“博”、“孝”、“規(guī)矩”、“楷模”之類的觀念范疇的。而玄學的內涵有著明顯的重構。這其中玄學對漢學發(fā)展的承接性不可否認,但我認為應該更明確地看到一種中斷性。這似乎是至關重要卻又歷來被忽視的方面,若一味以“承接”的眼光看兩者的關系,玄學的功能便始終還是為論證現(xiàn)實的事物關系和秩序(包括綱常名教)而服務的,只不過是把“人”神換成了“自然之道”罷了。若能以“中斷”的眼光去看便能發(fā)現(xiàn)玄學特有的價值取向——追求個體對現(xiàn)實(包括綱常名教)徹底地掙脫和超越,作為自我而有所為。魏晉玄學極大強調人格的自由和獨立,是它區(qū)別于儒學的一個根本點,有力地批判了儒學的虛偽。當然這里是為了強調對“斷承”的整體把握。于“道”,阮籍等人的玄學(對初期的玄學有所發(fā)展)之“元氣”論、對無限、超越之追求固然屬于道家——玄學的范疇。而同時他們所追求的“絕對自我”的有所為,不完全脫離現(xiàn)世的行為又注定了與儒家綱常名教之秩序的不可分——抗中有所不違,求中有所不至。
這源于社會歷史由兩漢到三國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本身就表現(xiàn)為一種“斷承”。兩漢社會安定平和、穩(wěn)步發(fā)展。個體只要依照某種族類關系去維持秩序、履行職責便能實現(xiàn)自身價值。但到三國魏晉之時,戰(zhàn)亂不僅置下層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連門閥階級的中上層人物、各集團間也不相溝通、互相傾軋。個體所處的集團和目標極不穩(wěn)定,現(xiàn)時的努力很快被下一個集團所否認,自身的價值找不到恆在的意義。但人還是只得于短暫中掙扎求存,方式有所不同,但終究只不過是同一規(guī)則在歷史行進過程中的不同程度的展開而已。阮籍等人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里深感痛苦與絕望,魏晉玄學便是魏晉名士們在此情景下的心態(tài)的理論概括的需要。
阮籍等玄學家力圖避免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激烈斗爭可能帶來的禍害,追求著一種思辨的、超脫自由的人生境界。這社會現(xiàn)實的產物同時又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補充?!皬摹妒勒f新語》及其它有關材料來看,魏晉的帶有審美性質的人物品藻的特征,可以概括為重才情、崇思理、標放達、賞容貌幾個方面。”⑩其中的“崇思理”、“標放達”便是源于當時被看成是“一種文化教養(yǎng)”和“一種具有審美性質的文化娛樂活動”的玄學思考論辯,以及具有 “玄味”的人生態(tài)度??梢姡W的超于世而植于世,同樣也在論證著一種“斷承”之美。
“美是對人生中一切有限的功利、實用、利害關系,一切束縛人的個性、才能的全面發(fā)展的有限事物的超越的結果。當然,這種超越不是阮籍所說的單純精神上的超越,在根本上是人類社會實踐的歷史成果。沒有這種超越就不會有美,但在對這種超越的體驗中,精神是起著重要作用的?!?1阮籍的“斷承”的美學精神是通過他的文學作品對后世發(fā)生影響的(如李白、陳子昂都明顯受到阮籍的影響12,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升華著。
如玄學所向往的,讓每個個體超越現(xiàn)實,達于無限,固無可能;讓每個個體回到現(xiàn)實社會的規(guī)則禁錮中去,又是何等駭人……然而那時那人,還有別的選擇嗎?只有“美”是永恒的。
注釋:
①本文所示的《大人先生傳》原文皆引自阮籍著《阮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②④⑤⑥⑦⑧⑨李志鈞等校點 .阮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4-65,66,71-72,67,72-73,68-69,63-64,73.
③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276.
⑩⑾⑿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魏晉南北朝編(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78,185-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