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潤 于慶峰
[摘要]對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五家子鎮(zhèn)古喇嘛營子村莫牛海自然屯進行調研,研究農業(yè)成產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農業(yè)長產方式,并針對性提出了農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低、教育觀念落后、通訊閉塞信息不暢等問題,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遼西北;農村;發(fā)展
一、概述
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大五家子鎮(zhèn)古喇嘛營子村小莫牛海自然屯地處于遼寧西部,屬于低山丘陵地區(qū)。這里春季多風,溫差較大,升溫與降溫交替出現;夏季短暫炎熱,降雨較為集中在7、8月份;秋季氣溫下降較快,漸有寒意;冬季漫長枯燥,干冷而少雪,如此氣候導致莫牛海自然屯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fā)。莫牛海自然屯原本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2007年國家出臺行政村合并政策,與鄰村古喇嘛營子村合并之后便變成了古喇嘛營子村下屬的一個自然屯。莫牛海自然屯人口總數約1000,總耕地面積8500畝。莫牛海屯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相對于發(fā)展較快的農村地區(qū)來說這里的村民基本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
二、當地環(huán)境分析
(一)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及方式分析
阜新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5℃-7.5℃之間,年平均降水在420-540毫米之間。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風多雨少。這種氣候條件決定了該村要大面積種植玉米、花生。而支離破碎的山坡地又導致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專業(yè)化農業(yè)操作,該村土地散布于各個山坡,大型農機多數無法再小面積和傾斜度超過30的耕地里耕作、所以該村均采用原始的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該地區(qū)基本全部是山坡地,水土流失嚴重,加之不斷在山坡上開墾耕地,導致雨水沖擊力加劇,土壤貧瘠。
三、調研發(fā)現問題
(一)農業(yè)生產機械化程度低,精耕細作式的小農生產方式阻礙了農業(yè)生產的進步。勞動力投入大,效益產出低
每年1、2月份為備耕時間,即準備種子化肥,由于該地區(qū)有秋季降溫快、多風少雨易發(fā)生旱災、土地分布散亂坡度大等特點,農民們通常選擇早熟、抗倒伏、抗旱、中密植的大田種子,如鐵丹20。而各類小雜糧種子則通常為上一年長勢良好的雜糧留存一部分用于來年耕種。比如花生,通常就是農民挑選自家前一年所產出的花生中顆粒飽滿的作為新一年的種子播種。每畝地種子化肥平均需要投入500元左右,莫牛海屯戶均20-30畝地,每戶種子化肥大約需要投入10000-15000元左右。每戶年均耕地收入在2萬左右。
(二)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市場交易少,信息閉塞,貿易不暢通
莫牛海屯基本上蔬菜肉蛋雜糧都是自給自足的。該地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自己豬圈、雞窩、鴨架、驢棚。以養(yǎng)豬為例,每頭成豬約買1600元,糧食飼料成本1000元左右,豬仔300元左右,除去生病瘟疫等風險每頭豬約賺200元。根據調差該地平均每戶每年賣出生豬15頭左右,生豬1項每戶每年月賺3000元。
(三)很多年輕人舉家遷出村落,該地人口日益減少,出現嚴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
由于該地落后而且閉塞,很多青年人舉家搬遷到縣城或者市區(qū),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該地區(qū)遷出人口數在300-400之間,約占總人口的1/3,而當地留守兒童教育也存在很大問題。
(四)村民文娛活動匱乏,封建迷信思想濃厚
當地村民文娛活動相對貧乏,了解時政新聞等基本依靠電視,由于當地沒有普及有線電視,多數家庭便私自違法安裝信號接收器以便收來更多頻道。今年開始村委會附近組織了秧歌隊,村民晚飯后便會去扭上一會。在農閑時間很多沒有舉家搬遷的青壯年勞動力會選擇外出打工賺錢來貼補家用,據筆者調查他們基本上都是由當地人脈較廣的“包工頭”帶領,工資每天在100元左右。
四、問題存在原因
(一)地形地貌與耕作模式
阜新屬于低山丘陵區(qū)。阜新地區(qū)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延伸,西南部的醫(yī)巫間山從其構造體系看延伸較遠,尾部形成剝蝕平原,在繞陽河西岸匿跡。山地的尾部在阜新相會,地形骨架構造形成錯綜復雜的格局,導致莫牛海自然屯耕地支離破碎,相間分布于山間坡地。這種土地類型就注定該地區(qū)無法實現大規(guī)模機械化耕作。
(二)交通閉塞不便,通訊發(fā)展落后
2003年以前阜新101國道從莫牛海屯穿過,當時交通非常便利,2003年國道修改線路,從此以后莫牛海屯便不再通車,人們開始了類似“世外桃源”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至于出行工具,前幾年多數是自行車或者驢車,然后逐漸是那農用三輪車和摩托車,近年來私家車也漸漸多了起來。通訊方面則更能顯示出該地區(qū)的落后,該地與1998年開始安裝有線電話,約在2002年開始普及。2007年該村村委會主持修建移動信號塔,自此手機才開始走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國家很多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
根據國家政策,該地部分殘障、孤寡、病弱、以及無勞動能力的家庭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月人均救助額為60元:年滿60周歲的老人享受國家養(yǎng)老保險,每人每月55元;該村村民每人每年上交75元醫(yī)療保險,生病住院在鄉(xiāng)鎮(zhèn)縣級醫(yī)院住院的報銷85%,在市級及以上醫(yī)院住院的報銷50%。雖然這些政策都旨在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水平,但是祈禱的作用并不大。
(四)教育水平落后,教育制度和教育設施不完善
2010年以前,莫牛海屯有一所小學,有教師5名,其中正式教師2名,民辦教師3名。教學質量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師資,該鄉(xiāng)鎮(zhèn)學校教師大多數是70年代師范院校畢業(yè),知識儲備實在有限,素質也存在很大問題;其次,學校硬件條件相對城市落后很多,學生餐飲、住宿都錯在很多問題,籃球場、望膠跑道、各種球類場館等文體設施基本沒有,圖書館等教輔單位更是空缺。
五、問題解決策略
(一)整合分散土地,促進農業(yè)轉型
建議當地政府牽頭,準備專項資金,雇傭大型鉤機鏟車將可連成片的土地整合、平整,實現機械化耕作;小片、分散的土地改種小灌木如榛子、大棗等:開發(fā)當地原生態(tài)自然資源,開發(fā)鄉(xiāng)村旅游業(yè)。
(二)改善交通條件,促進商業(yè)化發(fā)展
“要想富,先修路”改善當地交通是最最首要的,無論是實現當地從單純農業(yè)生產到農業(yè)生產與鄉(xiāng)村旅游業(yè)相結合的轉移、當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當地資源的開發(fā)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茶米油鹽醬醋茶都亟需改善當地交通條件,修路、通車是目前莫牛海村最急需解決,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三)改善兒童教育環(huán)境,提高當地教育水平;提升村民素質,增強當地文娛環(huán)境建設
要提高當地人生活水平,從根本上來說是要改變人們觀念,而改變觀念從根本上就要抓教育。想要提高教育水平,首先,整體提升當地教師隊伍素質,組織教師技能培訓,增加新的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去做老師,改變當地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素質教育的局面,改變“好好學習,長大才能離開農村”的陳舊觀念,將“新農村建設”的思想深入教育理論當中,結合當地實際扎實做好適合當地農村娃娃的教育工作。其次,改善教育硬件條件,將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媒體應用于當地教育,增設問題場館,提供文體活動場地,增加對孩子們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縮小當地與城市教育的差別,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因為孩子教育問題而舉家搬進城市的人口數量。
另外,改變當地農民觀念也是應該擺在議程之上的,建議當地政府普及當地有線電視、網絡,以便村民了解國家大事、農業(yè)新聞等等。并且為農戶訂閱農業(yè)致富方面相關報刊書籍,打開農民眼界,拓寬農民思路。定期安排外地或者當地農業(yè)生產、農副業(yè)生產、開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等方面相對成功的村民為大家舉辦講座,交流經驗,互相取長補短,從而引導大家從思想上致富,進而達到共同富裕。定期安排農業(yè)專家考察該地區(qū)之后給大家進行農業(yè)講座,將高科技運用于農業(yè)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從而沖淡封建迷信對大家的影響。舉辦有意義且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減少賭博等不健康活動。
(四)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提高社會保障程度
根據當地環(huán)境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增建惠民工程如普及自來水工程、建設冬天統一供暖工程等: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程度、提高社保金額,增強當地居民自己參加社會保險的觀念。不斷改善當地居民生活軟硬件條件,從根本上提升從農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