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功成
專家視點
為民政工作全面、健康、長足發(fā)展強基固本
◎ 鄭功成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彼€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實到城鄉(xiāng)社區(qū)?!泵裾繉⒓訌娀鶎用裾ぷ髯鳛樨灤?017年的重點任務,并組成32個工作組,派出160多名民政干部,按照“蹲點鄉(xiāng)、抓住縣、聯系省”的方法,推動各級民政部門建立健全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的長效機制,無疑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有力舉措和開創(chuàng)新時期民政工作新局面的有效行動,值得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
首先,這種密切聯系基層、深入群眾中間的工作方式與方法是改進政府工作、轉換政府職能的務實舉措。民政部門作為重要的政府部門,其日常工作幾乎涵蓋了當今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方方面面,涉及婚姻登記、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殯葬服務、社會組織、基層政權、優(yōu)撫安置等廣闊范圍,所肩負的使命無一不是直接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從而也是最能夠充分體現出人民政府的人民屬性的部門。正是這種服務對象廣泛、服務內容豐富的工作職責,決定了民政工作事實上關乎著人民群眾的基本民生和基層社會治理質量的優(yōu)劣。如果不能深入基層并近距離觀察、了解城鄉(xiāng)社會的快速變化和服務對象的訴求,民政工作就可能脫離現實,相關政策的制定亦可能存在缺失。這次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直面基層的大調研行動,通過駐地觀察、座談交流、走訪服務對象等方式,必定能夠在以往工作積累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層民政工作的現實局面,更加服務好民政工作的對象。據了解,160多位調研人員的足跡已經留在了1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近300個村居社區(qū)、700多位各類民政服務對象家中,召開的各類座談會已達300多場次,明察暗訪的各類基層民政機構達370多家,深入交流的一線民政工作人員達2200多人??梢姡笳{研行動本身即是民政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并可預期將會強化整個民政系統(tǒng)的服務意識,最終促使全國民政工作與時俱進地達到一個新境界。
其次,這次大調研行動以推動各級民政部門構建基層民政工作長效機制為主要目標,抓住了民政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整個政府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老百姓眼里,民政工作的好壞,往往代表著政府工作的好壞,這反映了民政部門的異常重要性,也揭示出民政工作的特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居民已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單位人”轉變成了“社會人”,農村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與社會結構亦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顯著地增加了政府管理基層社會的公共職責,特別是直接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民政部門工作任務日益繁重。例如,過去民政部門只負責向城鄉(xiāng)孤寡老人提供服務,現在的養(yǎng)老服務對象則涵蓋了所有老年人;過去民政部門只負責自然災害救助,現在則要面向低收入城鄉(xiāng)居民提供多種社會救助;過去民政部門只負責基層政權建設,現在還要負責社區(qū)治理與基層社會組織及慈善活動的監(jiān)管,等等。如果沒有健全長效的基層民政工作機制,勢必難以完成日益繁雜的工作任務,影響的不僅是民政工作的效率,同時還直接影響到政府形象,因為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認知程度往往取決于直接服務于自己的政府部門。然而,一些地方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只負責困難群體的狹義民政工作思維定式上,基層民政工作機構不全、編制不足、服務平臺缺乏,甚至依靠臨時抽調人員應急代辦相關工作,這種狀況與民政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承擔的新任務很不相適應。因此,夯實基層民政工作機制其實就是夯實各級政府為民服務的基石。從民政部組織開展的這次大調研行動來看,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已經在試點地區(qū)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河北省保定市就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曲陽縣的經驗,迅速健全了民政工作領導機制與工作機構,充實了基層民政專職人員,強化了民政工作所需資金的保障力度,從而既為提升基層民政能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民政工作的未來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再次,大調研行動有效地推動了民政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直接提高了民政工作的效率與服務水平。如河北省滄州市在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全部建立了社會救助協(xié)調機制,設立了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同時推動蹲點地民政部門普遍牽頭建設街道(鄉(xiāng)鎮(zhèn))或社區(qū)層面社區(qū)工作站,推動村(居)委會設立民政服務工作站,盡可能在家門口為群眾提供民政服務,避免了困難群眾不知道找誰申請救助的現象,也初步解決了因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分割而造成的社會救助等工作漏洞,為社會救助制度切實兜住困難群體的民生底線和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提供了條件。再如滄州市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將20多項民政工作納入其中,建設完成了鄉(xiāng)鎮(zhèn)民政信息化管理平臺,不僅方便了轄區(qū)內民政信息的及時溝通,也為有效覆蓋民政服務對象提供了技術支撐,從而達到了提高民政工作效率與服務水平的目的,等等。這些創(chuàng)新表明,新時期的民政工作不僅需要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通過借助技術進步,信息化建設也將構成支撐基層民政工作長效機制的基礎性條件,同時還能夠為全國民政工作一盤棋的有效組織與推進提供方便。
總之,這次民政部組織的下基層大調研行動,著眼于全面推進和加強基層民政工作能力建設,著力構建一種緊密聯系基層、方便服務百姓的長效工作機制,實質上是對全國民政工作強基固本。如果民政部能夠在大調研的基礎上,及時總結試點地區(qū)的經驗并加以推廣,同時促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上升為全國性制度安排,必將對我國民政工作的全面、健康、長足發(fā)展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如果每個政府部門都能夠像民政部門一樣立足基層、深入基層、夯實第一線工作機制,整個政府將會步入職能轉換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