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光彭艷芳李 潔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生物與食品科學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農業(yè)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棗離體嫁接影響因素研究
劉曉光1,2彭艷芳1李 潔1
(1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生物與食品科學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農業(yè)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利用患棗瘋病的婆棗組培苗作砧木,健康冬棗組培苗作接穗,進行微嫁接。試驗采取加入植物生長素調節(jié)、暗培養(yǎng)、嫁接口處理的方法改善砧木的莖粗狀況,結果表明暗培養(yǎng)可增加莖粗,增長節(jié)間,減少后期除萌,更適用于棗樹微嫁接;而加入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方法基本無效。試驗進行了 “婆棗—冬棗”和 “冬棗—冬棗”的不同嫁接組合處理。結果表明,嫁接親和性是影響嫁接成活的關鍵因素之一。
棗瘋??;微嫁接;植原體
棗樹是我國第一大干果樹種和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樹之一,在我國具有廣泛的分布。棗果是食藥兼用果品,棗產品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空間巨大。但棗產業(yè)正日益受到棗瘋病的嚴重侵害,已成為制約整個棗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嚴重障礙之一。
本試驗以植物誘導抗病性理論為基礎,利用患棗瘋病的婆棗組培苗作砧木,健康冬棗組培苗作接穗,系統(tǒng)研究適合棗瘋病病原傳導的微嫁接誘導的主要因素,以期能為棗瘋病抗病性的研究奠定基礎。
1.1 試驗材料。砧木:婆棗感染棗瘋病的組培苗(標記為15),仍保持瘋癥;冬棗感染棗瘋病的組培苗(標記為DF),仍保持瘋癥。接穗:健康冬棗的組培苗(標記為D)。所有組培苗材料均來自于河北農業(yè)大學中國棗研究中心。
1.2 試驗方法
1.2.1 嫁接方法。采用反向劈接法進行嫁接。
1.2.2 培養(yǎng)條件。采用MS基本培養(yǎng)基,瓊脂6 g,蔗糖30g,滅菌后使用。光照時間14h,培養(yǎng)溫度28℃。
1.2.3 砧木的處理。砧木莖細,不利于嫁接,為得到節(jié)間較長較粗的砧木,采取了如下措施:①暗培養(yǎng):將砧木病苗接入不加激素的MS培養(yǎng)基中,在暗中培養(yǎng)20 d左右;②加入NAA、IBA、GA3等3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具體見表1。
表1 調節(jié)砧木莖粗所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 (mg/L)
1.2.4 不同嫁接組合處理。①15作砧木,D作接穗,標記為D/15。②DF作砧木,D作接穗,標記為D/DF。分別在嫁接8 d、13 d、18 d、23 d、28 d時調查兩種嫁接組合接穗的成活數量。每個處理選擇45棵嫁接苗,以接穗腋芽萌發(fā)作為接穗成活的標準,重復3次。
1.2.5 嫁接口處理。采用0.5 mg/L的GA3浸泡處理砧木和接穗,同時以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為對照。①砧木15、接穗D用0.5 mg/L的GA3浸泡12 h。②直接嫁接,不經過任何溶液浸泡。分別在嫁接8 d、13 d、18 d、23 d、28 d時,調查以上兩種處理方式下兩種嫁接組合的接穗成活數量。
2.1 帶棗瘋病砧木組培苗節(jié)間和莖粗的調節(jié)
2.1.1 暗培養(yǎng)的影響。將15號棗瘋病病苗在黑暗中培養(yǎng)20 d左右,砧木腋芽與腋芽的節(jié)間變得長且粗,但是病苗全部黃化、易斷,嫁接操作時容易失水萎蔫。將嫁接苗置于光照下培養(yǎng)時,砧木漸漸恢復綠色,木質化程度增加,支撐能力增加。
2.1.2 不同生長調節(jié)劑對莖粗影響。試驗采用NAA、BA、GA33種激素調節(jié)15號砧木莖粗。經過30 d培養(yǎng),測定砧木莖粗,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經過培養(yǎng),砧木與對照(不添加任何激素)的砧木病苗在莖粗上并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生長調節(jié)劑對砧木莖粗的影響
2.2 GA3浸泡處理嫁接口對嫁接成活的影響。采用0.5 mg/L GA3浸泡處理15號砧木和冬棗接穗,同時以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砧木和接穗嫁接為對照,40 d后統(tǒng)計兩種不同處理的成活率及接穗萌發(fā)的時間,結果見表3。數據顯示使用GA3浸泡砧木和接穗,比直接嫁接的成活率高,接穗萌芽的時間也較早。但差異不顯著,且操作過程繁復,容易增加污染機會。
表3 嫁接口不同處理對嫁接成活的影響
2.3 不同嫁接組合的嫁接成活率。試驗采取了D/15和D/DF兩種不同的嫁接組合測定嫁接成活率。從表4可以看出,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兩種嫁接組合嫁接苗的成活率增加,在28 d的時候分別達到77.78%和91.11%。在培養(yǎng)各階段,D/DF組合的成活率都高于D/15。D/DF組合的萌芽時間約為7 d,比D/15稍提前。這可以從嫁接親和性的角度來解釋,即同品種內(D/DF)的嫁接親和性要明顯高于不同品種間(D/15)。
表4 不同嫁接組合的嫁接成活率
棗樹的微嫁接已經有前人進行過類似研究。但是其研究內容相對復雜,所用步驟繁瑣。本試驗對幾個可能影響微嫁接的因子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微嫁接過程中亦體現了果樹嫁接中的嫁接親和性問題,這與傳統(tǒng)經驗是一致的。趙錦[1]認為添加激素能有效的增加莖粗,但是需要將砧木連續(xù)繼代3~4次才能達到效果,而本試驗研究發(fā)現,將砧木進行暗培養(yǎng)1次即可得到滿意結果,簡化了前處理的培養(yǎng)時間和處理手段。秦子禹[2]對棗微嫁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使用了很多方法來提高嫁接成活率,但所用方法復雜、難以掌控,染菌幾率較大,費事費力。另外,本試驗還對嫁接后砧穗的表現進行了跟蹤調查,其不同嫁接時間的愈合狀況,為更完善的建棗微嫁接體系提供了可借鑒的基礎資料。
注:本文為2014年度國家民委科研項目“西北及北方地區(qū)民族性果樹——棗樹抗棗瘋病的離體誘導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H SZ003。
[1]趙錦,代麗,薛陳心,等.離體條件下進行治療棗瘋病藥物篩選的可行性研究 [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1):70~73.
[2]秦子禹.棗試管微嫁接技術研究 [D].保定:河北農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