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劉恩亮 田朋朋
淮陽古城選址及水系布局與風水理論關系研究
王鵬飛 劉恩亮 田朋朋
風水所探究的是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生關系的一門學問,風水理論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經(jīng)典,它是一門指導人們選擇最佳人居環(huán)境的科學理論。中國古代包括城市規(guī)劃在內的各類建筑活動無不受到風水理論的影響。通過闡述風水理論的起源、內涵,結合淮陽古城深厚的文化背景、獨具特色的水域環(huán)境,搜集豐富的古城歷史資料,詳細分析風水理論對于淮陽古城選址及水系布局的影響,以便在如何形成現(xiàn)代淮陽城市特色方面得到一定的啟示,從而更好的為中國當代城市的建設提供有利的理論指導。
風水理論;淮陽古城;選址;水系布局
1.1 風水釋義
所謂風水,又稱“堪輿”?!翱啊奔刺斓?,“輿”即地道,具有仰觀天相、俯察地理之意。它是我國古代先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感應和優(yōu)先選擇的智慧結晶,是人們在選擇適宜人居環(huán)境時,對天氣、地形、景觀、生態(tài)等綜合環(huán)境因素的思考評判,也是在中國古代各種建筑活動中某些技術指導和相關的各種忌諱方面的總概括。俞孔堅先生在《理想景觀探源》一書中認為:風水是中國人的認知世界、感知世界和處理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方式;同時風水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超越任何學科的或是其它文化的價值標準,將它斥之為迷信或高抬為科學都不足以揭示其本質。
風水理論起源于人類早期的擇地定居,形成于漢晉,成熟于唐宋元,至明清時日臻完善。風水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自其形成之時就已經(jīng)和其他學科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圖 1),類似于當代的人居環(huán)境學,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具有相當豐富的哲學、科學和美學內涵,包含陰陽、八卦、五行等多種體系(圖 2)。在中國傳統(tǒng)風水學中,“水”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載氣納氣”,被稱之為“地之血脈,穴之外氣”,在調節(jié)環(huán)境小氣候、減小噪音等方面已經(jīng)得到了現(xiàn)代科學的證實[1]。雖然受到封建歷史世俗迷信思想的影響,有些玄奧和糟粕,但是站在哲學唯物辯證法立場來看,風水貫穿于中國古代所有建筑活動中,典型的代表了中國古代人居環(huán)境建設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甚至在當今已經(jīng)引起了西方相關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1.2 風水理論與古城選址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體系是在人類文明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特征最為穩(wěn)定的建設體系,它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從未間斷,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guī)劃建設風格和文化。古代城市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甚至時至今日,它仍然符合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城市的理想規(guī)劃原則。雖然就中國古代城市選址規(guī)劃來說,由于時間、空間、性質差距較大不能統(tǒng)一概括,但是從大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城市規(guī)劃來看,基本上均有相同的定則,表現(xiàn)的主要特征就是對“天人合一”的理性追求和對“風水理論”的格外注重。因此,研究古代城市選址離不開對“風水理論”的探索。
圖1 與風水相關聯(lián)的學科
圖2 五行生克關系圖
從“風水理論”的觀點來看,城市選址和其他選擇宅基、旺鋪、陰宅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歸納起來其精髓分別為龍、穴、砂、水四大要素,其原理是龍真、穴的、砂環(huán)、水抱四大準則。下面來簡要介紹一下其內容:
“龍”指山脈,“龍真”指生氣流動著的山脈,龍在大地上蜿蜒崎嶇的跑,由此推動地下的生氣,也勢必隨其蜿蜒崎嶇地流動,其中的主山為來龍,山脈蜿蜒而下的山梁為龍脈,也稱為去脈;尋龍的目的是為了點穴,點穴必須尋龍,“穴”是指山脈停駐、生氣聚集的吉穴,提到“穴”,人們最先想到的基本都是墓穴,其實古人最早是“穴居野處”,“穴”是用來安居、下葬的福地;“砂”是指穴周圍的山勢,“砂環(huán)”是指穴地背側和左右山勢重疊環(huán)抱的自然環(huán)境,砂環(huán)可以使地中聚集的生氣不被風吹散;“水”是指與穴相關的水流、水向,“水抱”指穴地面前有水環(huán)抱,水抱使地中生氣環(huán)聚在內,而沒有泄露的可能。經(jīng)過風水理論中四大要素、準則的相互結合作用,古代先人探索出了古代城市、村莊選址的理想模式[2](圖 3)。
中國地勢遼闊,并不是所有的古代城市、村落都能夠滿足理想的山地風水模式(如圖 3所示)。因此,古代先人在山地風水理論的基礎上,又將理想風水模式推廣到了平洋風水(即平原風水,相對山地風水而言),即主要以水系來察風水?!坝兴退瑹o水依形,平洋之地,以水為龍”(《水龍經(jīng)》),在平洋風水環(huán)境下,多水而少山,風水師以水代山,即以“水”代“龍”,有了這樣的觀念理論,古代的風水師們即使在廣袤的平原上也能看出“龍脈”所在,選擇理想的城市選址。
1.3 風水理論與古城水系
水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世界萬物復蘇,和諧而充滿生機,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基本資源,是古代農業(yè)生產、人民生活的命脈所在,如耕種、灌溉、養(yǎng)殖、飲用、設險及調節(jié)小氣候等方面都必須仰仗于水。水在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中也有著特別的含義,并且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具有“養(yǎng)氣”和“聚氣”的作用,其被看做財富的象征,水環(huán)流則氣脈凝聚,水左右環(huán)抱則有情,堆金積玉。有水的地方,生氣就會旺盛,無水的地方,則生氣就會薄弱。故古人有云:“吉地不可無水”、“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民多稠,水散民多離”等等,甚至古代許多風水師都認為“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龍”的重要性。
圖3 理想城市、村莊選址模式
圖4 淮陽古城區(qū)位分析
理解了風水理論中水文化的重要性,就不難理解古代人們在選擇城市基址后,隨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的引水開湖等活動。古代城市無論是引水入城,還是引水于城外開渠(如護城河)和在城市內進行開湖,不僅保證城市飲用、灌溉、運輸、防火、娛樂、造園的多種功能,而且對防洪而言,還起到了排除內澇的泄洪作用,就風水而言,也有著聚財?shù)南笳饕饬x。
2.1 淮陽古城基本概況
“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陽,八千年看淮陽”。有著6500多年文化積淀的古城淮陽,長期以來孕育了悠久的華夏文明,開啟了中國歷史的大門,其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它得以成為我國文明的發(fā)祥地。淮陽古城又叫陳州古城,古稱宛丘、陳或陳州。位于北緯33.20′~34.00′,東經(jīng)114.38′~115.04′,河南省周口市的豫東平原,淮陽縣城東南部的萬畝龍湖之中?;搓柨h總面積1468 K M2,淮陽古城城區(qū)面積約1.1 K M2(圖 4)?;搓柟懦菍儆谂瘻貛Ъ撅L半濕潤氣候,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水量在740毫米上下),日照時數(shù)較長(年平均日照約2354.6小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左右),四季分明,兼有南北之長,春季回暖較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降溫緩慢,冬季干冷且雨雪較少。歷史上古城淮陽曾是中華始祖伏羲氏的建都地,并且作為國、州、郡、府、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常被人們稱之為龍都[3]。當?shù)氐娜宋木坝^豐富眾多,有著國家級、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多處,在1989年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搓柟懦浅菂^(qū)的四周被1600 0畝的龍湖環(huán)繞,古城的四角有四個人工挖掘而成的內湖。古城城區(qū)是通過新華大街、民生街、大同街3條主路與外部相聯(lián)(圖 5),是一座我國北方罕見的水上古城。
淮陽古城處于淮陽縣城的核心位置,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變遷,形成了“一湖,一陵,一古城”空間格局,太昊陵、龍湖、陳楚故城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tǒng)一整體,本文中所指的淮陽古城包括陳楚故城、太昊陵區(qū)、龍湖區(qū)這三個部分(圖 6)。陳楚故城是楚國在舜后媯滿建立的陳城基礎上復筑的都城,陳楚故城和龍湖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城湖相依”的城市景觀,這種獨特的“水包城”的城市格局形成了當?shù)夭煌谥性渌鞘械纳罘绞胶徒ㄖ厣?/p>
圖5 淮陽古城主要道路
圖6 淮陽古城分區(qū)
2.2 淮陽古城水系概況
據(jù)民國5年(1916年)《淮陽縣志》記載,在宋朝時期,古城城廓內只有位于城南的“南壇湖”、城西北的 “柳湖”以及城北的“北關湖”,它們之間互不貫通且水域范圍較小。自從宋代以后,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逐漸形成了龐大的環(huán)城湖面,經(jīng)考證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防黃河大水的泛濫浸城,屢次筑堤所致,堤外地面因屢受黃泛泥沙淤積而層層升高,形成外高內低,積水成塘,塘連而成湖;二是因屢次修筑城池所致,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自唐以后,陳城先后大修過20余次,每次修城,均挖塘取土,城外越挖越低而成湖[1]P178。如今,淮陽縣境內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河流眾多,水質優(yōu)良,多為礦化度每升小于1克的淡水?;搓柟懦侵苓吅恿骶鶎倩春恿饔?,古城區(qū)北方、東方與新蔡河相鄰,東北方向與沽河相鄰,西南、南方與七里河相鄰(圖 7)。豐富的水資源,以及黃泛平原獨特的河流沖積作用(圖8),使得淮陽古城形成了“湖中有城,城中有湖”的城市特點[4],城市在水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與湖水渾然一體,被人們稱之為“中原大地上的明珠”、“內陸奇觀”(圖 9)。
圖7 淮陽古城水系分布圖
淮陽古城四周被湖水包圍,水面面積約5.30 k m2,它具有軍事防衛(wèi)、供水和排水3種功用。按照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分別稱為龍湖、南壇湖、柳湖、弦歌湖,又通稱為龍湖,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huán)城湖。龍湖東西寬度為4.4 k m,南北長度為2.5 k m,圍堤14 k m,常水位42.50 m,2007年最高水位42.80 m,深水1.5~2.5 m;古城城區(qū)面積約1.1 k m2,基本呈東西長1 k m,南北長1 k m的正方形,地勢呈中間高周邊低的錐形形態(tài),城中最高點與周圍的高差為4~5 M,有環(huán)湖路環(huán)繞古城,環(huán)湖路內側,古城四角,又有四個小湖,按照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又分別稱為里河、東湖、內湖、里河,通稱內湖(圖 10),水面面積共計0.15 k m2,其功能除防衛(wèi)、供水和排水外,還有水運的作用[5]。內湖與外湖在環(huán)湖路下面通過管道彼此連通。城市水系的規(guī)劃建設采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水源充足的水網(wǎng)地帶,規(guī)劃建設縱橫交錯的城河水系。
圖8 典型黃泛平原古城剖面示意圖
圖9 從柳湖看淮陽古城風景
圖10 淮陽古城環(huán)城湖、內湖示意圖
3.1 風水理論對淮陽古城選址的影響
淮陽古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6500年前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開創(chuàng)諸如先天八卦、龍圖騰等為代表的伏羲文化,燃起了中華文明的圣火。通過探究風水理論與淮陽古城早期選址的關系,更容易體會古代先人擇城、擇居的大智慧,意義也更為突顯?;搓柟懦亲鳛槠皆鞘校苓叾嗨偕?,因此在本文中主要討論風水理論的“平洋風水”模式(“平洋”即平原或者指少山的地方)。理想風水模式認為,古代城市、村莊選址順序為先尋龍,再觀水,而“平洋風水模式”認為,在平洋水旺之地,無論風水中的“水”字是否得用都是城市選址的第一關鍵,其他要素(龍、砂、穴)次之。風水理論中對水的認識不單包括考慮其灌溉、漁鹽、飲用、去惡、舟楫、設險的作用,古代先人還非常重視對水患的認識,例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早就看出水的兩面性,然后通過長時間的經(jīng)驗總結,形成成熟的風水理論,從而在城市選址、人類擇居等方面進行應用。
流經(jīng)淮陽古城的有多條水系,相互貫通,緩緩而去,水性清凈平和,水源充沛,一年四季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由此可以看出此地的風水之氣純正旺盛持久。其水色晶瑩剔透,聞之略有氣香,飲之甘甜爽口,水溫冬暖夏涼,這種優(yōu)良的水質,使當?shù)氐娜藗冄幽暌鎵?,土地五谷豐登,子子孫孫繁衍生息。中國古代先人在平洋地區(qū)選擇城市基址時,除了考慮水源、水質、水性等影響外,還十分重視周邊河流湖泊的水形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常見水形見圖 11)?!八w走則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水形以彎曲環(huán)抱基地并帶有依依不舍之情為最佳,比較典型的就是在河流的曲折處進行選址:即金城選址,是在河流的彎曲處成弧形的內側之處,其基地為水流三面環(huán)繞,這種形式稱為“金城環(huán)繞”,風水學中又稱之為“冠帶水”,其次就是水城選址;由于木城選址忌水流直沖基地,土城選址忌水流湍急過淺,因此,木城與土城選址有吉有兇,而火城選址一般較差[6]。通過翻閱淮陽古城相關資料、文獻,可以觀察到淮陽古城(陳州府)在古代與周邊河流關系也是呈“金城水”狀(圖12),和故宮中金水河相同,均是風水中的大吉之勢。
圖11 水城的五行
圖12 淮陽古城選址的風水模式
在淮陽古城選址的風水模式中,水呈環(huán)抱狀,風水理論認為:“風遇水則止”,“水近穴,須梭織。到穴前,須環(huán)繞”。水有著聚氣的作用,而最能聚氣的水在風水中認為是繞抱之水,平洋之地中的淮陽古城周邊由潁河、蔡河等多條水系歸聚匯流于陳州府前彎彎繞抱,迂回曲折,水源能夠源源不斷地給淮陽古城提供“氣”,這樣淮陽古城也自然成為古人擇居的首選之地。淮陽古城之所以成為具有6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與平洋風水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3.2 風水理論對淮陽古城水系布局的影響
風水理論不僅在城市選址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古代城市的水系布局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水”具有孕育生命、凈化環(huán)境以及調節(jié)基地微氣候的作用,人們往往“逐水而居”。古人云:山管人丁,水管財;山旺則人旺,水旺則財旺。人們將水視為最重要的因素,他們愛水、惜水,引水開渠,視水如生命。明末清初的著名風水大師蔣平階在《水龍經(jīng)》一書中寫道:“蓋以通行大水為行龍,而謂之干;以溝渠小水為割界,而謂之支?!备伤闯渥?,氣脈旺盛,川流不息,以定格局;支水水流徐徐,彎彎迂回,擁抱吉地,以納氣聚[7]?;搓柟懦窃诘乩砩蠈冱S泛平原,黃泛平原古代城市特征一般均有環(huán)城湖環(huán)繞(見圖 8)?;搓柟懦浅菂^(qū)外有柳湖、龍湖、弦歌湖、南壇湖四大湖泊,組成的環(huán)城湖統(tǒng)稱龍湖?!捌窖竽獑桚?,水繞是真蹤”(《地理五決》),在古代,無論是因為城市地理特征所形成的環(huán)城湖,還是古代城市居民主動城外開渠所建設的環(huán)城湖,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有利軍事防御,站在風水學的角度上,更是滿足界水層層環(huán)繞的要求,防止風水中“氣”的散發(fā),風水認為:“蓋大水之中,復有小水者,是有層層之砂纏護,故有層層小水圍繞,大水方無撲面、蕩胸、割腳之患”(《葬經(jīng)翼》)。在淮陽古城的水系規(guī)劃中,還體現(xiàn)了“天門地戶”的原則,在水口處,水流進風水場的門戶稱為天門,水流出風水場的門戶稱為地戶。水口附近的大片樹木具有保護水口的作用,目的是防止“吉氣”的流失。通過觀察分析淮陽古城平面圖,可以看到古城外層層包圍的環(huán)城湖(圖 13),這些與大江大河相連通的環(huán)城湖,也起著分洪、阻水的緩沖作用,穩(wěn)定淮陽古城的城市框架,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其實風水理論中的風水選擇在擇居方面是相通的,無論是城市選址,還是城市規(guī)劃,甚至具體到人們擇居、城內開湖、挖塘,風水中水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無水不成局的“親水”、“得水”思想影響下,古代城市形成了親水的城市特征,淮陽古城城內開湖的案例也正好驗證了風水理論。通過分析觀察淮陽古城內湖的形狀特點,滿足風水中理想風水之地水形彎曲環(huán)繞之勢,針對城內居民而言,內湖更易滿足風水思想“聚財”的美好愿望,且對于城市內湖來說,東南、西南開挖內湖風水意義更加突顯。當然,淮陽古城環(huán)城湖與四個內湖還有著耕種、飲用、灌溉、游玩、園林景觀營造等作用,在本文中不做介紹。
圖13 淮陽古城水域分布圖
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風水理論的學習探究,可以得知,風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古代中國的城市規(guī)劃,中國古代的城市選址甚至包括城市水系布局都離不開風水理論下的模式。風水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也正是在營造城市規(guī)劃建設時所必須體現(xiàn)的理念。雖然中國傳統(tǒng)的風水學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的中國始終都飽受爭議,但我們也要用唯物辯證法的方式來看待風水文化,去除糟粕,取其精華。在處理現(xiàn)代城市建設這個問題上,城市建設者應該看到風水理論的亮點或積極因素,特別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源之間的關系,重視這份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使其更好的服務于現(xiàn)代化建設。
以淮陽古城的選址及水系入手對風水進行分析,能夠更切實地看到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通過對風水理論的融會貫通,然后與新時代的規(guī)劃思想相結合,最終形成現(xiàn)代風水理論,創(chuàng)造出新時代下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中國當下的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已經(jīng)很難再看到獨具特色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人們都已經(jīng)乏味于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傳統(tǒng)的風水思想不代表著過時,相反,風水理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它有著令人信服的方面。風水對于城市建設的另一個意義,在于它總能夠因地制宜,圍繞不同地點、不同地勢具體分析如何營建環(huán)境建設,創(chuàng)造出適宜人居的城市,讓人們在現(xiàn)代化的城市環(huán)境中也能盡享和諧,同時讓城市規(guī)劃建設更能夠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
[1] 龔蔚霞,鐘肖健.風水視角下的東莞水鄉(xiāng)地區(qū)水系特征及規(guī)劃探索[J].中國名城,2013(11):60-61.
[2]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9-59.
[3] 淮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淮陽縣志[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159-211.
[4] 俞孔堅,張蕾.黃泛平原古城鎮(zhèn)洪澇經(jīng)驗及其適應性景觀[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7(5):85-89.
[5] 白家波,楊永騰,劉永生,等.陳州古城特色分析及水環(huán)境治理方案研究[C].第三屆中國城鎮(zhèn)水務發(fā)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441-442.
[6] 楊柳.從得水到治水——淺析風水水法在古代城市營建中的運用[J].城市規(guī)劃,2002,26(1):80-81.
[7] 張效通,錢學陶,曹永圣.應用中國環(huán)境風水原則規(guī)劃“山水城市"[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1,18(1):19-20.
責任編輯:張吉明
Feng shui is the study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a science. Feng shui theoryis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down the classic. It is aguide to choose the best suitable human habitat scientific theory. AncientChina, including urban planning, including all types of constructionactivities are not subject to feng shui theory.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feng shui theory, combining with the deepcultural background and unique water environment of Huaiyang ancientcity,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rich ancient city historical data and analyzes theinfluence of feng shui theory on Huaiyang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water system layout. How to form a modern Huaiyang city characteristicsget some inspiration, so as to better provide a favorable theoretical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ies.
feng shui theory ; Huaiyang ancient city ; siteselection ; water system layout
C 912
A
1674-4144(2017)-03-64(7)
王鵬飛,河南農業(yè)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
劉恩亮,河南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
田朋朋,河南農業(yè)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