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仕明+聶姚
種種回歸,不獨有“耄耋歸鄉(xiāng)”的情結,更有對這座城市新的期待、守望
當?shù)厝苏f,攀枝花市開始建設的時候,本地人只有7戶,這個城市多達80%以上的居民,都是從當時全國各地而來的三線建設者以及他們的后代。
在攀枝花的街頭,無論講任何一種方言,攀枝花人都無法判斷你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但在新世紀之初,隨著攀枝花向舊的發(fā)展模式作別,“鋼鐵之城”轉身,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時有流出。隨著近年來陽光康養(yǎng)的深入推進,這座“中國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正迎接越來越多的人回歸。歸來仍是攀枝花———這些歸來的面孔,有的年過古稀,有的正當壯年,有的則芳華正茂。種種回歸,不獨有“耄耋歸鄉(xiāng)”的情結,更有對這座城市新的期待、守望。
離開渡口,回到渡口
口述者:“三線一代”許蒙哲
“渡口”(1987年之前,攀枝花市的舊稱)對我的人生而言,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驛站,一個讓我魂縈夢牽的地方。渡口是我人生的第一個碼頭。她并不只是簡單地從此岸到彼岸,而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個嶄新的起點。后來,攀枝花代替了渡口,真正意義上的“渡口”,完成了她的歷史功能,就像現(xiàn)實中江河上多了方便的橋,連接兩岸的“渡口”定會悄然隱去。
1968年,我22歲。我?guī)е唵蔚男心覐纳虾U境霭l(fā),經過了二十多天的轉換,終于抵達渡口站。穿過雄奇峻險的大涼山后,一座美麗的河谷讓我們“城里來的年輕人”嘖嘖贊嘆。渡口氣溫日變化大,氣候干燥,日照多,太陽輻射強,四季不分明。日出要比上海晚一個多小時,夏天的時候,在太陽下非??釤?,在陰影下則十分清爽。冬天則是最溫暖的季節(jié),干活都會特別帶勁。年輕人在一起,好像有使不完的勁,那時的我們在高強度勞作之余,還經常搞一些巡回文藝演出,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日子過得像高爐里的鋼水那么火熱。
攀鋼的歷史,就是共和國跑步前進的歷史:1970年出鐵,1971年出鋼,1974年出鋼材。高聳的煙囪、快速運轉的高爐和機器是這座城市的標志和驕傲,至今想起依舊讓人熱血沸騰。璀璨的燈火點亮了巍峨的峽谷,卻也給這座美麗的河谷留下了道道傷疤,失卻了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渡口,再也不是我初到時的模樣。1984年,或許是因為年輕時工作強度太大,我的身體有些吃不消了,隨后我申請離開,回到上海。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對于渡口,我們是在成就,還是在傷害。
“君住長江尾,我住長江頭”,回上海后,我無時不刻思念著這座城市。但一直沒能回來看看,一方面是覺得心里有愧,另一方面是缺乏合適的機會。2015年春天,老朋友告訴我,這里建成了一個三線建設博物館,一定要“組團”回來看一看。
那一次回來,我發(fā)現(xiàn)渡口變了,但又沒變。她變了,變成了一座高度現(xiàn)代化的城市,交通、 醫(yī)療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渡口也沒變,渡口的天又藍了,水又清了,這里的人們依舊很友善。剎那間我甚至有點后悔,這么多年了,我為什么沒有早點回來。我和朋友們在攀枝花待了一個月,在冬日陽光下回憶當年的渡口。
我們約定:以后的每一年,我們還要回來,回渡口。
我看到了故土發(fā)展的希望
口述者:“三線二代” 魏顯歡
在攀枝花,我是一個標準的“三線二代”。
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從遼寧鞍鋼來到攀枝花參加三線建設,他把青春和激情都撒在了這片熱土上,一家人從此扎根攀枝花。小時候,家里的日子過得清苦,但并不影響童年的快樂。父母喜歡在席棚子里給我講工作中的故事,我就蹲在吱呀響的門邊,邊抓青蛙邊聽。那時候,門前的芭蕉林和葡萄藤是我的樂園。
1995年,我17歲,初中剛剛畢業(yè)。我回到老家遼寧家里的廠子鍛煉了兩年。后來去我又去西安,從喜來登酒店的門童開始做起,短短幾年,做到了喜來登屋喜達管理公司的管理崗位。那時候,覺得一切都特別順,有些年少有成的驕傲。
在外闖蕩,常常想家,想菜市場那家羊肉米線,想攀枝花一年四季吃不完的水果。仿佛是命運的安排,2003年,老父母連續(xù)病重住院,我放棄了持有公司管理股份的機會,趕回攀枝花,留在父母身邊。
回到家鄉(xiāng)的第二年,我決定開始創(chuàng)業(yè),但并不順利。記得在2004年年底,大年初一,我一個人在被窩里躺著,我朋友把我從被窩里拉出來去跑業(yè)務……這是一段酸楚的經歷,最窮的時候,身上只有五塊錢。但在最困難時,父親一直告訴我要堅持。東北漢子嘛,又是搞過三線建設的,有一股子“牛脾氣”。因此,即便再難,我都沒有放棄。
在照顧父母期間,常常想要是有專業(yè)的護工幫忙就好了。創(chuàng)業(yè)多年后,我發(fā)現(xiàn)康養(yǎng)產業(yè)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于是2008年起,我的創(chuàng)業(yè)開始轉向,2011年時機成熟,我正式進入這個行業(yè)。
2016年,我加入阿署達的金瑪締康養(yǎng)旅游服務有限公司。選擇來這里,有一份“三線二代”的情結。小時候,父親經常來這里,每次回來他都要跟我們說阿署達如何美麗,現(xiàn)在,我要用父輩建設大三線的勇氣來做這件事情。2016年,我們的項目獲得了攀枝花青年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富大賽第二名的好成績。
現(xiàn)在攀枝花搞“康養(yǎng)+”,我覺得大有前途。對阿署達村的未來,我們也打算做產業(yè)的“加法”,搞智慧康養(yǎng),搞特色農產品加工,讓來此康養(yǎng)的人感受到舒適與安心。我更大的夢想是,希望更多的“三線二代”看到故土發(fā)展的希望,愿意回來,共同建設這座陽光花城。
比寨子更大的世界
口述者:傈僳族姑娘李言琪
傈僳族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我們的先民是“一群追趕太陽的人”,她就發(fā)源于米易縣新山村這一帶。
我今年25歲,是傈僳族人,小時候我在寨子里長大,族人幾乎不和外部的世界交流。男人們去山上放羊、打獵,女人則留在家里種點莊稼、織布。寨子里的日子安靜而閉塞,直到上學后我才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比寨子更大的世界。
高中畢業(yè)后,父母已經拿不出更多的錢讓我讀書。鄉(xiāng)政府了解到我的情況后,決定資助我到去四川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上大學。這是傈僳族寨子里的頭一樁,我知道這件事后高興得睡不著覺。但這時候,寨子里的人都勸我父母,說傈僳家的孩子沒必要讀那么多書,還是待在寨子里更好。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坐在龍肘山下,望著層層疊疊的梯田,哭了很久。
政府給父母做工作,我離開了寨子,去上大學。那一刻我就做了決定:希望自己能夠在外邊多學一些本領,再回來改變這個族人們的生活和觀念。
等到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寨子已經改變了當年的模樣。一條水泥公路沿著陡峭的山坡延伸到了龍肘山上,茅草房漸漸變成了磚瓦房。我們的情人節(jié)“約德節(jié)”、舞蹈“斑鳩吃水”還有老人們的織布、刺繡等傳統(tǒng)技藝也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還是有些事讓我擔心,盡管“一步跨千年”大大改變了寨子里的生活,但這種劇烈的變化也讓鄉(xiāng)親們難以適應。旅游搞起來了,到寨子里的人越來越多。記得今年五一節(jié)的時候,寨子里停滿了汽車,陸續(xù)有康養(yǎng)企業(yè)來,但寨子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們甚至還不會講漢語。村里發(fā)展旅游和康養(yǎng),很少人懂得,也不知道我知道,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通過政府的公開招考,我回到了寨子?;貋砬埃改钙鋵嵅⒉惶С?,她們希望我在城市里發(fā)展,但我告訴她們,和外邊的世界相比,我們族人的這座寨子更需要我。更重要的是,隨著寨子的快速發(fā)展,也能為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提供非常好的平臺。我終于回到了新山,繼續(xù)為我的民族追趕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