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卡雷基亞 胡華薇
《見證者——克什米爾,1986-2016》(本文以下簡稱為《見證者》)是由桑杰·卡卡(SanjayKak)編著,印度亞巴爾(Yarbal)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一本攝影集。其中輯錄了克什米爾的斯利那加(Srinagar,是印控查饃和克什米爾邦夏季首府——編者注)谷地9名不同時代、各具特色的攝影師拍攝的200多幅照片,展示了他們對家鄉(xiāng)的記憶,以及人與家鄉(xiāng)的關系。
在這個沖突不斷的地區(qū),一些新聞記者來這里報道突發(fā)新聞,拿到他們需要的內(nèi)容走了;也有一些人在這里待一段時間,希望看到事件的發(fā)展,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無論哪種情況,照片中的故事往往會因滿足媒體的獵奇欲望而被夸大,被打造成頭條新聞,而當?shù)厝说脑V求卻總被淹沒。但書中的攝影師都是當?shù)厝?,他們原本便是故事的一部分?/p>
在斯利那加土生土長的攝影師意識到,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講述當?shù)氐墓适略絹碓街匾?。一直以來,當?shù)厝酥皇鞘荜P注的對象,但從來沒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在一個充滿戰(zhàn)亂沖突的地區(qū),日常生活的主題僅是生存和適應環(huán)境。因此我認為,攝影師應該從人道主義援助和如何促進當?shù)厣鐣l(fā)展出發(fā)進行報道。
盡管身處戰(zhàn)爭,生活仍要繼續(xù)?!兑娮C者》畫冊中來自克什米爾的9名攝影師表達了相似的愿望。相比標準化的戰(zhàn)地報道,他們用一種更加私人的方式,展示出了更接地氣的故事。雖然9名攝影師的影像故事各自獨立,但都涉及當?shù)厝嗣竦牧曀住嵟投窢?,呈現(xiàn)了當?shù)厝藢枢l(xiāng)的集體記憶。
來自克什米爾的9名攝影師是:米拉杰·烏?。∕eraj Ud din,1959年出生)、賈維德·沙(Javeed Shah,1967年出生)、達爾·亞森(Dar Yasin,1973年出生)、賈維德·達爾(Javed Dar,1975年出生)、阿爾塔·卡迪利(AltafQadri,1976年出生)、蘇米特·達亞爾(SumitDayal,1981年出生)、蕭凱特·難陀(Showkat Nanda,1982年出生)、賽義德·沙里亞爾(Syed Shahriyar,1992年出生)和阿贊·沙(Azaan Shah,1997年出生)。
《見證者》既是一本攝影書,也是一本歷史書,還是一本關于個人生活的故事書。編著者卡卡(Kak)匯集了多個時代的內(nèi)容,精心編輯了這本畫冊。照片順序是根據(jù)攝影師年齡和大致拍攝時間來進行排序:第一幅是年齡最大(57歲)的米拉杰·烏?。∕erajUd Din)1993年拍攝的《印度軍警在斯利那加居民家里搜查》,最后一幅是最年輕(19歲)的攝影師阿贊·沙(AzaanShah)2015年底拍攝的《賈瑪清真寺市場的商店老板》。
這本書的照片讓人身臨其境,讀懂它需要細細地品味和消化。它并沒有刻意強調(diào)某種價值觀,而是旨在啟發(fā)人們?nèi)ビ^察和傾聽克什米爾地區(qū)復雜的現(xiàn)實,就像一張刺繡作品,每一針都完美精準,針腳的重疊又展示出更多效果。
雖然斯利那加谷地常被官方文件描述為“淳樸的天堂”和“難于駕馭的爭議地區(qū)”,但從書中我們看到,斯利那加谷地的30年歷史處處充滿陣痛:那些為自由生活而爭斗的日常,那些街邊處在陰影下的人,以及那些參與沖突的武裝分子、扔石頭的人,都在彰顯斯利那加谷地的戰(zhàn)亂已成常態(tài)。
書中有一張圖片值得細讀。那是2015年賈維德·達爾在斯利那加一片廢棄的軍事基地拍攝的。孩子們在殘破的軍事裝備上玩耍,一個年輕的男孩向著鏡頭微笑,他用一根棍子拖著一張網(wǎng),仿佛舉起一個旗幟。在當?shù)?,有不少家庭是至少三代人被迫在?zhàn)爭條件下生活,混亂和破敗已經(jīng)成為他們?nèi)粘I畹囊徊糠帧?/p>
2016年7月初,克什米爾又爆發(fā)了大規(guī)??棺h活動,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這個事件毫無預兆,憤怒的情緒一觸即發(fā),沒人預料到事件在短時間內(nèi)驟然升級,并持續(xù)了近4個月。印度軍隊用鐵腕手段鎮(zhèn)壓了抗議活動,最后造成至少6000人受傷。其中,超過1000人眼部受傷,100多人的眼睛部分失明或完全失明。人們的眼睛被射擊至盲,而他們的不同政見和改變現(xiàn)狀的愿望也被壓制。
但因為有《見證者》這樣的書,我們能夠知道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