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在滬舉行
11月3日,第十五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在上??萍即髮W隆重開幕,并持續(xù)至6日閉幕。此次大會以生物物理與人口健康為主題,十多位中、美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以及眾多國內外知名科學家應邀出席,共有近1000人參加了開幕式。
開幕式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徐濤主持。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恒致辭,對目前生物物理學發(fā)展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由于生命物質比較復雜,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已有的物理測試手段往往不完全適用,尚待技術上的突破,因此對于生命科學來說,物質科學上的技術成果一直是發(fā)展的關鍵。他以冷凍電鏡為例,認為盡管這是物質科學的技術手段,但依然能給結構生物學帶來巨大的變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生物物理學是物理學與生物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研究生物的物理特性,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和領域之一。如今,生物物理學正面臨著一個新的發(fā)展時代,中國在科研方面面臨新的機遇。江綿恒介紹說,此次大會的舉辦地——上??萍即髮W所在的張江園區(qū),擁有很多與生物物理相關的科研裝置,包括我國第一個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等,與生物物理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新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超強激光裝置等正在規(guī)劃實施中。
江綿恒還詳細介紹了目前國內在設備建設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xiàn)了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實現(xiàn)了世界上最強的超強能量激光的輸出,同時正在建設100拍瓦的超強激光裝置,一旦成功將提供一個新的探測物質的手段。他們還在開發(fā)新的探測器和軟件,比如說用相干衍射成像方法解讀軟X射線所得到的細胞成像的結果。“將來與生命科學的交叉相信會產(chǎn)生更多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苯d恒希望通過這次不同領域學科交流機會,進一步加強生物物理學的發(fā)展。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上??萍即髮W教授劉志杰宣讀了中國科協(xié)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同志的賀信。懷進鵬在賀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發(fā)揮學科交叉融合優(yōu)勢,在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科學普及、人才舉薦、期刊出版、科技獎勵等方面所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希望借助本次世界生物物理和中國生物物理界的盛會,更加彰顯中國學術社團的創(chuàng)新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懷進鵬希望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深化學會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改革,為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外,大會舉行了中國生物物理領域最高獎——“貝時璋獎”的頒獎儀式。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閻錫蘊院士宣布2017貝時璋獎的獲獎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石發(fā)展博士和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宗偉健博士獲得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書榮研究員獲得貝時璋獎,貝時璋國際獎頒給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教授Tom Blundell爵士。Blundell表示,他對獲得這個獎項深感榮幸,并深情回憶了他從1960年代起與中國生物物理學家的合作與友誼。此外,Blundell也對中國科學家在生物物理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貢獻感到震撼。
據(jù)悉,中國生物物理大會始于1964年,是國內生物物理科學研究領域最大規(guī)模、高水準的學術盛會。此次大會設結構生物學、膜生物學、納米生物物理、神經(jīng)生物物理、醫(yī)學生物物理、代謝與代謝疾病及高分辨顯微鏡和現(xiàn)代電鏡技術等20多個學術專題,10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在此次大會上作邀請報告,探討生物、健康,以及生物學與物理學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大會還設置冷凍電鏡衛(wèi)星會,中日、中美雙邊論壇,青年科研生涯論壇,“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專題研討會,女科學家論壇等專題研討,墻報交流,生物物理技術與成果展覽,高新技術講座,科普展板展示、諾貝爾獎解讀等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