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家里來了客人,吃飯時,四歲的女兒琳達將吃了一半的加勒比海蝦吐到地板上,連喊味道不好。加勒比海蝦是今天才買的,大家都吃了,并沒有發(fā)現(xiàn)異味,唯獨女兒喊味道不好,我想,這一定是她犯“人來瘋”,故意調皮搗蛋。在眾多客人面前這樣不文明,我一氣之下伸手給了她一巴掌。當時,琳達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往下掉。
飯后客人走了,我將女兒的事講給妻子凱倫聽。凱倫卻說這件事不怪女兒,怪她自己。原來,今天上午妻子買了海蝦在烹飪時,順手將昨天吃剩的幾只海蝦放了進去,女兒吃的海蝦肯定是昨天剩的。原來是我錯怪了女兒。
傍晚,琳達從幼兒園回來,早把中午的委曲忘得一干二凈,可我一直放心不下,平時孩子做錯了事,我們呵斥,甚至體罰,讓她認錯,可我們做父母的錯怪了孩子,就這樣算了嗎?吃過晚飯,我將琳達叫進書房,當著她媽媽的面,向琳達認了錯,請她原諒爸爸。女兒表現(xiàn)若有所思的樣子說:“我一直等你道歉呢?你終于道了歉,你還是一個誠實的爸爸?!?/p>
父母對孩子負有管教的義務,孩子做錯了事,有責任批評教育,有時不妨嚴格一點。但是,在人格上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當父母一時疏忽錯怪了孩子,就應該誠懇地當面向孩子承認錯誤,求得孩子的諒解。這樣不但不會損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尊嚴,而且通過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會更加融洽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使孩子增強明辨是非的觀念。
譯據(jù)美國雜志《Kids Discover》2017年1月號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