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源
在加拿大萬錦市,有一家公共圖書館,官方名字叫“Cornell 圖書館”。然而,廣大讀者更喜歡叫它“種子圖書館”。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時代的來臨,公共圖書館漸漸成了被讀者遺忘的角落。看著圖書館內(nèi)稀稀拉拉的讀者,館長麥爾斯不禁愁上眉梢:怎樣才能讓更多的讀者自愿地走進(jìn)圖書館呢?一天晚上,麥爾斯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新聞,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夫人蘇菲正帶著可愛的女兒在草坪上種菜??偫矸蛉朔N出來的五十幾種蔬果,不光供給總理一家人吃,還送給街上的流浪漢們享用。看到這里,麥爾斯忽然靈機(jī)一動:如果讀者到圖書館借閱圖書,可以免費(fèi)領(lǐng)取到一份蔬菜或植物種子,是不是能使更多的讀者來到圖書館呢?
心動就行動。麥爾斯很快收集了一批蔬菜和植物種子,然后用小紙袋分門別類地裝了起來,并在每個紙袋上貼上標(biāo)簽,寫上植物名稱、產(chǎn)地和收獲年份等信息。紙袋置于兒童閱覽室和園藝讀物區(qū)。種子出借的辦法也很簡單:讀者挑選了種子,把小紙袋拿到服務(wù)臺,向館員出示圖書館的讀者證,就可以借出了。
麥爾斯的“借圖書,送種子”方案得到了圖書館同事們的認(rèn)可,但也有同事提出,如果活動持續(xù)下去,勢必會需要大量的種子。可是,這些種子從哪里來呢?如果由圖書館自己購買,必然會花費(fèi)大量的資金,給圖書館的運(yùn)營帶來困難。麥爾斯微微一笑:“不必?fù)?dān)心,這個問題我早就想到了,并想出了解決辦法。第一批種子我們可以到附近的農(nóng)場和居民那里募捐得到。然后,我們鼓勵讀者多多借用,回家播種,努力耕耘。到了收獲時節(jié),把長得最棒、味道最好的果實(shí)的種子采集了,送還圖書館。這樣,圖書館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新種子往外借了?!?/p>
“借圖書,送種子”,這一新奇的閱讀方式立刻吸引了廣大讀者的眼球,來圖書館的讀者與日俱增。一時間,圖書館名聲大噪。一個叫凱蒂的小朋友,在讀完一本小白兔畫書后,抬眼往書架上一看,一只紙盒上寫著“彩虹胡蘿卜”幾個字。她拉拉媽媽的衣角,要借回家去種。媽媽欣然同意,拿裝著“彩虹胡蘿卜”種子的紙盒到館員那里辦理手續(xù),館員還送給了凱蒂一本介紹胡蘿卜栽培的小冊子。從圖書館出來后,凱蒂興高采烈地說:“媽媽,以后我們常來圖書館借書?!?/p>
自Cornell 圖書館推出“借圖書,送種子”服務(wù)后,萬錦市的城市環(huán)境也變得煥然一新,居民們不僅在自家院子里種上了各式蔬菜,還在街道兩邊種上了各種花卉和綠植。而且,居民們通過借閱圖書得到種子,不僅增長了知識,還提高了生活品質(zhì),增加了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