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華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好的課堂提問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知識的傳授事半功倍;反之,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甚至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厭學思想。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提問;循序漸進;全體參與;雙向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28
“水本無華,激石起千層浪”,精當?shù)膯l(fā)性提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我們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提問呢?
一、問題的設計應注重啟發(fā)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富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提問就像投入平靜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在課堂中處于思維的最佳狀態(tài)。
1. 啟發(fā)性提問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教科書里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課堂教學提問活動,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
如,教學“找規(guī)律”一課時,筆者出示情景圖:為了慶祝六一節(jié),學校為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么規(guī)律擺放的?接下去會怎樣擺?你是怎樣想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景圖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從找圖形的擺放規(guī)律到找數(shù)的排列規(guī)律,進而創(chuàng)造規(guī)律,達到了誘導思維、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2. 啟發(fā)性提問還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教師提問時,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問題提出后,適當?shù)赝nD,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
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大米40噸,運進面粉的噸數(shù)是大米的3倍,運進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噸?”教師可作啟發(fā)性提問: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么?通過這些有針對性的啟發(fā),引導學生抓住數(shù)量關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問題的提出應注意循序漸進
學習的過程是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認識過程。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中,都貫穿著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演變,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如,學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筆者設置疑問:“加法定律有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在其他運算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規(guī)律呢?請同學們大膽猜想一下,乘法中會有什么定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想到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此時,學生學習更主動,探究更自主,滿足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需要,使課堂變得生氣盎然。
三、問題的答案可探索一題多解
開放性問題是啟發(fā)式教學改革的產物,課堂提問的變式、設疑等方法手段均屬于此范疇。小學生思維活躍,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教育中流于形式的提問,不拘泥于一個問題一個答案,圍繞某個知識點改變問題的條件、結論、或從不同角度設問,讓學生積極辨析探究,從而不斷加強他們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如,活動課上讓學生用若干根火柴拼三角形,并嘗試多種方案;又如下題:食堂6天用了3袋大米,_____________,食堂原來共有多少袋大米(在橫線上填一個條件,再解答)?鼓勵學生大膽思索,得到多種答案。
四、提問的對象應保證全體參與
學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課堂教學提問中不應置大多數(shù)學生而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只面向少數(shù)幾名學生發(fā)問。課堂提問應成為全體學生與教師的信息交流的載體,而不應成為少數(shù)學生的專利,每節(jié)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jié)課全班大多數(shù)學生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地激發(fā)班級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杜絕那種當某個學生開小差了,冷不丁地叫他起來回答某個問題,也就是懲罰性提問;或提問回答按順序進行,學生就會排好位置,只思考自己要回答的問題,而其他問題都以為“事不關己”,就會“高高掛起”。 久而久之,其他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就不再關心,他們這樣既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又不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而且還很容易使師生關系僵化。
我們課堂的提問應盡可能讓全體學生都有“露一手”的機會,讓學困生多回答“是什么”之類的問題,中等生多回答“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優(yōu)等生多回答“有什么不同”之類的問題,使每個學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冷落的人,都是教師的注意點,從而得到自信。
五、提問的過程應鼓勵雙向互動
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一種相互交流與互動、傳遞與反饋的橋梁與導航,它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將學生的學習反饋給教師。新課程提倡師生交流、互動。而課堂提問正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有效載體。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而學生的提問正是學生思維的展示與暴露,是給教師最為直接的教學反饋。
課堂提問不應是教師的特權,學生同樣是提問的主體。要讓學生質疑問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智慧的成長。就要給學生提供自由、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深層次地思考問題。
總之,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解疑者、組織者,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第六小學 5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