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那個不眠之夜永銘史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溫暖的懷抱,從此劃入一個歷史新時代。二十年來,香港特區(qū)以勤奮、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打造了一部傳世的精彩華章,筑起了一段耀眼的輝煌。在此,本刊推出香港回歸20周年特別報道,傾聽港人講述香港的故事,感受一個變化中的香港。
前 言
吳亮星先生,太平紳士、銀紫荊星章獲得者、第十屆至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港區(qū)代表、中國銀行(香港)信託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一直身處金融界的風口浪尖,是直面危機的金融界“大腕兒”;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參與公共服務,助力香港平穩(wěn)回歸,擔任數任立法會議員,關注金融以外的事務,是一位堅定的愛港護港人士。
他參與、見證著香港回歸前後的數十年變化,對其深有體會。
吳亮星先生
太平紳士、銀紫荊星章獲得者、第十屆至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港區(qū)代表、中國銀行(香港)信託有限公司董事長、中銀香港慈善基金董事、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董事、教育局銀行業(yè)行業(yè)培訓諮詢委員會主席、香港金融業(yè)志同會有限公司名譽顧問、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榮譽顧問、香港中資銀行業(yè)協(xié)會顧問、香港銀行華員會名譽會長、香港中國商會榮譽會長。曾任中英土地委員會中方代表(1988-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土地基金受託人(1988-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立法會議員(臨時立法會及第一、二、五屆立法會)、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董事局成員(2007-2017年)、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1996-2004年)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執(zhí)行委員(1999-2004年)。
(下文中吳亮星先生簡稱“吳”,《今日華人》簡稱“今”)
香港回歸20年,社會基本穩(wěn)定
今:吳先生,您好!非常高興能邀請到您參與本期的特別報道。早在中英談判時,您就已經參與其中的相關工作,後又過度到臨時立法會,還擔任了第一、二、五屆立法會議員,是香港回歸的直接見證者。目前香港已回歸20年,對於回歸後的社會形勢您如何看待?
吳:香港回歸以後,從金融角度來看,保持了一個比較平穩(wěn)的狀態(tài),實現了各行各業(yè)的順利交接,實現了社會安居樂業(yè)的穩(wěn)定局面。
從政治角度來看,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和復雜性。在回歸這件事上,絕大部分市民都是歡迎的,復雜在如何將“一國兩制”具體落實。由於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內部矛盾,再加上外力的干擾,令得社會出現一些亂相,特別是佔中等事件,擾亂了香港發(fā)展經濟的主旋律。
總體來說,回歸後的香港社會是基本穩(wěn)定的,未來仍任重道遠。
立法會應為香港發(fā)展注入正能量
今:人們也看到,近年來香港的發(fā)展腳步放緩,這除了全球的整體經濟氣候不好之外,也存在一些來自內部力量的阻礙。
吳: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發(fā)展趕超不了以往實力不如自己的新加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香港特區(qū)政府施政飽受“拉布”之苦?!袄肌痹驹挫稓W美議會,今天卻在香港大行其道。因為“拉布”,令得香港許多施政條例的通過遙遙無期,導致特區(qū)政府施政寸步難行,社會發(fā)展緩慢,市民怨氣增加。另一方面,經我粗略估算,“拉布”所浪費的公帑金額巨大,再加上延誤並招致的各種費用超支損失,數量更是龐大,浪費全香港市民的資源。而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的國際城市,政治和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繫,長期以往,損害的是誰的利益?歸根結底,不是數百萬香港市民的切身利益嗎?
如果不改變立法會議員質素,香港的發(fā)展因內耗繼續(xù)拖慢,這一點香港市民看得越來越清楚。與此同時,立法會也將逐漸成為阻礙香港發(fā)展的負面角色,香港也將失去“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保持財政穩(wěn)定,實現平穩(wěn)收支
今:作為香港銀行業(yè)的資深代表,您也經歷了業(yè)界風風雨雨,結合當前香港的實際情況,您希望香港政府應該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吳:當前,香港社會最大的矛盾是住房的供求不平衡,我們也看到這一屆政府在解決這一矛盾上尋找著突破口。由於立法會多方的“拉布”行為,導致各項民生政策無法推動,我提議香港政府成立一個公營性的土地房屋委員會,放權予該機構,每年拿出多少地,填多少海,提供多少公屋,將所有的發(fā)展計劃公佈於世,在陽光下發(fā)展地產。如果能解決住房問題,將能解決香港一半以上的矛盾。以此為突破口,未來還要在醫(yī)療、人口老化、教育資源等方面一一解決。
與此同時,香港政府需要警惕的是財政問題。由於地價貴,香港財政比較富裕,但單靠土地的收入不是長遠的,不是穩(wěn)定性收入,從長遠考慮,現今必須要多在財務方面做深刻研究,實現穩(wěn)定的收支。
“兩制”的前提是“一國”
今:回歸20年來,香港在各項事業(yè)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一國兩制”的實踐也遇到了新情況和新問題,特別是少數人對“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存在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引發(fā)社會不和諧。
吳:是的。正因為一部分人對“一國兩制”的實施存在模糊認識和錯誤認識,一些人甚至打出了“港獨”的口號,這是香港所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對此,我們應該將“一國兩制”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耙粐笔乔疤岷突A,“兩制”是從“一國”派生出來的,沒有了“一國”也就沒有了“兩制”。特區(qū)政府嚴格按照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高度自治方針,並且會致力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
香港回歸後實現了基本的穩(wěn)定,許多矛盾有辦法去解決,特別是需要解決眾多的民生問題。我讚成中央政府對香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具體的關心甚至指導,不要擔心所謂的插手問題,只要是為了全香港市民的最高利益。否則,當香港往後出現大的亂子,最終仍舊要靠中央政府去解決。香港就是國家的一個孩子,國家當然是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