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韓曉明,魏建民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中國呼和浩特 010051)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地殼結構研究
張 帆,韓曉明,魏建民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震局,中國呼和浩特 010051)
使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和縱波走時數(shù)據計算內蒙古中西部的地殼厚度和波速比。接收函數(shù)結果顯示地殼厚度范圍42.2 km到54.9 km,平均值45.7 km,波速比范圍1.58到1.77,平均值1.69。將接收函數(shù)結果、走時計算結果和全球地殼模型crust 1.0數(shù)據對比,三種結果相近,接收函數(shù)和走時計算獲得的地殼厚度值略高于crust 1.0數(shù)據。計算結果顯示,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由東向西逐漸增厚。
地震臺網;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接收函數(shù)
內蒙古自治區(qū)地形狹長,是東北、華北、南北地震帶北段等重要構造區(qū)的毗鄰區(qū)域,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較為強烈[1]。從西至東主要活動斷裂帶包括狼山山前斷裂、色爾騰山山前斷裂、大青山山前斷裂等。多年來,數(shù)位研究者開展了大量的不同區(qū)域地殼結構研究工作,如我國西北區(qū)地殼中的高速夾層的研究[2]、天山東北部地震的重新定位和一維地殼速度模型的改善[3]、新疆全區(qū)和分區(qū)地殼速度模型的分析[4-5]、格爾木地區(qū)近震波速及地殼厚度的研究[6]等。還有一些學者進行了內蒙古局部地殼結構的研究,如:內蒙古中部地區(qū)的殼-幔介質分層結構[7]、內蒙古滿都拉地學斷面地震折射測深結果[8]、在對北京-懷來-豐鎮(zhèn)剖面地殼上地幔構造與速度結構中也得到了內蒙古地區(qū)的結果[9]、鄂爾多斯地塊東南地帶Moho深度變化特征的研究[10]、在研究首都圈上地殼高精度三維P波速度模型時,也涉及到了內蒙的燕山隆起區(qū)[11]等。
遠震P波波形數(shù)據中包含了大量地震臺站下方地殼和上地幔速度間斷面所產生的PS轉換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的信息,接收函數(shù)方法是反演臺站下方地殼結構的有效手段。接收函數(shù)最早由Phinney提出[12],目的是用遠震體波來研究臺站下方的地殼及上地幔的結構。Langston給出了源等效假定[13-14],從長周期遠震體波中分離出接收函數(shù)。Owens等[15]將此方法擴展到寬頻帶地震數(shù)據的處理,并發(fā)展了接收函數(shù)的線性反演方法。近年來,隨著數(shù)字化觀測臺站和流動觀測臺站的出現(xiàn)和增多,用接收函數(shù)計算地殼厚度的方法日趨成熟和完善。Zhu等[16]提出在H-Kappa域內對多個接收函數(shù)進行疊加的方法,并計算得到了中國青藏高原地區(qū)及美國洛杉磯盆地的地殼厚度和泊松比,接收函數(shù)及其反演方法獲得廣泛的應用與不斷的改進[17-26]。
本文中我們使用內蒙古中西部8個臺站的遠震波形數(shù)據,采用頻率域反褶積方法獲得各臺站的接收函數(shù),采用了Zhu等[15]2000年提出的綜合利用一次轉換震相 Ps及多次轉換震相 PpPs、PsPs、PpSs疊加搜索能量最大值的方法同時限定地殼厚度H、縱橫波速比(Kappa)等物理量。同時,我們使用內蒙古地震臺網的觀測報告提取的縱波走時數(shù)據,使用走時公式計算地殼厚度,并將接受函數(shù)和走時計算的兩種計算結果和全球地殼模型crust1.0對比,評估結果和方法的一致性,分析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的分布特征。
1.1 接收函數(shù)方法計算地殼厚度和波速比
接收函數(shù)是某一深度上的介質響應,可以帶來臺站下方地下界面結構和介質性質的信息。遠震P波波形含有關于震源時間函數(shù)、源區(qū)介質結構、上地幔傳播路徑以及接收區(qū)介質結構的豐富信息。Langston[14]提出用震源等效化方法來消除有效震源時間函數(shù)對遠震P波波形的影響,得到了接收函數(shù)。他認為從一系列水平分層或傾斜分層介質底部入射的平面P波產生的地表位移響應在時間域可表示為:
式(1)中,S(t)代表入射平面波的有效震源時間函數(shù),I(t)代表儀器的脈沖響應,EV(t)、ER(t)、E(t)分別代表接收區(qū)介質結構脈沖響應的垂直分量、徑向分量和切向分量。頻率域表示為:
理論計算與實際觀測表明,震中距在30°~95°的遠震P波到達地震臺站下方時,可近似為垂直入射的平面波,臺站下方介質響應的垂直分量可近似為脈沖函數(shù),可做如下近似:
于是,地震P波記錄的垂直分量可以近似為:
徑向和切向的介質結構相應可表示為:
再將ER(ω)和ET(ω)分別反變換到時間域,即可得到介質結構的徑向接收函數(shù)ER(t)和ET(t)切向接收函數(shù)。
H-Kappa方法[15]是對于某一對確定的地殼厚度H和波速比к,對于不同P波射線參數(shù)p的接收函數(shù),計算轉換波和多次波的到時,再根據到時取出該接收函數(shù)的振幅值,按照一定比例權重累加在一起,如果H和к取值很合適,得到的振幅值的累加應該是最大的,在深度和波速比張成的空間中進行掃描搜索,從而得到最優(yōu)的H和к的值。轉換波的走時:
式中h為地殼厚度,p為入射波的射線參數(shù)。
1.2 使用縱波走時計算地殼厚度
地殼中直達波和莫霍面折射波的走時為:
tpg為地殼內直達波走時, tpn為莫霍面折射波走時, Vg為地殼內縱波波速,Vn為莫霍面縱波速度,H為地殼厚度,h為震源深度,Δ為震中距。從地震觀測報告中提取走時數(shù)據,將已知變量和未知變量分離,使用LSQR方法求解方程組,由(4)式求出地殼平均波速,由式(5)求出地殼厚度和莫霍面波速。
符合接收函數(shù)H-Kappa方法的數(shù)據為震中距在30°~95°的遠震,我們搜集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8個臺站的記錄的24個遠震數(shù)據,圖1為以(100°E, 40°N)為中心繪制的24個遠震的極坐標分布圖。首先對三分量的原始記錄作均值處理,去掉直流成分及去除儀器響應的基礎上,取直達P波前10 s作為起始點,在100 s的時間窗內截取P波波形,將水平分量旋轉到徑向和切向兩個方向;;然后用垂直分量分別對徑向分量和切向分量作反褶積,得到基本消除了路徑和震源影響的垂向和徑向接收函數(shù),再用系數(shù)為2.5的高斯濾波對接收函數(shù)進行低通濾波,在消除1 Hz以上高頻信號同時,保留遠震波形的有效成分。
圖1 24個遠震的分布圖Fig.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24 teleseisms
使用內蒙古地震臺網2009年至2015年數(shù)據,地震2 651條,直達波(Pg)走時13 684條,莫霍面折射波(Pn)走時1 742條,計算地殼厚度。圖2是用于走時計算地殼厚度的地震分布圖。
圖3是8個臺站的接收函數(shù)結果,內蒙古中西部8個臺站的地殼厚度范圍為39.7 km到54.9 km,平均地殼厚度45.7 km,波速比范圍1.58~1.83,平均值1.69,臺站結果的分布特征顯示西部地區(qū)的地殼厚度大于中部地區(qū)。圖4是8個臺站接收函數(shù)結果的空間分布。
全球地殼模型Crust 1.0[27]包含豐富的地球內部信息,該模型將地殼結構分為8層,地形和水層參考了ETOPO1模型,沉積層參考了沉積層模型,地殼厚度數(shù)據來自最新的主動源方法和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成果,無法使用上述方法的地區(qū)(如南極洲地區(qū))的地殼厚度由重力方法獲得,上中下地殼的厚度和密度數(shù)據主要來自于地震資料,模型還經過全球最新地震面波數(shù)據的驗證和修正。
圖2 提取走時的地震和臺站分布圖Fig.2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earthquakes and stations for p-wave travel time calculation
圖3 8個臺站接收函數(shù)結果圖Fig.3 Receiver function results of 8 stations
將縱波走時數(shù)據計算的地殼厚度,接收函數(shù)結果和crust 1.0對比,表1列出三者在8個臺站的地殼厚度值和接收函數(shù)的誤差,圖5給出三種結果的對比折線圖。其中走時計算所使用數(shù)據為臺站附近半徑2°范圍內的地震事件的縱波走時。可見,三者基本一致,相對趨勢一致,接收函數(shù)和走時計算結果更加接近,均高與crust 1.0數(shù)據。
用觀測報告提取走時數(shù)據,以0.5°為步長,使用半徑為2°范圍內的縱波走時數(shù)據計算每個點的地殼厚度,和crust 1.0數(shù)據對比。圖6為使用走時計算的結果和crust 1.0數(shù)據繪制的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分布對比圖,圖中顯示出走時計算結果和crust 1.0接近,相對趨勢一致,厚度值略高于crust 1.0。使用P波走時數(shù)據計算地殼厚度時,震相到時讀取誤差和深度測定誤差會對結果產生影響,同時地震數(shù)據的分布的不均勻也會對計算產生影響,地震較少的區(qū)域結果穩(wěn)定性較差。
圖4 臺站地殼厚度分布圖Fig.4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station crustal thickness
表1 8個臺站位置接收函數(shù)、縱波走時計算結果和crust 1.0數(shù)據Table1 Results of receiver function,p-wave travel time calculation and crust 1.0
接收函數(shù)結果、縱波走時計算的結果和crust 1.0的moho面深度分布特征一致性較好,結果顯示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呈現(xiàn)由東向西逐漸增厚的分布特征,西南的鄂爾多斯塊體北緣地帶地殼厚度較大,東南的晉冀蒙交界地區(qū)地殼厚度值較低。
使用接收函數(shù)H-Kappa方法,對內蒙古中西部8個臺站的地殼厚度和波速比,內蒙古中西部8個臺站的地殼厚度范圍為39.7 km到54.9 km,平均地殼厚度45.7 km,波速比范圍1.58~1.81,平均值1.69,臺站結果的分布特征顯示西部地區(qū)的地殼厚度大于中部地區(qū)。
使用由內蒙古地震臺網觀測報告提取的縱波走時數(shù)據,應用走時公式和LSQR算法計算內蒙古中西部的地殼厚度,將結果和crust 1.0對比,結果顯示走時計算結果和crust 1.0接近,相對趨勢一致,厚度值略高于crust 1.0。
對比使用走時計算結果、接收函數(shù)結果和crust 1.0數(shù)據在8個臺站位置的地殼厚度,三種者基本接近,相對趨勢一致,接收函數(shù)和走時計算結果均高與crust 1.0數(shù)據。
經過比較,接收函數(shù)結果、縱波走時計算的結果和crust 1.0的一致性較好,結果顯示,內蒙古中西部地殼厚度由東向西逐漸增厚。
[1]曹 剛.內蒙古地震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2]曾融生,滕吉文,闞榮舉,等.我國西北區(qū)地殼中的高速夾層[J].地球物理學報,1965,14(2):94-106.
[3]孫安輝,陳棋福,陳 颙,等.天山東北部地震的重新定位和一維地殼速度模型的改善[J].中國地震,2011,27(3):235-247.
[4]陳向軍,上官文明,宋秀青,等.新疆全區(qū)和分區(qū)地殼速度模型的分析[J].中國地震,2014,30(2):17,8-187.
[5]劉文學,劉貴忠,周 剛,等.新疆和周邊地區(qū)地殼厚度和Vp/Vs比值變化的接收函數(shù)約束[J].地球物理學報,2011,54(8):2 034-2 041.
[6]都昌庭,崔國信,邱鵬程,等.格爾木地區(qū)近震波速及地殼厚度[J].高原地震,2002,14(3):29-34.
[7]李 祥,包東健,陳原平,等.內蒙古中部地區(qū)的殼幔介質分層結[J].華北地震科學,1987, (4):60-67.
[8]劉昌銓,嘉世旭,杜官恒,等.江蘇響水-內蒙古滿都拉地學斷面地震折射測深結果[J].地震地質,1991,(3):193-204.
[9]祝治平, 張先康,張建獅,等.北京-懷來-豐鎮(zhèn)剖面地殼上地幔構造與速度結構研究[J].地震學報,1997,(5):499-505.
[10]任 梟,徐志國,楊 輝,等.鄂爾多斯地塊東南緣地帶 Moho深度變化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2,12(55):4 089-4 096.
[11]楊 峰,黃金莉.首都圈上地殼高精度三維P波速度模型-基于石油地震疊加速度和人工地震測深剖面[J].地球物理學報,2013,5(56):1 487-1 496.
[12]Phinney R A.Structure of the Earth's crust from spectral behavior of long-period body wave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1964,69(14):2 997-3 017.
[13]Langston C A.The effect of planar dipping structure on SOUI~e and receiver responses for constant ray parameter [J].BSSA,1977,67:1 029-1 050.
[14]Langston C A.Structure under mountrainier,Washington,infe~ed from teleseismic body waves[J].JGR,1979,84: 4 749-4 762.
[15]Zhu L P,Kanamor H.Moho depth varia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 from teleseismic receiverfunctions[J].J.Geophys.Res,2000,105(B2):2 969-2 980.
[16]Owens T J,Zandt G,Taylor S R.Seismic evidence for an ancient rift beneath the Cumberland Plateau, Tennessee:A detailed analysis of broadband teleseismic P wave forms[J].JGR,1984,89:7 783-7 795.
[17]許衛(wèi)衛(wèi),鄭天愉.接收函數(shù)方法及研究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2,17(4):605-613.
[18]賀傳松,王椿鏞,吳慶舉.接收函數(shù)方法及其新的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3,18(2):224-228.
[19]安張輝,周民都,吳慶舉,等.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進展[J].地震工程學報,2004,26(4):362-364.
[20]王小平,朱元清,于海英.用遠震接收函數(shù)反演上海及其鄰區(qū)地殼速度結構[J].地震研究,2006,29(3):239-244.
[21]李 華,王良書,李 成,等.大別造山帶西段寬頻帶數(shù)字地震臺陣觀測與地殼上地幔結構[J].中國科學(D輯), 2008,38(7):862-871.
[22]李永華,吳慶舉,田小波,等.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云南及其鄰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2009,52(1):67-80.
[23]樓 海,王椿鏞,呂智勇,等.2008年汶川MS8.0級地震的深部構造環(huán)境——遠震P波接收函數(shù)和布格重力異常的聯(lián)合解釋[J].中國科學 (D輯),2008,38(10):1 207-1 220.
[24]劉 春,崇加軍,倪四道,等.利用遠震接收函數(shù)反演陜西地震臺站下方的地殼厚度[J].地震地質,2009,31(2):313-320.
[25]唐明帥,鄭 勇,葛 粲,等.帕米爾東北緣地殼結構的 P波接收函數(shù)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4,57(10): 3 176-3 188.
[26]何 靜,吳慶舉,高孟潭,等.利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蒙古中南部地區(qū)地殼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2014,57(7):2 386-2 394.
[27] Laske G,Masters G,Ma Z,et al.CRUST1.0:An Updated Global ModelofEarth'sCrust[C]//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EGU General Assembly Conference Abstracts,2012.
Study on Crust Structure in the Midwestern Inner Mongolia Region
ZHANG Fan,HAN Xiaoming,WEI Jianming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Huhhot 050051,China)
Receive function method and the data of p-wave travel tim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and wave velocity ratio in Midwest Inner Mongolia.Receive fun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thickness range from 42.2 to 42.2,with the mean value of 45.7,and the wave velocity ratio range range from1.62 to 1.77,with the mean value of 1.70.Receive function result,p-wave travel time result and the crust 1.0 are similar,yet the first to is higher.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 thickness of Inner Mongolia Midwest gradually increase from east to west.
Seismic Network;Midwestern Inner Mongolia;Crustal thickness;Receiver function
P313
:A
:1001-8662(2017)01-0105-06
10.13512/j.hndz.2017.01.016
張 帆,韓曉明,魏建民.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地殼結構研究[J].華南地震,2017,37(1):105-110.[ZHANG Fan,HAN Xiaoming,WEI Jianming.Study on Crust Structure in the Midwestern Inner Mongolia Region[J].South china journal of seismology,2017,37(1):105-110.]
2016-11-25
張 帆(19-),男,。
E-mail:spacelessne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