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涵妃
送女兒優(yōu)優(yōu)去幼兒園,常常是花現一早要做的事情。幼兒園就在塘邊社區(qū),離工作室很近,步行回工作室,他一天的工作才算是開始。工作間就在妻子思靜的烘焙工作室里頭,像很多廈門的獨立工作室一樣,家庭生活與工作場景疊在一起,才好兩者兼顧。因我的邀請,我們從塘邊一路往老城區(qū)去,街區(qū)不斷轉換,城市的面貌也在新舊間切換,花現眼里這一切無比熟悉,塘邊、濱北、思北,細細碎碎地,城市比例的外擴與延伸,多少已內化成他心中各有味道、形態(tài)的社區(qū)。
“我們走走路吧,直接到一個地方坐下來,會很無聊?!辈恢钡臓顟B(tài),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座城市。廈門早就是多元的地方,碼頭文化將西洋與閩南接駁在一起,像老宅子門沿上的灰塑,洋氣同時又收斂。樓上的阿婆許是汕頭遷來的,對門來自福州,各地腔調糅在一起的閩南話,是花現兒時的記憶。這樣混合又多元,內斂又開放包容的慣性,從語言到建筑、到生活習慣,最后也呼應在花現身上這樣的Local氣質上。
中山路一帶代表的老區(qū),保存著廈門過去的味道和風貌,市井和風俗的故事都穿插在其中。只有走進細窄的巷子角,才會看到游人想象之外的廈門,也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廈門。這里是花現作為設計者與狂熱的民俗愛好者的啟蒙之地。他從這些傳統(tǒng)的市井美學中汲取營養(yǎng):拐角寸土寬窄的石獅公廟不知是怎么被僻出來的,日常出家門左拐,就能“有拜拜有保庇”;舊時侯巴掌大的自行車房,被不同人家拿作不同功用,傳統(tǒng)空間的使用比現在更加謹慎、飽滿,也更加有戲劇性,耐人琢磨。小空間的智慧,開闔之間,不正是頗值得玩味的市井空間美學?
再往深處走,你會發(fā)現,以功能來區(qū)分的街巷名、抬頭可見的華僑洋樓里頭的建筑元素、庭院設計,編織出了市井的符號系統(tǒng)和視覺體系,通過拆解和消化,通過“民間藝術之旅”,花現將這些種種融入現代設計當中,他的作品既時尚又本土,有自己鮮明的風格。
我們走過這些路,周圍的老廈門人還在生活,畫面很生動,煙火氣從小門戶的排扇中竄出來,他生長在這里,并且一直待在這里。那種熟悉感,也許會讓人忽略和習慣,不想再去重新打量這座城市。但花現卻從未停止關注與思考,他參與進去,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他愛與神明打交道,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并受用這些民間信仰。每年沙坡尾送王船,總有他的身影,他還經常參與抬轎子;龍珠殿的活動海報,是他親手繪制的,并且極力地宣傳;前些時候,他在漳州“兼職”給新落成的南市庵畫“三十六將”的壁畫;女兒小葵最近身體有恙,在工作室他為她向保生大帝求了個香灰袋。閩南大大小小的民間信仰在他看來是另一種民間哲學,就像閩南有一句老話, “也要神也要人”,一件事情能夠成,一半靠神明作決斷,其實也是靠自己。
通過這些,他不斷地和城市、社區(qū)、風土發(fā)生深刻的關系,也不斷開啟新的本土之旅。我問花現,現在的廈門是否是他理想中的城市,他回答仍然是,這里仍有足夠的吸引力。用更深入、更本土的方式打開廈門,這座城市是理想的,并且有營養(yǎng)的。新舊之間,過去和未來的結合體,走在這兩者之間,不斷地汲取,也不斷地輸出,就是他現在的生活。
老菜市場
菜市場很多時候是城市的縮影,也是最快了解城市形態(tài)的原點。八市是廈門最具代表的傳統(tǒng)市場之一,在它附近還有六市、七市等幾處老菜市場,時至今日,每天來這里逛的除了本地人,還有許多對在地傳統(tǒng)生活十分有好奇心的年輕游客?;ìF愛逛老菜市場,對于他來說,八市更像是一個老朋友,記錄著一種生活方式,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也象征著屬于老廈門的市井文化。傳統(tǒng)味道的小吃、海鮮、藥草、閩南年貨,看似擁雜,實則有秩序地排開……在販賣這些物產之外,八市像一個地標,傳統(tǒng)市場里的人情味和熱鬧,彌散在各個攤位與閩南語的交談中。
傳統(tǒng)小食店
傳統(tǒng)小食店星羅棋布地散布在街區(qū)的各個地方。門臉不大,幾十年的傳承,從街坊鄰居到各色游客,靠的是口口相傳的地道味道。像賴厝埕扁食店、陳源香肉松店這樣家庭作坊式的小食店,在今天成為了愛美食的旅人必去的地方。這些店仍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廈門味道,“你幾十年前吃到的是什么樣,如今也還是什么樣。”
老茶室
廈門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街頭既有咖啡館,也有供泡茶的地方。本地人愛呷茶,不是正經地坐在茶館里,而是去巷子角找一露天小茶室,三五塊錢一包的濃茶,佐些甜洶洶的茶配,消磨上一下午?;ìF極力推薦的五湖茶室,貓在大同路的巷弄口,據說已經開了六十年,沒有招牌,也沒有茶葉罐子,若不是常客,肯定得一頓仔細找。
想探訪這些傳統(tǒng)味道,找一處老茶室,有模有樣地泡茶、話仙,都是不錯的選擇。十足古早味的小板凳、濃香鐵觀音、熱水瓶與紙包裹的茶配,皆是傳統(tǒng)茶室的標配。熱水燙下去,一壺“閩式濃縮”慢慢暈開,喝的是茶,體會的可是本地人的日常生活。
社區(qū)小廟
要不是有花現帶路,我們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這些不起眼的小宮廟。它們常常只有幾平方米,形態(tài)各異,有的處于街邊,有的窩在商店的背面,有的直接就是管理者的家。有時間,花現就會去逛這些社區(qū)小廟,像昭惠宮、龍珠殿、土地公廟,香火味、信仰、鄉(xiāng)愁、小空間利用、民間美學,都聚合在一座幾平方的廟宇之中。坐在廟里,和老人一起泡茶話仙,從屋檐、桌角、神龕中汲取些美學靈感,未嘗不是一次耳目一新的Local之旅。
沙坡尾
沙坡尾是這座旅游城市的新寵,也一直是花現的心頭摯愛。又傳統(tǒng)又現代,說的就是沙坡尾。他會關注沙坡尾的原因,是廈門老市區(qū)的記憶場域在逐漸被侵蝕。作為早期漁船停泊的避風港,這里如今成為新興時髦的文創(chuàng)街區(qū),既有各色咖啡館、日料店,又有傳統(tǒng)鋪子、宮廟,白天與夜晚,具備不同形態(tài)的熱鬧。花現與妻子思靜的“野路甜點鋪”,也即將開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