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芳
千年陽關
文 王芳
編者按
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耙粠б宦贰辈粌H是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更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真正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為促進戰(zhàn)略思想實施和加強讀者對“一帶一路”的理解,我們將開設《絲路人文》欄目,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文風情,助力“一帶一路”共贏人文發(fā)展。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泵看巫x到這首詩時我都會想,王維當年去過陽關否?
陽關是漢唐時期中國陸路對西域及中西亞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jīng)的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敦煌城西南約40公里的古董灘附近,西漢時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由此可見陽關乃玉門關之延伸,先有玉門關而后才有陽關。這兩關同為當時西漢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間(約前110年左右),當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征伐匈奴收復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據(jù)兩關”。四郡就是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兩關就是玉門關和陽關,并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人類歷史翻開新的一頁。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長安,穿越河西走廊,沿著祁連山腳下的疏勒河一路向西而達敦煌。然后又從敦煌分為兩道,北道出玉門關,南道出陽關,抵達大月氏和波斯。兩關則與敦煌城構成犄角之勢,互為策應。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陽關和玉門關就是當時中國的邊境關卡,因為地處邊疆,所以漢朝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把這里作為軍事要地,派兵把守。兩千年來,有多少將士曾在這里守衛(wèi)邊防,抵御外敵入侵;多少商賈、僧侶、友好使臣在這里驗證通關,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飄零羈旅,面對陽關寫下雄壯的詩篇。
陽關遺址設在一個叫南湖的綠洲之側,這片巨大湖泊就是西漢時期的渥洼池,唐代叫壽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條支流,現(xiàn)在已差不多接近干枯了。據(jù)舊民國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撰的《兩關遺址考》記載:“古董灘是漢代以來的陽關,此處正是山水經(jīng)過的地方。”它揭示了西漢為什么在此設立關卡的本質問題。按常規(guī),關卡理應設在居高臨下的險峻之處,但是陽關卻設在一馬平川的無垠之地??脊艑W家研究發(fā)現(xiàn),陽關雖沒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但仍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功能。陽關附近在漢唐時水源充足,壽昌海和西土溝是這里的兩大水源。三四千年前這里就已成為沙海的綠洲,胡楊蔥郁,沙柳招搖,據(jù)守陽關的軍士藉此生息。陽關設立的主要任務就是守住渥洼池和西土溝這兩大水源。守住水源就守住了關,在干旱的沙漠上,百姓在這里生活,軍隊在這里打仗,離開了水是無法生存的??刂屏怂?,就控制了敵人的生存權,使對方不戰(zhàn)而敗。所以這就是在這無垠荒漠邊緣設置陽關的原因所在,也是絲綢之路必經(jīng)的道理所在。對此,那位盜走了敦煌大量珍貴文物的國際大盜斯坦因曾有過這樣詳細的論述:“為漢武帝中亞擴張出謀獻策的中國將領,他們對地形的觀察非常敏銳,他們沒有忽略南湖在戰(zhàn)略上的優(yōu)越性。對于那些希望沿此路前往敦煌的人來說,南湖是第一個能夠提供充足水源和牧草的地方??刂屏四虾?,事實上就有可能抵御來自阿爾金山方向(即當時的匈奴)對敦煌的侵襲。從最后一處有牧場的地方安南壩至此地的距離還相當遠,因此如果不在南湖補充水源,任何人都不可能從那個方向抵達敦煌。中國人通過建關以控制這條道路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
在無垠無際的沙海中,陽關綠洲就像一片樹葉點綴在茫茫之中,而渥洼池則像樹葉上的一滴露珠。對于大漠上長途跋涉的旅人來說,看到陽關就看到了生的希望,因此控制了陽關的水源,也就能發(fā)揮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威。我們從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上來理解經(jīng)陽關而西去的這條絲綢之路南路,應該是商旅絡繹,駝鈴叮當不絕,使者相望于道。然而事實上經(jīng)陽關沿這條絲綢之路南路西行的旅人,沒有一個留下當時的哪怕零碎的文字記載。而從今天的和田到唐時的邊疆重鎮(zhèn)敦煌,由西至東這一段路上,卻留下了那位去西天取經(jīng)的和尚的文字。玄奘西行取經(jīng)歷時19年,他去的時候出玉門關經(jīng)絲綢之路北路過火焰山而西去,他回的時候則是從和田沿絲綢之路南路東來經(jīng)陽關而歸。和田到敦煌這一路十分難走,也是絲綢之路南路最艱險的一段。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里,除了小片綠洲和幾座廢棄的城堡外,就是“瀚海云煙彌望眼,天山雪色蕩寒秋”的凄迷景象,滿眼是望不到邊際的漠漠黃沙。烈日高懸,狂風暴吼,漠沙彌漫著天日,就連沙漠之舟駱駝也是一路呻吟。玄奘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嚎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至也?!钡适切疫\的,他沒有被沙海掩埋。玄奘一行從和田沿絲綢之路南路往東走了整整兩個月才抵達敦煌。一踏上蔥郁的南湖綠洲使他激動不已,回想起沙漠中的堆堆白骨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歸宿,風雨19年,餐風露宿,終于回來了,而且是毫發(fā)無損地歸來了。在游歷了19年后,他不再是他鄉(xiāng)異客,他回家了。踏進陽關的那一刻,一聲“阿彌陀佛!”他跪倒在地,熱淚盈眶。
斜陽照射著陽關古道。汽車翻越過幾道沙梁,眼前赫然出現(xiàn)一片綠洲,眼前便是前文所提到的南湖。南湖現(xiàn)在是甘肅省最大的葡萄生產(chǎn)基地。葡萄是希臘語,原是波斯特產(chǎn),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與菠菜、胡椒等農(nóng)產(chǎn)品叩關東傳。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從中亞、西亞遙遙飄來的種子,它們叩關后首先在敦煌綠洲落地生根,它們的子孫又繼續(xù)東傳,飄向中原大地、大江南北。關于這些農(nóng)產(chǎn)品,王維還寫過這樣的詩句:“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塵塞……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痹娭刑岬降能俎!⑻祚R、葡萄,都是今南湖所特有的動植物。
關于天馬,漢書記載乃為西漢時大宛國的戰(zhàn)馬汗血馬,據(jù)說此馬跑起來虎虎生風,一日一夜能疾行千里,猶如天馬行空,流出的汗像血一樣紅,故名汗血馬,實為駿馬中的良種馬匹??釔垓E馬的漢武帝為了得到汗血馬,不顧朝廷上下一片反對之聲,更不顧路途遙遠,派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一支兵力6萬人的大軍遠征萬里去攻打大宛。這支數(shù)量龐大的軍隊整整走了一年才來到陽關城下。疲憊不堪的軍隊穿越河西走廊時遭到匈奴的襲擊,到達陽關已損兵近半,他們在這里休整了半年多,得到漢武帝的兵員補充后才攻下大宛城。得到汗血馬的漢武帝興奮異常,將此馬命名為“西極天馬”,并作《西極天馬歌》稱頌:“天馬來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p>
后來,南湖成了馴養(yǎng)從大宛進貢來的天馬的牧場。由是,陽關便誕生了一座名叫“龍勒”的縣城。龍勒就是馴服天馬的地方,漸漸這里就成了天馬之鄉(xiāng)。到了唐代,這里已是亞歐大陸橋中國邊境口岸關口,所以玄奘回國的時候事先給唐朝中央政府打了報告,并派快馬“六百里加急”送到長安,說他要回來了,現(xiàn)在已快到唐朝的邊境口岸龍勒縣了。唐太宗接到御弟的報告,立即批示敦煌太守到陽關迎接玄奘一行。后來馬可波羅來中國也是從此地入關的,他們都在陽關停留過,住宿過。
陽關首先是一個軍事關口,但是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漸漸它就成了友好交流之關。
《舊唐書·地理志》記載:“陽關,在縣西六里。”這里的縣是指龍勒縣。時隔千年,陽關城早已沙埋霧鎖,蕩然無存。連綿的沙丘之間依然可見的是斷斷續(xù)續(xù)的城垣墻基,堅韌地與歲月抗掙著,它們依舊頑強地屹立在風漠之上。
“五原西去陽關廢,日漫平沙不見人?!眮辛㈥栮P遺址引頸西望,除了黃沙還是黃沙,腳下除了沙梁還是沙梁。陽關無影,黃沙依然。古陽關就埋在這一座座沙梁之下。一個曾經(jīng)威名遠揚的關城為什么突然消逝,它是什么時候消逝的,又是什么原因消逝的?叩問歷史,不見有半聲的回應。這座城市的最后一縷炊煙、最后一聲犬吠又是什么時候消逝的,它是怎樣消逝于這一片茫茫瀚海之中?一起開會的甘肅本省的同行告訴我們:陽關古城應該是被洪水毀滅的,從出土的文物看,比如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甚至項鏈等細小的東西都有,說明那場毀滅性的洪水來得非常突然。當時生活在這座關城的人們事前沒有得到任何預警,沒來得及拿走任何東西便遭受到了滅頂之災。洪水沖卷之后,植被破壞了,田地埋沒了,僥幸活下來的人為了生活遷徙他鄉(xiāng)。關城成了空無一人的荒城后,風沙便在這里披頭散發(fā)地肆意狂掠,一天又一天,隨著歲月流逝,風沙以它瘋狂的威力埋葬了陽關古城。我們還聽到另一種說法,陽關古城的消逝不僅僅是風沙原因,還有一個路線走向問題。羅布泊曾經(jīng)有一個古樓蘭王國,它可以接納和作為絲綢之路上西行者的驛站,這樣出陽關西行的路就很暢通。如果說西域哪個地方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如發(fā)生戰(zhàn)爭使國家消亡了城市廢棄了,或者出現(xiàn)了種種不利于行走的因素,這條道路也就可能廢棄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條道路的廢棄也就禍及到陽關古城。由此可見,陽關古城消逝其真正的原因到底出在哪個環(huán)節(jié),是很值得歷史學家去探索研究的。
陽關遺址向南向北,各有烽燧數(shù)座,每座之間相距約3到4里,它們排列在一條線上,向南延伸到焰薹山下,向北一直伸向玉門關,形成一道堅固的軍事防御工事。站在廢棄的陽關古城根上,我心頭回響著王維的那首千古絕唱。我相信凡是到陽關來的人,他們都是懷揣著這首唐詩而來的。馳騁十萬里,縱橫五千年。時空轉幻,世事交迭,大詩人王維筆下的陽關已變幻成一片戈壁沙梁,成為千古絕唱!這與想象中的陽關是多么遙遠啊。那些心懷著王維詩句慕名而來的旅者,只能站在這一片漠漠的空白荒原上,通過詩一般的想象來完成這一悠遠綿長的精神之旅。
無論世道怎樣繁華衰敗,無論世情怎樣滄桑變遷,歷經(jīng)千年歲月的烽燧,依然巍峨挺拔,無言地守望著陽關故道……
大漠無言,逝者如歌,我們只能追憶歷史的回聲,我們無法追回歷史的蹤影。陽關作為絲綢之路上一座光芒四射的燈塔,它曾經(jīng)照耀了多少行者的路,溫暖了多少游子的心。再難的路,再險的道,也是陽關道呵。陽關讓王維的詩句高高托起,成為中華民族一個雄壯瑰麗的圖騰,對每一位中國人來說,它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記憶,一個精神的故鄉(xiāng)。
漠漠陽關人千里,遙遙西域月一鉤。離開陽關是黃昏時分,那句千古絕唱再次在心頭響起: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編輯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