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俞益萍
皇帝逃難
◎文/浙江·俞益萍
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頗有幾則“皇帝逃難戲”。
一則是清初蘇州派劇作家李玉所作的《千忠戮·慘睹》,劇中逃難的建文帝唱了一首《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建文帝出逃時,喬裝改扮為一個行腳的僧人,和尚衣帽,自以為沒有人會認出他來。然而這首曲子一經唱響,后來弄得像流行歌曲一般,家喻戶曉人人會唱起來,致使民間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之謂。與其并列者,正是《長生殿·彈詞》里的《南呂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亂離”,不贅述。
中國老百姓是同情弱者的,建文帝年紀輕輕,被叔父搶了天下,出逃時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居然還不忘“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實在可憐,也頗有些黑色幽默。
建文帝在逃難途中,親眼目睹自己的臣子廣受迫害,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連他們的妻小也不能幸免。他痛心疾首道:“是我累及他們了!”
民間有許多關于建文帝最后結局的傳說,跟這首《傾杯玉芙蓉》曲的流傳一樣,是人心的一個尺度。
劇作家洪升的《長生殿·獻飯》一出,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逃難的故事。馬嵬坡上六軍不發(fā)逼死楊貴妃后,李隆基率眾軍一路奔波,人困馬乏,來到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扶風地面。
這時,扶風野老郭從謹特來獻飯:“老漢煮得一碗麥飯,特來進獻,以表一點敬心?!薄霸肝峋幌哟旨c,野人供養(yǎng)。”
李隆基以往在宮中,每天是饌玉炊金、珍饈百味,何時吃過這樣帶麩連麥的飯食?但餓了,也只得狼吞虎咽。
皇帝吃著這粗茶淡飯,郭從謹從旁慢慢引出自己的話題縱論天下事。他說這番人禍的根子就在楊國忠、安祿山兩人身上,“國忠構釁,祿山謀反”,“四海都知逆狀”,一般老百姓都看出來了,反而你皇帝倒說不知情?“去年有人上書,告祿山逆跡,陛下反賜誅戮”,這樣一來,誰還敢直言相告呢?
郭的一番話,代表了民間的聲音。郭從謹哪里僅僅是“獻飯”,分明是來“獻言”的,話糙理不糙,聽得唐明皇臉紅心跳:“空教我噬臍無及,恨塞饑腸?!焙蠡诘煤薏荒芤ё约旱亩悄氀邸?/p>
這出逃難戲多了個皇帝吃民間飯的情節(jié),皇帝的反省反思也跟這民間飯食有關。
民間有不少大同小異的傳說,比如某皇帝逃難或是落魄,一次在鄉(xiāng)間吃到菠菜燒豆腐,覺得實在好吃,問名,農婦告訴他叫“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結果他回到宮中也要吃,卻沒有人知道那是什么。
與《獻飯》的格調一致,這類傳說也是同情之中帶有些許揶揄。
《千忠戮·慘睹》里的建文帝,與本出逃難中的唐明皇一樣,是值得人同情的,也有不值得同情的逃難皇帝,如《桃花扇·逃難》里的弘光皇帝,他好色無能,又重用奸臣,致使南明王朝短命到只有一年。
弘光皇帝在逃難途中,帶著一支龐大的嬪妃隊伍,最后自己被部下搶奪,奪不過的一方竟以“皇帝一枚相送”,真?zhèn)€是咎由自取、遺臭萬年的丑類。
有“南洪北孔”并稱的兩位劇作家代表作,其中“逃難皇帝”形象的比較研究,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