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 在平羅縣風沙區(qū)選用檸條作為防風固沙林的首選樹種,采用株行距1 m×2 m,帶間距10 m雙行帶狀造林技術與50 cm×40 cm×30 cm魚鱗坑造林技術,并在林間種植黑沙蒿、苦豆子、黃花菜等,增加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高防風固沙能力。本文詳細介紹檸條造林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檸條;造林技術;寧夏平羅
中圖分類號 S793.3;S725.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51-01
平羅縣位于寧夏銀川平原北部、黃河中下游,地處東經105°57′42″~106°58′02″,北緯38°36′18″~39°51′13″;歷年平均降水量173.2 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年蒸發(fā)量是降水量的近10倍??諝庀鄬穸葹?5%,平均地面溫度為11.9 ℃,無霜期為171 d。平均風速2.0 m/s,風向為西北風或北風?,F有耕地5.5萬hm2,林地7 600 hm2,未利用土地10萬hm2,森林覆蓋率11.7%,生態(tài)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嚴重,近3.3萬hm2沙化土地需要治理,發(fā)展防風固沙林的生產潛力很大。
1 平羅縣防風固沙林樹種的選擇
根據樹種選擇的原則,對抗寒性、抗旱性、抗風蝕沙埋、耐啃食力、耐踐踏力、萌蘗能力、營養(yǎng)成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含量)、壽命、培肥地力(是否具有根瘤)、生物量等18項指標,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目前寧夏沙區(qū)及中部干旱帶營造防風固沙林的檸條、毛條、花棒、羊柴、沙木蓼、檉柳進行綜合評優(yōu)[1];研究得出檸條的綜合性狀最優(yōu),是平羅縣防風固沙林的首選樹種。
2 檸條造林技術
2.1 造林方法
2.1.1 雙行帶狀造林技術。提前1年或當年7—9月雨季前,對地下水位在3 m左右并適宜機械化作業(yè)的緩坡地、丘間地進行機深翻30 cm并耙耱保墑、細碎土壤,整地帶寬2~3 m,株行距1 m×2 m,帶間距10 m,密度為1 665叢/hm2。徐榮等的研究結果表明[2],檸條半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的季節(jié)變化受降水的影響,隨降水量變化而變化。0~100 cm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為從表層到深層含水量遞增。在定植后第11年,不同種植密度檸條草地土壤含水量沒有顯著的差異。定植后第16年,土壤含水量出現了顯著的差異。種植密度1 665叢/hm2檸條半人工草地,0~100 cm土層中,各土層含水量均極顯著地高于3 330叢/hm2檸條半人工草地,其0~100 cm土壤貯水量最高,為245.4 mm,比2 490叢/hm2檸條半人工草地高48.10 mm,比3 330叢/hm2檸條半人工草地高151.99 mm。因此,在退化草地治理中,采用1 665叢/hm2(帶間距10 m)密度,不僅增大了植被蓋度和生物量,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恢復。雙行帶狀造林還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一是構成多帶、窄帶式配置,與全面整地相比,減少整地面積約75%,降低造林成本;二是保留間隔帶,避免土地因大規(guī)模翻耕而使原有植被遭受破壞沙化更趨嚴重;三是林帶間適時種植黑沙蒿、苦豆子等,林草兼顧,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環(huán)境容量,充分利用降水資源。據測定,帶狀整地較未整地5~10、10~20、20~30、30~40 cm土層含水量分別提高13.2%、17.8%、11.9%、2.3%;四是造林成活率、當年地徑、當年生長量(干物質)分別比未整地提高25.3%、0.18 mm和0.15 g;五是發(fā)揮林木邊行優(yōu)勢,提高光能利用率9.1%~70.3%,邊一行綠葉數多0.5個、葉面積系數大1.02。在雨季也可采用檸條帶狀免耕松播技術[3],一次性完成開溝、松土、播種、施肥、覆土、鎮(zhèn)壓工序,既能實現搶墑播種,又能在降雨集中的7—9月吸納更多的降水,同時起到科學施肥、促進壯苗的作用。
2.1.2 魚鱗坑整地造林技術。對15°以上不適合機械化作業(yè)的梁峁坡面和支離破碎的溝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于當年5月上旬進行人工魚鱗坑整地,整地帶寬3 m,留6 m保護帶采用水平溝的整地方式移植黃花菜。據王 晶等[4]的研究,在陡坡和極陡坡上,不同規(guī)格魚鱗坑中,土壤含水量相對最大的是中魚鱗坑。因此,魚鱗坑規(guī)格以50 cm×40 cm×30 cm為宜。植苗時,采用植苗造林的辦法造林,有條件的在坑底施用農家肥3~5 kg,造林后應視土壤墑情進行補灌。據測定,魚鱗坑整地造林與不進行整地的梁峁坡面對照區(qū)域對比,造林成活、當年地徑、當年生長量(干物質)分別高18.3%、0.22 mm、0.18 g;翌年在保護帶移植的黃花菜成活率達48.6%,當年開花12.6%,
2.2 管護措施
2.2.1 圍欄封育。檸條播后3年內,幼苗生長極其緩慢,細枝嫩葉營養(yǎng)極其豐富,易遭羊只等牲畜破壞。因此,在造林后應實施圍欄封育措施,嚴禁放牧,是保證幼林快速生長、快速成林的有效技術手段。
2.2.2 平茬方式。平羅縣是糧食生產大縣,檸條的種植應以防風固沙、保護農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目標,檸條的平茬也應該定位在復壯更新、提高防風固沙能力上。據觀測,立地條件為平坦干沙地、6齡林分的檸條,平茬后較對照檸條當年次生根多2.6條,5 cm處地徑較對照粗0.15 cm,20~40 cm含氮量較對照高2.65%,說明平茬是檸條復壯更新的重要技術手段。為使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兼顧[5],以分期隔行逐年平茬為主要平茬方式,即平茬復壯更新利用3~4年,以每隔1帶(行)或2~3帶(行)平茬1帶(行),可以有效降低沙質地表風沙危害,提高檸條帶阻沙能力。在平茬機具的選用上應依立地條件、造林規(guī)模、技術條件而擇用小型割灌機和自走式平茬機。
3 參考文獻
[1] 鹽池縣生態(tài)建設志編纂委員會.鹽池縣生態(tài)建設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2] 徐榮,張玉發(fā),潘占兵,等.不同檸條密度在退化草地恢復過程中對土壤水分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4(1):172-175.
[3] 黃占林,張瑞霞.檸條帶狀免耕松播技術與應用效果分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8):190-191.
[4] 王晶,朱清科,云雷,等.黃土高原不同規(guī)格魚鱗坑土壤水分狀況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6):76-80.
[5] 朱元龍,王桑,林永剛.檸條反坡魚鱗坑直播造林技術要點[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1(2):20-21.
[6] 馮金科.檸條的林學特性及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 (18 ):173.
[7] 楊永勝,卜崇峰,高國雄.平茬措施對檸條生理特征及土壤水分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2( 4 ):1327-1336.
[8] 劉繼忠.檸條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yè),2011(3):14-15.
[9] 王麗莉.檸條平茬復壯更新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