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對每個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歷史,而是匯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細流。真實的歷史往往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需要我們用心去探索。發(fā)掘歷史,不僅是追尋被時代洪流淹沒的個體記憶,收集和復原那些歷史的碎片,更是在“尋根”——尋找和父輩、祖輩的親密感,重新面對我們的過往,返回我們來的地方,找到我們未來的方向。
任務發(fā)布
飲食服飾、建筑特色、交通方式、婚喪嫁娶、信仰習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和生活習慣,這同樣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梢試L試從社會生活史的角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研究自己的家庭、家族與家鄉(xiāng)。
要求:根據(jù)訪談記錄和搜集的歷史資料,通過實地采訪和資料研究,了解親人鄉(xiāng)親等的經(jīng)歷,探索自己生命的源頭或真實地記錄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能夠準確表達故事涉及的重大歷史背景。
課堂追蹤
李老師:前幾日我們發(fā)布了這次尋根活動的任務,讓大家分小組討論并確定各自的調(diào)查內(nèi)容,大家有結(jié)果了嗎?
韋樊杰:有了!咱們道滘人愛吃夜宵,尤其是粥類的夜宵。比如道滘粥品中以茅根、竹蔗、玉竹、馬蹄、眉豆、腐竹制作的茅根粥就很出名。當然,還有道滘的肉丸粥、蟛蜞粥、水蛇粥……哇,想起就流口水。所以我們小組打算以東莞粥品的消費習俗為采訪內(nèi)容。
丁梓?。何液屠钫蛞龅倪x題是道滘裹蒸粽,它可是入選了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哦。每到農(nóng)歷四月底,走進我們這里的每個村,總能看見這樣的畫面:三五個婦女坐在自家門口曬粽葉,裹粽子。她們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拿著幾片粽葉,熟練地將糯米、五花腩肉、咸蛋黃等食材放入粽葉中,麻利地包扎好。在屋子的不遠處,幾塊磚頭搭建成的簡易“爐灶”中,柴火正燒得旺盛,粽香時不時地飄過來。道滘裹蒸粽早已成為家家戶戶寄托親情的載體。
李老師:哇,丁梓健對裹蒸粽如數(shù)家珍啊!
葉思琦:同樣被選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還有莞草編織。這莞草編織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值得我們調(diào)查研究。
葉紫柔:我們組的選題是《以道滘傳統(tǒng)老店——佳佳美為例談手信文化的傳承》。以雞蛋卷為例,佳佳美一年能生產(chǎn)90噸,一天可以生產(chǎn)500斤。他們除了生產(chǎn)道滘特色手信,還開設了制作雞蛋卷的培訓班,希望把雞蛋卷這種特色美食不斷傳承下去。
葉嘉儀:哇,紫柔你知道得真多。
葉紫柔:那當然,我媽媽就在這間店里工作,天天說呢!
丁巧萍:老師,其實一個古稀之人就是一個文化之源啊,我們家有封祖輩的家書,一代代傳下來,我能否就這封家書的內(nèi)容去采訪一下家里的老人呢?
李老師:可以的。這是家族文化,它還包括家規(guī)、家訓等行為規(guī)范,祭祖活動等相關(guān)儀式,家書、傳家寶等相關(guān)標志物和物質(zhì)載體。此外,一段歷史也是一段文化。我們還可以關(guān)注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記錄它們背后的故事。
成果展示
習化俗文
淺談道滘放蓮花燈的習俗(節(jié)選)
⊙ 初一(6)班 周志剛
道滘是一個典型的水鄉(xiāng),以前這里河涌縱橫,出門見水,所以人們對水都有一種敬畏之情,每當端午節(jié)來臨的時候,人們便會在東江河畔或者鎮(zhèn)內(nèi)的河涌放蓮花燈,向河神禱告,祈求水上平安。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的發(fā)展,如今放蓮花燈已成為大家寄托心愿的一種方式。
我們小組采訪了一位年近古稀的阿婆,她常常幫別人做蓮花燈。她說,先用不同顏色的紙折出幾朵蓮花,然后用鐵絲將其固定在一個硬泡沫上,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插上,旁邊圍上一層紅紙,最后再把燈安上去,一個簡單的蓮花燈就完成了。
放蓮花燈分兩次,一次是在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上午,名曰放燈;一次是農(nóng)歷十月初一上午,名曰收燈。
/點評/
這一組同學最大收獲就是既學了文化又學會了蓮花燈的制作,還到河邊放了蓮花燈,真實體驗了一番習俗的過程,過了一把癮。
飲化食文
以“糖不甩”等小吃為例看道滘小吃文化的傳承(節(jié)選)
寫稿:初一(6)班 葉紫平
參與調(diào)查:初一(6)班 葉麗潔 鄭嘉瑩 周佳 劉桂芳
轉(zhuǎn)角后的小店飄來一陣陣誘人的氣味兒,里面夾雜著糖漿的甜和脆花生的香。這氣味的來源就是“糖不甩”。你可別小瞧它,這糖不甩在道滘人的婚宴中,可是“??汀薄T诘罍?,傳說吃了“糖不甩”婚姻生活就會過得甜甜蜜蜜。話說,地處“埔田片”一帶的東坑、茶山、橫瀝各鎮(zhèn),舊時男女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每當媒婆帶后生仔到女家“相睇”(相親)時,如果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便煮“糖不甩”招待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就知道這門親事靠譜,是“甩”也“甩”不掉的了,于是大功告成?!疤遣凰Α痹匠栽较?,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好事成雙。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則煮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招待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腐竹糖水,便知道這門親事“散”了,這簡直是甜在嘴上,苦在心頭,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辭離去。所以,“糖不甩”是寄托了有情人“甩”也“甩”不掉的美好意愿……
/點評/
甜品天天吃,但不一定熟知甜品背后的故事。這一組同學一邊采訪甜品店,一邊喝糖水,大飽口福,是最令人艷羨的一組了。
民藝間工
一根草的枯榮與一代人的堅守——淺談莞草的歷史文化(節(jié)選)
寫稿:初一(6)班 葉思琦 高欣欣 楊樂參與調(diào)查:初一(6)班 丁梓健 李廣福
在這片奔流不息的江水之濱,一種弱小而堅韌的草本植物延綿百里,生長千年,成就了岸上這座城市半個世紀的輝煌。這一種草,被稱為莞草。71歲的民俗專家張鐵文通過考證證實:東莞的名字來源于在廣州的東面這個生產(chǎn)咸草的地方,叫作東莞。
歷史的潮水一浪接過一浪,無論是一根根小小的莞草,還是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莞草工藝品,都體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這種別出心裁的手工藝術(shù)賦予了織品更深厚的內(nèi)涵。
為了探尋莞草的足跡,我們對莞草編織的能手進行了采訪。在道滘文廣中心, 6歲起便跟隨祖母、母親學習莞草編織技藝的葉小玲婆婆給我們詳細地講解了莞草的編織過程:“先把莞草斬頭斬尾再淋濕,然后拿去曬干,再把干草紡成繩。做織爐底席第一要起底,第二要打花,第三是編辮。”婆婆講解完后,高欣欣說 :“我們可以拿幾根莞草走嗎?”婆婆笑著說 :“這個市場有賣的。就是那種捆粽子的咸草啊?!蔽覀兇蟪砸惑@,原來包粽子的葉子就是莞草??!帶著對這一弱小而堅韌的莞草的崇拜,我們一人拿著一根莞草結(jié)束了采訪。
/點評/
這一組同學采訪時跟著傳承人學了幾手編織的技巧,拿著莞草真正體驗了編織,編得還像模像樣!哈,活學活用。丁梓健這周末準備拜師學藝了!
曲化藝文
阿婆的粵曲夢——淺談粵曲在東莞市道滘鎮(zhèn)的傳承(節(jié)選)
寫稿:初一(6)班 林心如參與調(diào)查:初一(6)班 袁仲騫
/點評/
林心如的采訪讓我們了解了一位愛好粵曲的老人的故事,那是一代人的縮影。話說老一輩道滘人都會唱兩句粵曲的,到了“00后”的小輩,總得學兩句,林心如任重道遠??!
家史族歷
我的曾祖父母(節(jié)選)
寫稿:初一(5)班 黃建華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前后,那時整個中國戰(zhàn)火紛飛:八國聯(lián)軍侵華、長沙起義、廣州起義、武昌起義……我的曾祖父就出生在這戰(zhàn)亂之時。
時光流逝,轉(zhuǎn)眼間,十多個春秋過去了,清政府在革命的炮火中垮臺,中華民國成立。曾祖父也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經(jīng)過媒人的介紹,這才認識了我的曾祖母陳桂英。
曾祖母是廣東省高州人,認識曾祖父的時候,她已經(jīng)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土醫(yī)生”了。她擅長針灸和用艾燒穴位,周圍幾個公社的人都來她這里看病。要說起這曾祖母學醫(yī),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
曾祖母的娘家都是凌江漁民,天長日久,便患上了風濕病。風濕病一發(fā)作,他們就疼痛難耐,可卻無可奈何。一天,一個中年尼姑來到了曾祖母家,想要化緣,并請求在曾祖母家住上兩天。曾祖母善良,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第二天下午,曾祖母在做飯時,風濕病突然發(fā)作。尼姑見了,就拿出針來,給她扎上了幾針。說來也神奇,扎過針后,這痛就緩解了。曾祖母一心想要幫助人們遠離病痛,就向尼姑拜師學藝。尼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便將自己的本領(lǐng)傳授給了她。
后來,曾祖父為了讓曾祖母有更好的環(huán)境為病人看病,就在化州市寶圩鎮(zhèn)的凌江橋頭上開了一家中藥鋪,起名“日海藥鋪”。從此,曾祖父母就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清清貧貧地過起日子。
/點評/
在這篇文章中,建華記錄了曾祖父母的故事,每一代人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曾祖父母在戰(zhàn)亂中艱難生存,吃苦耐勞,都深受其環(huán)境的影響。在作者的筆下,這些都得到了真實、詳盡地記錄。這些雖是小人物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但是對于作者來說,卻是一個家庭的記憶,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