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艷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BIM技術在設備用房的應用研究
呂 艷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基于Revit的BIM軟件,以某辦公樓的設備用房(泵房)為例,論述了BIM技術在設備用房設計、施工、數字化制造的應用。
模型;參數;項目樣板;精準設計;可視化
建筑物的設備各系統(tǒng)是建筑工程的中樞系統(tǒng),類似人體的血液傳輸、神經等,為居住者提供傳輸、流通、舒適、安全的環(huán)境,賦予建筑工程“生命力”,在建筑工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之角色。
機電系統(tǒng)種類繁多,各種管路、設備布置方式各有其獨特性,設置地點遍及建筑物各處,廣泛而復雜。設備機房作為建筑物的“心臟”,設計施工安裝有很大的難度,利用BIM技術的可視化等特點,實時校驗設計成果、施工交底可視化以及利用BIM技術的數字化制造,既能確保設計與安裝的準確性,提高施工安裝成功率,減少返工、降低損耗,提高項目的建造品質,減少工期,又為項目節(jié)約了大量的資源。
本文以某工程的泵房為例,對BIM技術在設備用房的應用進行探討。
在項目開始設計前,完善項目所需的族庫和設定好的樣板文件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亦提高出圖的質量。
1.1 族庫準備
Revit中的所有圖元都是基于族的。族包含模型類、基準類和視圖類。對水專業(yè)來講,模型類的族就包含設備(泵、衛(wèi)生器具等)、管道、閥門等各類實體,基準類的族指軸網、標高,參考平面和參考標高,用來定位用;視圖類的族包含注釋(文字注釋、尺寸標注等)和詳圖(填充區(qū)域、線等二維圖示),“族”是Revit 中使用的一個功能強大且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更輕松地管理數據和模型的修改[1]。
在族庫準備時應做以下準備工作:
①建立常用元件需求數據庫;
②搜集設備元件的樣本資料;
③確定文檔存儲規(guī)則,便于團隊的調用。
在制作模型類族時,根據設備廠家提供的設備技術參數資料,制作設備、管件等族,使用Revit軟件建立族庫。以臥式給水泵為例,選擇機械設備族樣板,塑造設備的外觀,如圖1所示;對泵族的尺寸、流量、揚程、轉速、用電功率等進行參數設定,如圖2所示。通過參數化的調整可自動生成不同技術參數的泵族,方便工程的使用,添加管道連接件,設定好流量、系統(tǒng)分類等參數,在族載入工程項目與管道系統(tǒng)連接。
圖1 臥式給水泵三維視圖
圖2 族類型參數表
圖3 管道類型尺寸設定
1.2 項目樣板準備
項目樣板就是一個模板,里面預先制作了一些設置,樣板里面可以預先設置一些視圖屬性,載入一些該工程需要的族、符號線、標注符號等。不同的專業(yè)、不同類型的建筑甚至不同標準要求都需要制作不同的樣板,保存樣板以后,下次新建的項目,就可以利用此樣板,不需要重復修改參數設置。因此,要做好一個項目,好的樣板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載入各類設備、管道、管件、管箍、支吊架等模型類族、視圖類族進入項目樣板,在項目樣板內設定各類管道系統(tǒng),根據管材產品標準及國家標準設定工程管道(如鍍鋅鋼管、無縫鋼管等)的公稱直徑、內徑和外徑等參數,調用所需的管材,設定管道類型,如圖3所示。設定滿足工程使用的項目參數、共享參數、視圖樣板等,完成項目樣板的制作。
新建項目,選取設定好的項目樣板進行建模設計,在設計過程可實時生成三維視圖校驗設計成果,確保設計的準確性。建筑工程包含建筑、結構、水暖電等多個工種,設備管道多而復雜,傳統(tǒng)的CAD設計模式,各專業(yè)各自設計,協(xié)同合作困難,在工程設計中,設備與建筑、結構,設備與設備各系統(tǒng)間經常碰撞交叉,傳統(tǒng)的CAD設計模式各專業(yè)很難配合到位,出現(xiàn)的問題較多。運用BIM技術,各專業(yè)的圖紙可鏈接在一個平臺上協(xié)同設計,運用三維碰撞檢測功能,生成碰撞報告,根據碰撞報告的ID檢索工程的碰撞點,進行管道空間布局優(yōu)化[2],如圖4所示。
圖4 三維碰撞檢測后,空間布局優(yōu)化
圖5 管道協(xié)同開洞,穿墻套管三維示意圖
在與墻體或樓板等交叉的地方,利用BIM技術在墻體或樓板內精確預留孔洞,設置預埋套管,如圖5所示。
經過三維碰撞檢查、凈高優(yōu)化、三維實時漫游檢查后,確定設備、管道的標高、位置,設置支吊架、管箍等,進行施工圖的深化設計。傳統(tǒng)的CAD設計平面、立面、剖面等通過畫不同的視圖來表達。水專業(yè)設計人員有個“平面到立體”閱讀和還原過程,同時還需要整合結構梁高和位置的信息,在遇到項目復雜、工期緊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三維信息的割裂與失真?;赗evit的BIM技術,通過視圖過濾器對各系統(tǒng)的可見性進行控制,從BIM模型導出各專業(yè)(給水、噴淋、風管等)平面圖指導施工,不同的視圖從同一個模型中得到,按專業(yè)導出給水、噴淋、風管等平面圖,對施工難度大的部位導出剖面圖、三維詳圖、局部大樣圖,如圖6~圖7所示,對設備及管道等進行準確定位。
圖6 泵房剖面2-2
圖7 泵房局部三維視圖
不同于傳統(tǒng)的成百上千張的藍圖圖紙施工技術交底,BIM模型可以生成可視性強的實時漫游模型,在虛擬建筑場景中,無死角的核查圖紙,在施工中,做到“所見即所得”,真實地感知設計成果。
設計的精準意味著施工的精準,減少安裝錯誤及返工,運用BIM可根據需要生成各施工難點的平、立、剖面及局部三維視圖,有利于施工人員理解設計師的意圖、“按圖施工”,提高工程安裝質量。
因BIM模型的參數信息化特點,在三維模型中,不僅可以檢查設備、管道的空間關系,選中每個設備、管道還可查閱其技術參數。對有碰撞或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注釋,并顯示提交設計合理性修改,如圖8~圖9所示。
圖8 泵房上空管道局部渲染
圖9 泵房設備管道精準布置
隨著BIM技術的發(fā)展,精細的管道模型應用在工廠化預制,精準化的模型轉換為預制加工模型,運用預制加工軟件自動分段設置綜合支吊架,導出預制加工數據,生成含二維碼的材料清單、導出支吊架放樣點、生成三維安裝示意圖等,將材料清單輸入到管道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進行二次加工后,生產出與BIM模型高度契合的管道、管件成品;質量驗收后,粘貼二維碼運至施工現(xiàn)場;運輸至現(xiàn)場后,掃描驗收錄入物資管理系統(tǒng),根據二維編碼運至模型指定的位置。在施工安裝現(xiàn)場,采用測量機器人放樣定位,實現(xiàn)高效精準的安裝。
管道系統(tǒng)的加工與現(xiàn)場安裝工作的分開,意味著更加合理的工作界面的劃分、人員機具配置合理分配,更高質量的預制件產品和更大的經濟效益的安裝模式的形成,而這一模式符合當前綠色節(jié)能、低碳環(huán)保的發(fā)展需求,未來也將成為建設行業(yè)發(fā)展的主要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BIM技術就是建筑工業(yè)4.0。
BIM模型具有參數化和信息化的特點,模型中每個設備、管道、管件、支吊架等都具有其準確的技術參數,通過明細表材料表可分樓層、分系統(tǒng)或全工程精準統(tǒng)計工程量清單,與傳統(tǒng)的工程量計算相比,具有高效、準確等優(yōu)勢,特別是在二維圖紙很難表示彎頭、三通、支吊架等配件上能做精確統(tǒng)計,對工程造價管理做到準確把控。
項目施工完成后,根據項目安裝施工及設備的使用情況,在BIM模型的每個設備族錄入設備的技術參數,生成竣工模型, 用于工程后期的運行維護管理。項目的運維管理人員可對項目中的任何構件實時查詢,在BIM技術的開發(fā)運用中,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項目設備中的實際運行參數將于BIM模型對接,比如運維管理人員可在管理中心通過BIM模型可查詢壓力表的讀數,對閥門啟閉進行控制等。
綜上,BIM技術在設備泵房的應用,解決了傳統(tǒng)設計中專業(yè)協(xié)作難,管道布置碰撞造成施工難度大、管道彎頭眾多工程量清單計算不準確、傳統(tǒng)二維圖紙可視化性差等難題。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fā)展,粗放式的設計施工必將被集約化、流水線化的設計施工所取代,BIM技術在精確設計、準確施工、提高效益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設備用房的設備、管道交叉多而復雜,BIM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意義重大。
[1] Autodesk Asia Pte Led.Autodesk Revit 2015機電設計應用寶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2] 李云貴.建筑工程設計BIM應用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7.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equipment room
LVYan
(Fujian provinci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Fuzhou 350001)
Based on the Revit software of BIM, the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digital manufacture of the equipment room is described with an example of the equipment room (pumping station) of an office building.
Model;Parameter;Model;Precise design;Visualization
呂艷(1984.10- ),女,工程師。
E-mail:757550122@qq.com
2017-04-25
TU731.5
A
1004-6135(2017)07-01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