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梅林朱 峰陳春棟顧艾節(jié)夏 偉顧建芹*
(1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2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201499)
不同育秧基質對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
湯梅林1朱 峰2陳春棟1顧艾節(jié)1夏 偉1顧建芹1*
(1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201499;2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 201499)
為減少對土壤耕作層的破壞、探求出能替代常規(guī)育秧土的水稻育秧基質,進行了不同水稻育秧基質對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草根1號育苗基質培育出的秧苗素質較好,秧苗移栽后相應的緩苗期短,形成的有效穗數(shù)較多,千粒重增加,最終產量最高,但增產效果不明顯。
水稻;育秧基質;秧苗素質;產量
隨著水稻育秧過程中用土量的不斷增加,作物賴以生存的土壤耕作層越來越少,出現(xiàn)了取土難、土質差等問題。為實現(xiàn)水稻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有限的土壤資源,筆者進行了不同育秧基質對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試驗,以找出能替代常規(guī)育秧土的基質,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 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奉賢區(qū)青村種源基地內進行,育秧田塊為4-6田塊,大田試驗地為7-3田塊。田塊土壤類型為粉砂質粘壤土,土壤基礎養(yǎng)分為有機質含量15.5g/kg、水解性氮77.6mg/kg、有效磷26mg/kg、速效鉀200mg/kg、pH7.51,前茬作物為綠肥,試驗田面積合計6 243.12m2。供試水稻品種為“花優(yōu)14”。供試育秧基質為都市基質、純泥基質、草根1號育苗基質、都市基質+草根1號水稻育苗專用微肥。供試肥料為46%尿素、44%國產緩釋肥(養(yǎng)分式24-8-12)、42%BB肥(養(yǎng)分式24-8-10)。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處理:T1,都市基質(CK);T2,純泥基質;T3,草根1號育苗基質;T4,都市基質+草根1號水稻育苗專用微肥(微肥用量為200g/m2)。秧田其各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擺放,統(tǒng)一采用規(guī)格58cm×28cm的育秧盤育苗。均于5月5日浸種,5月10日播種,播種量為125g/盤,5月14日移入育秧田,5月19日揭膜煉苗,6月3日進行秧苗素質分析。育秧期共追施肥2次,每次每667m2用尿素7kg(因T3處理在育秧階段的植株顏色始終要比其他處理深,呈墨綠色,故育秧時未施用任何肥料)。秧苗均于6月5日進行移栽,機插密度為30cm×14cm,11月15日收割,田間大區(qū)對比試驗不設重復。水稻大田試驗階段每667m2用肥量為N 21.2kg、P2O54kg、K2O 5.8kg,各處理的栽培管理和病蟲防治均與實際生產保持一致。
1.3 測定項目
1.3.1 秧苗素質測定
在秧苗葉齡達2葉左右時進行秧苗素質測定,包括苗高、綠葉數(shù)、10株莖基寬、每盤苗數(shù)、百株鮮干重(地上部分)等指標。
1.3.2 大區(qū)試驗調查項目
移栽后,選擇連續(xù)10穴秧苗進行株高、苗數(shù)考察,并在成熟期測定株高、穗長、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實際產量等指標。
1.3.3 pH、EC測定
試驗前對T3、T4兩個處理進行pH、EC測定,檢測結果為草根1號育苗基質的pH 6.67、EC 0.615ms/cm,都市基質+草根1號水稻育苗專用微肥的pH 5.3、EC 10.15ms/cm。
2.1 不同育秧基質處理的秧苗素質對比
由表1可知,在育秧過程中,T4處理除每盤苗數(shù)外,其他指標均為較差,并與其他處理間存在明顯差異,這可能是都市基質本身存在一定量的微量元素,添加微肥后反而增加了可溶性鹽濃度,抑制了其生長。T3處理的苗高、綠葉數(shù)、莖基寬、每盤苗數(shù)、百株干鮮重等指標表現(xiàn)較好,說明草根1號育苗基質肥力充足,能促進秧苗生長;但方差分析顯示,T3處理與T1、T2處理間秧苗總體素質無顯著差異。
表1 不同育秧基質處理的秧苗素質比較
植株地上部分的干鮮重可反映秧苗代謝產物的積累,對水稻后期生長具有重要意義。T3處理的百株鮮重和干重(地上部分)均為最高,表明T3處理的秧苗在育秧階段能積累較多的光合產物,為后期高產穩(wěn)產打下了基礎。
2.2 不同育秧基質處理的大區(qū)試驗結果
2.2.1 水稻莖蘗動態(tài)
從圖1看出,4個處理的株高在大田生長時的變化較為一致,均隨時間的推進而逐步上升;但從單株帶蘗能力來看(見圖2),T3處理的單株帶蘗數(shù)要高于其他處理,這是因為T3處理的秧苗在幼苗期能積累較多的代謝產物,移栽大田后,生長優(yōu)勢進一步延續(xù)和凸現(xiàn),早分蘗、足穗,為群體建立較大營養(yǎng)體、形成大穗奠定了物質基礎。
圖1 不同育秧基質處理秧苗株高變化
圖2 不同育秧基質處理單株分蘗趨勢
2.2.2 產量及其構成
表2 各處理經濟性狀及產量結構分析
由表2可知,由于T3處理的秧苗綜合素質表現(xiàn)較好,植株前期營養(yǎng)生長較為旺盛,苗體健壯,能促進后期大田水稻生物量的增加,故T3處理的株高、穗長、有效穗數(shù)、千粒重均比其他處理要好。
由表2可知,T3處理的每667m2實際產量最高,為754.73kg,比T1處理增產3.23%;T4處理次之,比T1處理增產1.79%;T2處理比T1處理略有減產。表明在相同田間管理、相同環(huán)境條件下,前期秧苗的綜合素質優(yōu)劣會影響水稻最終產量;使用草根1號育苗基質及都市基質+草根1號水稻育苗專用微肥育秧,能起到一定的增產作用,但增產效果不明顯。
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草根1號育苗基質育秧,在幼苗期秧苗素質較高,移栽后相應的緩苗期短,分蘗能力強,使其積累更多營養(yǎng)物質,形成的有效穗數(shù)較多,千粒重增加,最后產量較高。而采用都市基質+草根1號水稻育苗專用微肥育秧,秧苗在幼苗期表現(xiàn)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微肥基質的酸堿度較低、可溶性鹽濃度較高,影響了幼苗的根系生長,營養(yǎng)元素不能正常吸收,導致秧田期的秧苗素質較差,但秧苗移入大田后,秧苗對基質的依賴性減少,很快又恢復了正常生長。
綜上,采用草根1號育苗基質育秧的水稻秧苗在秧田期生長勢較強,秧苗素質較高,這對簡化水稻育秧操作程序、降低勞動強度、減少人工成本、提高肥料使用率有一定幫助的作用,故該基質可進一步推廣應用,但要考慮其成本情況。
2017-02-10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