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張瑞云
(1.山東體育學院 體育社會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2.山東體育學院 體育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
?
?學校體育
山東省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研究
李海霞1張瑞云2
(1.山東體育學院 體育社會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2.山東體育學院 體育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
本文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因子分析法等對影響山東省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進行探討。研究結(jié)果表明,編制問卷信效度較好,探索構(gòu)建出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5因素模型,"運動技能"制約程度最大,"運動技能"與"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存在著性別差異,"運動技能"、"場地設施"與"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存在著學段差異性。 關鍵詞: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山東省
青少年時期是人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但近年來媒體頻繁報道青少年學生體質(zhì)健康以及人格教育出現(xiàn)了種種問題,尤其是學生體質(zhì)健康狀況的一些關鍵指標在近20多年來經(jīng)歷著“倒退式”發(fā)展,其原因涉及到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教育等諸多因素,但青少年體育參與不足則是根本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地參與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1]體育在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促進智力發(fā)育、培育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2]在大健康背景下,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要充分發(fā)揮體育的價值功能,提高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度,減少他們久坐少動行為。因此,探究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制約因素,構(gòu)建結(jié)構(gòu)模型,明晰其相關可控性因素,可以更好地引導和促進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為我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提供建議。
1.1 關于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研究
體育參與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孫曉強通過調(diào)查指出個人心理、缺乏興趣、時間、伙伴、技能知識、設施服務是制約個體運動參與的主要因素。[3]周麗君,張澤等認為學生具有與自身相符的角色,性別角色不同影響著學生的體育參與的選擇。[4]Sallis等認為父母、兄弟姐妹、同伴和體育教師是影響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社會性因素。[5]張鳳民指出雙親的文化程度、職業(yè)、體育態(tài)度、體育經(jīng)歷等對子女的直接或間接體育參與、體育認知和體育情感各方面有影響。[6]章建成等認為經(jīng)濟因素、政策因素、認識與方法、習慣養(yǎng)成、外部條件及課業(yè)壓力是妨礙青少年課
外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六大制約因素。[7]劉洋和郭玉江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習負擔重與精力不足”、“鍛煉太辛苦”是影響中學生運動參與最主要的兩個原因。[8]綜上所述,體育參與是涉及到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多系統(tǒng)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在文獻資料梳理基礎上對一線教師、家長、校長和中小學生進行開放式訪談,深入探究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因素。
1.2 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開放式訪談
為了確保制定《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問卷實際適宜性,本研究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20名包括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二年級9個年級在內(nèi)的學生進行開放式訪談,收集制約中小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具體原因及因素。為了補充和提高調(diào)查問題項目和質(zhì)量,本研究并對9名中小學的班主任、體育教師、學校領導以及家長進行深入訪談。
1.3 《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調(diào)查問卷》初步形成
結(jié)合前人研究以及訪談的結(jié)果,初步編制了包含45個題項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問卷,涉及到體育認知、體育參與態(tài)度、體育參與價值、偶像崇拜、運動體驗、學校支持、父母支持、同伴支持與場地設施外部條件支持等方面的問題。鑒于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感知事物與現(xiàn)象的不精確性,請30名三年級以上中小學生對初編問卷進行填寫,并根據(jù)他們對問卷題項多少、題項意義明確性、可讀性、題項格式與排序等提出建議進行修改。問卷的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等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記為1~5分,得分越低,說明制約程度越小,反之,說明制約程度越大。
1.4 問卷預測
本研究選取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嵐山區(qū)和東港區(qū)3個縣級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9所學校的392名中小學生為預測調(diào)查對象,進行探索性因素的分析。抽樣方法為從調(diào)查學校隨機抽取一個整班,小學、初中和高中各3個班,學生在班主任老師指導下按要求填答問卷,填答完后一并收回。預測抽取調(diào)查對象共392人,剔除無效問卷53份,回收有效問卷339份。
1.4.1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過程采用決斷值(即CR值)和題總相關2個標準。(1)決斷值,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問卷得分最高的27%和得分最低的27%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分界限,計算兩組在每一題項上均分差異,若P >0.05表示鑒別力不高,則將此題剔除,本研究篩選后刪掉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的題項(T1、T2、T3、T5、T9、T10、T14、T28、T29、T36、T37、T40、T41、T45)。(2)題總相關,相關系數(shù)越高,代表該題項在測量某一行為特質(zhì)上,與其他題項間越一致。剔除與題總的相關系數(shù)r<0.4且刪除后系數(shù)值會上升的題項,本研究篩選后刪掉T6、T8、T18、T25、T34。項目分析后,問卷保留了26個題項。
1.4.2 項目篩選
項目分析完后,為檢驗問卷建構(gòu)效度進行因素分析。首先進行因素分析的適切性檢驗,因素分析條件是數(shù)據(jù)所代表的變量間必須彼此相關,即具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性。本文運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法對變量間的特點進行檢驗。KMO是取樣適當性量數(shù),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KMO值越大,越適合進行因素分析[9]。對《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問卷中的26個題項進行球形Bartlett's檢驗,結(jié)果顯示,ⅹ2=2421.752,p=0.000,KMO=0.835,表明此問卷題項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其次,根據(jù)初次因素分析結(jié)果,按照下面統(tǒng)計學指標刪除問卷中不合適的題項。
(1)項目負荷值。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10],確定因素負荷值小于0.40的題項(T13、T16、T19、T27)被剔除。
(2)在兩個因素上的負荷均過高且負荷值近似的題項(刪除T30、T38)要被剔除。
(3)刪除歸類不當之題項。
1.4.3 因素確定與命名
為進一步明晰問卷結(jié)構(gòu),項目篩選后,對剩下正式題項再次進行因素分析,以確定因素數(shù)目。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進行因素分析,由表1可知,特征根值大于1的有5個公因子,能夠解釋總變異的59.62%。
表1 各因素指標的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貢獻率
通過對主成分特征碎石圖(見圖1)的觀察,從第6個因素開始變得平緩,從第6個因素開始,每個因素對累計的總變異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故取到第5個因素進行極大方差旋轉(zhuǎn)并得到表2因素載荷矩陣。
圖1 碎石圖
由表2可知,各題項負荷值均在0.5以上,對5個因素進一步分析,其維度結(jié)構(gòu)比較清晰。根據(jù)各題項描述意義和特征,邀請體育學、社會學專業(yè)博士4人對公因子進行命名,最后確定5個公因子分別為“社會支持”、“消極運動體驗”、“運動技能”、“場地設施”、“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旋轉(zhuǎn)后的因素載荷
1.4.4 信度檢驗
信度是指測驗或量表工具所測得結(jié)果穩(wěn)定性及一致性,量表信度愈大,則其測量標準誤愈小。在因素分析完后,為了進一步了解問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數(shù)法度量其是否符合一般的信度檢驗要求,若概念有多維,分別對每一維度計算其信度。吳明隆認為構(gòu)面(向度/層面)信度指標的判別較為適宜的指標為α系數(shù)大于0.7以上,較為寬松的指標值為α系數(shù)在0.60以上。[11]Fornell and Larcker認為信度越高表示這些指標的一致性越高,在0.6和0.7之間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0.7以上代表內(nèi)部一致性較好。[12]根據(jù)專家建議,本研究問卷α系數(shù)設定為0.60以上。
學生全景:當學生起立回答問題或者有水平移動的時候,錄制畫面會切換為學生全景。全景畫面一般時間比較短,幾秒鐘之后切換到其他畫面。
表3 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值
由表3研究結(jié)果可知,總問卷的α值為0.836,因素變量值均大于0.600,符合本研究所設定的標準。可見,問卷測得數(shù)據(jù)具有較高的信度。
2.1 被試情況與施測方法
選取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嵐山區(qū)和東港區(qū)3個縣級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9所學校的347名中小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抽樣方法為從調(diào)查學校隨機抽取一個整班,采取集體施測,學生在教師指導語下按實際情況填答,現(xiàn)場填寫并收回,剔除無效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262份。
2.2 測量問卷
測量問卷為《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調(diào)查問卷,問卷結(jié)構(gòu)包括5個變量維度和18個解釋變量。
2.3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spss20.0進行因素分析,運用Amos22.0軟件對問卷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2.4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2.4.1 中小學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驗證性分析
x2/df即卡方/自由度,卡方自由度比越小,表示模型擬合越好,Kline建議3以內(nèi)是可以接受的,[13]Schumacker and Lomax認定較為寬松,5以內(nèi)即可,一般認為卡方自由度比值在1和3之間最好。RMSEA是近似均方根誤差,Schumacker and Lomax認為RMSEA小于等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擬合,如果介于0.05~0.08之間,則表示有不錯的擬合,一般認為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14]CFI為比較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傳統(tǒng)認為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
結(jié)果顯示,《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問卷各題載荷均在0.5以上,并達到顯著性水平。一階模型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范圍,x2/df=2.223,RMSEA=0.068,CFI=0.901。
2.4.2 山東省日照市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情況分析
問卷采用李克特5等級評分法,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記為1~5分,得分越高,說明非常符合,即說明該因素對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程度越大,反之亦然。由表4可知,“運動技能”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場地設施”、“消極運動體驗”和“社會支持”。
表4 山東省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總體情況(N=262)
由表4可知,運動技能是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并沒有很好地掌握運動項目技能,并影響了他們的運動參與程度。對于學校體育工作來講,除了要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外,很重要的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但現(xiàn)實情況與目標之間存在落差,學生體質(zhì)健康情況仍然堪憂,運動技能依然沒有掌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反思。傳授體育運動、衛(wèi)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識、運動技能和健身方法是學校體育目標之一[15],體育課要教會學生運動技能,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參與活動的機會。雖然體育課上學生每一個項目都有所涉獵,但結(jié)果是學生最終什么都沒學會,運動技能依然是制約青少年體育參與的首要因素。因此,鑒于當前大健康背景以及校園足球推廣之政府行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當然我們也不贊同生生都必須學會踢足球,但起碼每個學校要根據(jù)地域特色、學校資源以及學生需求深化體育教學改革,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由表4可知,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也影響著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程度。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影響,對于廣大教師和家長來說,學生能夠順利升入優(yōu)秀的上一級學校是他們最大的期待,因此,文化課的學習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體育課以及課外體育活動很少被看作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重要教育手段。相關研究表明,在中學階段,學生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放學后完成作業(yè)用去了大部分時間,甚至影響到足夠的睡眠,[16]更不用說,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了。目前中小學生學業(yè)是基于“考試大綱”而不是“課程標準”進行的考試評價,而且體育占的比重小。由于評價的導向性,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拋開課程標準,單純依照考試大綱進行教學,考什么教什么。從學生層面上來講,考什么就學什么,中考體育考“素質(zhì)”,高考體育考“理論”,當考核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不統(tǒng)一時,在這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時代里,學生只能被考試的內(nèi)容牽著鼻子走了。目前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評價在實踐中沒有很好地納入到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確實造成了學生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內(nèi)在動力和積極性不高的不爭事實。因此,近年來體育進高考科目的呼聲漸起,雖“以毒攻毒”并非治標之本,但用“應試”方法來提升全社會對學生體質(zhì)的關注度,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度卻也是無奈之舉。
通過訪談得知,多數(shù)中小學生覺得“體育”沒意思,把“體育”等同于“體育課”,認為“體育課上所學內(nèi)容就是考試規(guī)定的那些內(nèi)容”,“簡單的跑、跳、投,沒意思,死板,老套等”,“上體育課又不教運動項目,像籃球、足球……”,“喜歡運動,不喜歡體育”,“運動有很多項目,可以隨意的玩”,可見,體育課只教考試規(guī)定的內(nèi)容,不良運動體驗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體育參與,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已感受到充滿競爭精神的運動帶來的真正樂趣。密歇根州立大學青少年運動研究所曾就青少年對體育看法做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顯示青少年參與體育的首要原因是享受體育的樂趣[17],這也提示我們,學校體育必須將體育融入運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帶來的運動快樂和價值。[18]運動是青少年的天然良師益友,課堂教學必須以運動項目為載體,既要教會學生運動技能,同時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運動帶來的情感體驗。
“場地設施”依然是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因素。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物質(zhì)保障,直接關系著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開展程度和水平,也決定著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選擇。但據(jù)2010年統(tǒng)計,我國小學、初中、高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的學校分別為55%、69%和80%,體育器材配備達標的學校分別只占52%、68%、81%。[19]農(nóng)村以及西部的中小學體育場地、器材短缺更為突出。場地設施是保障中小學生體育活動開展的前置條件,只有建設面積充裕、器材充足、裝備新穎、充滿吸引力的場地設施和器材,才能把更多的青少年吸引到運動行列里。
“玩物喪志”、“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這些傳統(tǒng)觀念深刻烙在一代代中國人心中,因此,很多家長認為體育與學習是對立的,而且在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的心目中,體育好的孩子往往與“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形象劃上等號,在余暇時間他們既不贊成更不鼓勵學生參加運動。社會體育文化氛圍欠缺,社會對學校體育存在偏見,家長對升學、分數(shù)越重視,支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比例就越低。在學校中,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率普遍比較低,很多學校體育課開不齊開不足,大量的體育課時被擠占,被用于與升學考試相關的學科。[20]文化課應試緊迫,唯體育可緩行、少行、讓行。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家長、教師等就是這樣直接或間接地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影響著青少年的行為,這也是“社會支持”因素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重要原因。
2.4.3 山東省日照市不同性別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在“消極運動體驗”和“運動技能”因素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且在“運動技能”方面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女生體育參與受“運動技能”制約程度顯著大于男生。在“場地設施”和“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且在“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方面存在著顯著性差異,男生受“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程度顯著大于女生。
男女生在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差異性與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觀有很大的關系。社會賦予女性“靜”、“溫柔”、“感性”、“從屬”等社會品格,體育運動是“速度”、“力量”、“對抗”的,歷來被認為是男性的“專屬品”,校園里普及的多數(shù)“力量”、“速度”“對抗”類運動項目讓許多校園女生望塵莫及。受性別角色的束縛,因怕削弱了女性“特質(zhì)”,許多中學女生不好意思選擇力量、速度等方面的運動,更不用說體驗與掌握運動技能。男生較女生更喜歡籃球、足球等對抗性集體類項目,但這些項目對場地設施往往有一定的需求,但目前學校有限的場地資源制約了他們的體育參與。男生受“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程度顯著大于女生,可能與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女生較男生在生理心理發(fā)育成熟早,學業(yè)成績相對優(yōu)秀,同時青少年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決定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更好動、更易受生理驅(qū)動渴望進行“活動”,在“高考”緊箍咒環(huán)罩下,學習與運動的內(nèi)心沖突會激烈一些,因此,男生更容易感到參與體育活動頻次與時間受“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的影響。
表5 不同性別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獨立樣本T檢驗
注:**p<0.01, *p<0.05
2.4.4 山東省日照市不同學段的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表6 不同學段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方差分析
注:**p<0.01, *p<0.05
表7 不同學段學生體育參與制約因素的多重比較(LSD)
注:**p<0.01, *p<0.05
由表6、7可以看出,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學生在“運動技能”、“場地設施”和“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方面存在著體育參與制約程度的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在“運動技能”方面,小學生得分顯著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學生受“運動技能”制約程度小于初中生和高中生,這可能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決定了他們愿意學簡單生活技能,愛做集體游戲,參與體育活動主要以游戲和小型比賽為主,[15]對運動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生體育參與以運動項目為主,對運動技能有一定要求。在“場地設施”方面,高中生得分顯著高于小學生和初中生,高中生體育參與受“場地設施”制約程度不僅高于小學生也高于初中生,這或許是因為山東省多數(shù)高中實行寄宿制,學生平時只能在學校區(qū)域里參加體育活動,或體育課或課間時,而這兩個時間段參加活動的學生往往很密集,在場地設施本已不足的情況下更是捉禁見肘。在“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方面,高中生得分顯著高于小學生和初中生,小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初中生,高中生體育參與受“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程度高于小學生和初中生,這也是中國教育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在現(xiàn)行教育評價體制下,高中生在有限學習時間里只能學習考試的科目,一切與高考無關的科目和事情都要讓行。而小學生體育參與受“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程度高于初中生,這與現(xiàn)實情況有點不相符,其原因在于小學生思維以感性為主,當學習做作業(yè)影響了“玩”,他們就會賦予課業(yè)壓力比較大的權重。
本研究探索中小學生體育參與制約5因素結(jié)構(gòu)模型,5個因素依次是“社會支持”、“消極運動體驗”、“運動技能”、“場地設施”、“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重新選取樣本對5因素模型進行驗證性分析,各項擬合指標情況比較理想,結(jié)構(gòu)比較穩(wěn)定。
“運動技能”是制約中小學生體育參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不同性別的學生體育參與受“運動技能”和“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其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學段的學生體育參與受“運動技能”、“場地設施”和“課業(yè)壓力與學業(yè)評價”制約其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在學校層面,要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研究體育教學規(guī)律,強化“運動”在體育教學和活動組織中的中心地位,強化運動技能教學,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學會運動技能。同時,加強體育課和課外體育相結(jié)合,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開展進一步提升學生體育課所學的運動技能,改變目前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兩條腿走”互不相干的現(xiàn)象。在政府層面,要重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學校與社區(qū)體育場地設施,讓學生有場地和空間進行運動。在社會層面,要轉(zhuǎn)變?nèi)瞬庞^和性別觀,接受體育觀念大洗禮,改革人才評價機制和教育機制,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完善學業(yè)考核標準,落實好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評價在學生綜合評價中的分量,促進中小學生體育參與,降低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差、體質(zhì)狀況持續(xù)下滑的“高分低能”表現(xiàn),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1] [美]約翰·瑞迪,埃里克·哈拉曼.運動改造大腦[M].浦溶,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5-26.
[2] 鐘秉樞.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與體育休閑健身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J].體育科學,2015,35(11):19-23.
[3] 孫曉強.體育參與的約束因素、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關系研究——中國青年一代的實證分析[J].體育科學,2006,26(7):55-60.
[4] 周麗君,張澤.青少年體育行為的性別差異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28-30.
[5] Sallis Jf,Prochaskan Jj,Taylor Wc,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32(5):963-975.
[6] 張鳳民,許欣.雙親對兒童參與體育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2(9):28-30.
[7] 章建成等.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2):3-18.
[8] 劉洋,郭玉江.中學生體育鍛煉與自我和諧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3):307-309.
[9] 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tǒng)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08.
[10] 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J].心理學報, 2001, 33(4):338-343.
[11] 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tǒng)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38.
[12] Fornell, C., and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39-50.
[13] Kline T J B. Psychological test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design and evaluation[M]. Sage Publications, 2005:23.
[14] Bingham J B, Oldroyd J B, Thompson J A, et al. Status and the True Believer: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on Social Status Attributions of Friendship and Influe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1):73-92.
[15] 周登嵩主編.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61-76.
[16] 郭建華,楊樺.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99.
[17] [美]羅納德·伍茲著.體育運動中的社會學問題[M].田慧,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99.
[18] 丹豫晉,姚蕾.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12):115-119.
[19] 袁貴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推動學校體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2012-12-24)[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645c501016h5j.html.
[20] 劉海元,唐吉平.對貫徹落實“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有關精神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6):1-7.
Restrictive Facto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LI Hai-xia1, ZHANG Rui-yun2
(1.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Social Science, Shandong Sports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China; 2. 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Arts, Shandong Sports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China)
Using questionnaire,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et.al, the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Results: The questionnaire are of desirab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Established the five restrictive factors mode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skill and ability " among which is the maximum factor;(3) There was distinct difference in "skill and ability " and "academic stress and assessment " with different gender, there was distinct difference in "skill and ability ", "sports facilities " and "academic stress and assessment " from the primary to 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restrictive factors; Shandong Province
2017-04-19;
2017-05-31
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guī)劃課題(SDYSB160339)。
李海霞(1980-),女,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體育,體育教師教育。
G633.96
A
1672-1365(2017)03-008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