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泉
一提起家書,我們馬上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句子,古人寄一封信,要好久才到達,半個月一個月是常事,有的還要更久,戰(zhàn)爭年代更是如此:一別經(jīng)年,征人無恙,這樣的平安家信真正是萬金難求。寫信人字斟句酌,“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收信的也是看了又看,最后寶貝一樣珍藏起來,隨時拿出來再看。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家書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諸葛亮《誡子書》、李世民《誡吳王恪書》、袁了凡《了凡四訓》等,已成傳世之作,時至今日,讀來仍覺熠熠生輝。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西方人也重視家書,稱之為“溫柔的藝術”。
現(xiàn)代人已很少有人寫信了,有事打個電話,若想聊天,打開微信音頻、視頻,在wifi環(huán)境下,一分錢不用花,天涯咫尺,說個夠。
然而我們依然喜愛家書,喜歡這“溫柔的藝術”。正如紡織技術日新月異、鋼筆圓珠筆代替了毛筆,我們?nèi)匀幌矏垡粔K家織布、一幅書法作品一樣,也如有了汽車,我們依然喜歡馬拉松和計步走一樣。
本文講述的,就是一個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有關家書的故事。
四月的丹東,開滿紫色的杜鵑花,合作區(qū)江畔社區(qū)黨支部書記聶丹梅對記者說,她近期要去北京了,參加全國婦聯(lián)“最美家庭”巡講活動。她是代表老婁家去的,她是婁家的大兒媳婦。說起他們家的家書故事,聶丹梅很自豪:“我第一次到婁家,就得到一封家書。”聶丹梅說,“那是1996年春節(jié),我第一次踏進婁家門,臨走時,未來公公送給我一個檔案袋,我打開一看,原來是他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人生成功四要素》。記得開頭是這樣寫的:‘人來世上,置身于大自然和相關人的群體之中,除能有限地享受某些便利條件外,還必須經(jīng)歷靈與肉的艱苦磨練……就個人修養(yǎng)而言,意志、胸懷、策略、氣質(zhì)這四個要素,是漫漫人生旅途獲得一切成功的要則……我仔細讀著這些文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當時婁家的條件并不好,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嫁了過來,就是看中了他家的家風?;楹?,公公民主,婆婆賢惠,一家人相親相愛,溫馨而幸福?!?/p>
在特殊的日子,用家書代替紅包,這在老婁家是一種傳統(tǒng),是他們傳承家風的方式。
聶丹梅公公婁躍文寫家書源于一個偶然事件。1968年,婁躍文從吉林老家參軍來到丹東,剛剛走進軍營四個月母親就病逝了。當時母親才43歲,父親沒有再娶,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妹六人都拉扯大。1991年父親病重,臨終前叮囑他說:“你是大哥,要照看著弟弟妹妹別走錯了路?!?/p>
婁躍文把老父的遺言銘記在心。不久就是春節(ji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回到丹東的婁躍文,覺得紀念父親的最好方式就是帶著弟弟妹妹走出悲痛,過好春節(jié),可是兄妹六人分住兩省多地見面機會少,怎么辦呢?他就想到了寫信。古人有言“見字如面”。信函語言,經(jīng)過深思熟慮,內(nèi)容條理清晰,字跡傳情,還便于翻看和保存。在老人走后的第21天,婁躍文給遠在吉林的五個弟弟妹妹寫下了第一封家書,勸慰他們化悲痛為力量,繼承父母遺志,教育好下一代。
信寄出去后,妻子王月芳有些擔心。她覺得,丈夫以前從來不給親人寫信,頭一封信就講了一番大道理,人家能聽嗎?沒想到,春節(jié)后,弟弟妹妹紛紛回信,都表示會牢記大哥的話,把子女教育成才。第一封信就收到熱烈的回應,婁躍文很高興。從此,寫信成了婁氏大家庭最常用的溝通方式。
部隊干部出身的婁躍文,退休前是丹東市老干部局副局長,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濃縮在一封封家書里,語重心長地囑咐家人走正路。有一次,婁躍文聽說老家有些風氣不正,就給親屬寫了一封長信,告誡他們不要參與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他在信中說:“我寫完這封長信已是午夜十一點半了。疲勞的同時,也有幾分興奮。假如兄弟姐妹能從信中受到點啟發(fā),好好維護我們的家業(yè),教育后人不被生活所戲弄,就算我用特殊方式和苦心,向祖輩行孝盡了一點微薄之力!”看著老家的親屬紛紛進城打工,婁躍文寫信提醒他們要注意提高素質(zhì),做好從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轉(zhuǎn)換。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近幾年,在哥幾個中已有富裕后氣粗好斗的現(xiàn)象,再不謹慎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危害。記住大哥的忠告:誠實勞動,以德為先,不侵害他人的利益,才有長久的安全和幸福?!?/p>
老家的親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每次收到他寄去的信都會認真閱讀。雖然回信都很短,但婁躍文覺得,這些信像是紐帶,把大家的心連在了一起。堂孫女婁格在信中寫道:“我非常榮幸能讀到您發(fā)來的‘二十四孝故事文章,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不用鹿乳奉親,也用不著百里之外去挑米……但我懂了對父母的孝心要有,我會點點滴滴地去做。”堂侄媳羅海濤在回信中寫道:“大叔,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自嫁到婁家之后,我就期待您的家書。您的每一句深情教誨,都讓我們備感溫暖?!?/p>
婁躍文的家書以“愛國、睦鄰、和家、敬老、護幼、依德、守法、進取、學習、改錯” 為主要內(nèi)容,并以此作為婁家的家風家訓,得到了族人的一致贊同。他已經(jīng)成為婁氏家族60多人的精神領袖。
婁躍文不僅給遠方的親人寫信,也給身邊親人寫。二兒子婁昊說:“上大學時,同學過生日總能收到父母的禮物,而我每年收到的都是老爸的來信,當時覺得很土??呻S著年齡的增長,我很崇拜父親。禮物終有一天會破舊消失,但父親的信卻保存下來?!爆F(xiàn)在,兩個兒子都已過不惑之年,但生日當天還是會收到爸爸的信。在對孫輩的教育上,婁躍文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如,手抄了“24孝故事”供孩子閱讀,帶孩子背誦“24節(jié)氣歌”,每周給孩子準備一條民間諺語等。每逢年節(jié),爺爺送給孩子們的不是紅包,還是一封信……在他的帶動下,家里人也喜歡上了這種交流方式。2010年父親節(jié),大兒媳聶丹梅在給公公的信中寫道:“我來到這個家就得到您和婆婆的關愛,不僅生活上惦記,經(jīng)常幫助接送孩子,還在工作和思想上給予指導,我感到十分溫暖。兒媳發(fā)自肺腑地說一聲,老爸您辛苦啦!”兒子兒媳、孫子孫女每年都要在除夕晚上念封信,總結一年來自己各方面的收獲,表達對家人的祝福。
婁躍文說,現(xiàn)代家庭也需要用傳統(tǒng)文化來滋養(yǎng)。把心里的想法寫在紙上,需要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是要用心來表達的,而收信人讀起來也會感到更加親切。雖然他們有家族QQ群,大家在群里十分活躍,但他們?nèi)匀粚懠視?013年,婁躍文把上百封家書集結成冊,先后出版了《家風路述函》、《墨翁詩集》兩本文集。
在一封封家書的影響下,婁家上下恪守著重品行、正家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都在各自領域開辟了一番天地。大兒子在高中任教,是學科帶頭人,大兒媳是社區(qū)黨支部書記;二兒子作為基層交警被評為市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二兒媳是優(yōu)秀醫(yī)生;孫子孫女都在重點高中就讀,即將高考。他們家先后獲得全國“最美家庭”提名獎、全國第十屆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等稱號。
聶丹梅說:“去年12月12日,我作為家庭的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并榮幸地和總書記握了手。公公說,頒獎典禮那天晚上,他和婆婆守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聯(lián)播,看到我受到表彰的畫面,心情非常激動,徹夜未眠……”
寫完婁家的故事,我想起海子那首著名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感謝丹東市婦聯(lián)宣傳部協(xié)助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