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晶
摘 要:本文闡述了引入競爭對優(yōu)化物料供應狀況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競爭的兩種類型,并深入探討了如何引入物料競爭。
關鍵詞:物料供應;CQDS;渠道競爭;物料競爭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1-0254-01
1 引入競爭,優(yōu)化物料供應狀況的關鍵
隨著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供應鏈作為企業(yè)的“第三利潤源泉”,需要不斷地提升其效益,以增強企業(yè)競爭力。衡量物料供應狀況的四大關鍵指標:成本(Cost)、質量(Quality)、交期(Delivery)與服務(Service)(以下簡稱CQDS),是所有采購及供應鏈管理人員孜孜以求,不斷追求改善的目標。國內大部分企業(yè)的采購及供應鏈管理人員大多采用“價格談判”來降低成本、用“預防糾正”來提升質量、用“訂單跟蹤”來保障交期、用“供應商績效評價”來提高整體服務水平,等等。這些方法在采購管理的初期階段,的確能給企業(yè)帶來不少收益,但隨著不合理利潤空間的不斷壓縮,管理方法的不斷提升,可改善和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
如成本控制,年年談判價格,從sales(銷售經理)談到CEO(首席執(zhí)行官),價格一降再降,最后無法再降。一是因為供應商確實降到了利潤極限,再降就虧本;另一種是因為作為獨家供應商,其有能力保持自己的較高利潤,不降價銷量也不受影響。若有競爭資源,無需勞師動眾作“車輪式談判”,簡單的招標或比價,即可高效地達到降本目標。而且,“價格談判”的降幅往往只有兩三個點,而招標或比價卻能達到近十個點,甚至二三十個點。同樣,交期與服務的改善,光靠訂單跟蹤、交流互動等還遠遠不夠,必須得激發(fā)供應商的原始動力,使其從被迫改善,轉變?yōu)橹鲃痈纳?,才能事半功倍。這就好比學習教育,“填鴨式”的效果永遠比不上激發(fā)“學習興趣”來得有效??梢?,如何引入競爭,發(fā)揮市場的“杠桿作用”,將采購管理的“蠻力”轉化為事半功倍的“巧力”,是優(yōu)化物料供應狀況的關鍵。
2 引入競爭的類型
供應的競爭關系大致可分為兩類:“渠道競爭”和“物料競爭”。所謂“渠道競爭”,是指物料從代理渠道采購時,代理渠道之間的競爭。建立渠道競爭,是迅速改善物料供應狀況的有力武器。以筆者做過的某品牌為例,原采購渠道為A代理,后引入了B代理,最后整體成本下浮42%,交付方面也由于B代理的積極備貨有效應對了2008和2009年經濟危機的不良影響。然而,受行業(yè)資源的限制,合適的“B代理”并不常見,或者即便是被發(fā)掘出來了,也會受到原廠渠道保護政策的阻撓,無法進行渠道切換。或者,如果物料原本就從原廠采購,也就談不上建立“渠道競爭”了。
所謂“物料競爭”,是指有多個備選型號(不同品牌)時,既可采購A物料又可采購B物料,甚至C物料,所形成的A、B、C物料間的競爭。一個物料一旦擁有了可選的替代型號,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比如,A物料出現(xiàn)了質量問題或者停產時,改為采用B物料或C物料,避免影響生產和交付。價格方面,也可以采用招標或比價,直接獲得最優(yōu)惠的價格。
對比“渠道競爭”和“物料競爭”兩種方式,各有優(yōu)劣勢。前者收效快,難度小,但受外部環(huán)境限制,可利用的機會不多;后者雖然工作量大,技術性強,但能給企業(yè)帶來的利益更多,且有利于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3 如何引入“物料競爭”
3.1 引入“物料競爭”的對象選取
引入競爭可以解決很多物料供應的問題,但擺平不了所有的問題。為保證有限的管理資源可以發(fā)揮最大的效益,在引入競爭之前,需慎重選取工作的對象。比如,有些物料,技術要求高,供方具備壟斷優(yōu)勢,市場上還沒有能夠替代的成熟資源,或者進行替換驗證的成本非常之高,需要到專業(yè)機構重新申請資質,或者采購量和采購額非常小,投入大于收益等,這些都不適合成為引入競爭的對象。因此,工作開展前,需至少考慮以下關鍵問題:
(1)投入的開發(fā)驗證成本是否大于未來的收益(成本收益、交付收益等)?(2)替代的風險及必須經歷的“學習曲線”是否小于物料供應優(yōu)化的收益?(3)是針對某個品牌引入競爭?還是針對某個系列?某個型號?抑或是某個項目?(4)引入競爭資源時,是需要PIN對PIN的兼容?還是只需互配兼容?抑或是只需方案級的兼容即可?
3.2 引入“物料競爭”的時機選擇
供應鏈的管理是動態(tài)的管理,“物料競爭”的引入不能生搬硬套,同樣的對象,不同的時機,會產生差別,甚至很大的差別,需擇機而動。比如,一個定制物料,在科研試制階段引入競爭,看上去從一開始就降低了成本,但定制件的開發(fā)往往涉及一系列的開模、試驗等大量研發(fā)費用,這些費用或單獨列支給供方,或被分攤在單價中,若此科研項目沒能形成批量,也就是沒有足夠的采購數量來分攤這筆研發(fā)費用,那么最終反而會導致綜合成本上漲。再比如,一個通用物料,如果放在批量生產后引入競爭,那么其所花費的驗證成本會遠遠高于一個定制物料,因為通用物料的應用范圍廣,涉及產品多,需要確認和驗證的過程更長、工作量更大。因此,如何選擇引入“物料競爭”的時機,需結合以下幾個因素:
(1)項目的性質。是科研試制項目,需求量不多,還是批量生產項目,需求量很大?(2)項目的生命周期。項目處在上升期,后續(xù)會有很多的物料需求,還是在淘汰期,后續(xù)物料需求很少?(3)物料的性質。定制件,還是通用件?一般的,前者的開發(fā)成本高,后者的驗證成本高。
比較通用的做法是,針對通用物料,在科研試制階段批量引入競爭;針對定制物料,尤其是開發(fā)費用高昂的定制物料,到批量生產時再引入競爭。比如,某國內知名通信企業(yè),在科研試制階段評審產品物料清單時,要求物料的“替代率”至少達到95%。這樣,在試制階段,集中對通用物料進行驗證,不僅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從一開始就給物料供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即便是在使用專屬物料更多的鐵路行業(yè),筆者也見到國外某知名鐵路信號公司,早在多年前,電阻電容的替代率就達到了60%,連接器的替代率也達到了40%。
3.3 引入“物料競爭”的環(huán)境營造
物料供應優(yōu)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是某幾個人,或者采購一個部門就能做到的事情,必須有方方面面的資源與支持,因此,營造一個良好工作環(huán)境至關重要:
(1)觀念先行。加強與研發(fā)等兄弟單位的溝通與交流,多做宣傳,在企業(yè)上下形成對供應鏈建設的正確觀念。從產品設計、生產實現(xiàn)、到銷售預測,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緊密配合,系統(tǒng)地改善物料供應的狀況。(2)人才投入。采購不是花錢買東西這么簡單,企業(yè)管理發(fā)展到現(xiàn)在,供應鏈建設早已成為國內外先進企業(yè)的關注焦點。隨著采購戰(zhàn)略地位的日益凸顯,如何做好采購的戰(zhàn)略轉型,實現(xiàn)采購的戰(zhàn)略價值,人才的培養(yǎng)與團隊的壯大,無疑是關鍵。(3)機制保障。在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工作中,許多采購人員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攘外必先安內,但是,攘外容易,安內難。如何取得兄弟單位,尤其是研發(fā)人員的支持,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激勵問題。正激勵方面,可以采用員工積分制、項目成本節(jié)約制、或者納入層級的評定;負激勵方面,可以設立考核指標,比如成本控制目標、物料替代率等,由此引導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供應鏈的優(yōu)化。
4 結語
所謂物料的“歸一化”,就是規(guī)范設計選型,將物料需求集中統(tǒng)一到一些通用型號上,以減少選型的數量,集合采購需求,實現(xiàn)規(guī)模效益。如果“物料歸一化”沒有做起來,引入“競爭”就會喪失最重要的基礎--規(guī)模效益,也就是沒有足夠的需求量來支撐或分攤引入競爭的成本,沒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使得供應商愿意投入到競爭中去。不論是引入“競爭”,還是物料“歸一化”,都是未雨綢繆的工作,早開展,早收益,盡量避免“下雨天背稻草”,最后發(fā)展到無法支撐企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寶紅.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2]楊臻.蜘蛛—物流戰(zhàn)略高管手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