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費者撤回權是指消費者訂立特定的消費者合同之后,在一定期間內通過撤回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使該合同歸于無效的權利。2014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第25條以“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規(guī)定,對德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進行了法律移植。本文通過探討中德法關于消費者撤回權的不同規(guī)定,結合我國法律實施現狀,對法律適用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德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為借鑒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撤回權 德國 民法
作者簡介:劉昱煊,鄭州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比較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92
至今,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文簡稱“新《消保法》”)已正式生效施行3年多,第25條關于消費者撤回權的規(guī)定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在上個世紀就提出建立撤回權制度的德國,在其規(guī)定與適用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下文將從新《消保法》第25條出發(fā),結合德國民法對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規(guī)定,論述我國撤回權制度尚存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完善建議。
一、消費者撤回權制度沿革及意義
1891年德國學者Philipp Heck在分期付款買賣計劃的立法建議中提議賦予買方法定的撤回權(Reuerecht),這是現代意義上消費者撤回權的產生,而最早用法律形式確立該制度的是1964年英國的《租賃買賣法》(Hire-PurchaseAct,1964)。德國在經歷了長期用單行法規(guī)定消費者撤回權之后,2001年10月因債法改革將該制度融入《德國民法典》。
隨著近些年消費形式的不斷發(fā)展,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遠程購物方式成為人們購物的途徑,這些新興的購物方式給消費者帶來了許多便利,也難以避免地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問題。為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國2013年10月頒布了新《消保法》,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生效實施,其中第25條關于“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的規(guī)定對德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進行了法律移植,消費者撤回權制度被立法者明文規(guī)定在法律中。
學界針對這項“消費者退回購買商品,經營者返還其價金”的特殊權利,使用了不同的稱呼,如我國和法國將該權利稱為“后悔權”(或“反悔權”),德國將其稱為“消費者撤回權”,英美法系視為“冷靜期”。雖然不同國家針對該制度使用了不同的稱謂,在具體行使方面也各有差別,但談及對撤回權內涵的理解,國際社會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本文旨在借鑒德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完善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因此本文采用了“消費者撤回權”這一稱謂。
網絡購物的普及化程度不斷增高,網絡購物投訴問題呈現著總量大、增速快的趨勢。全國消協組織2016年受理投訴分析報告顯示,在具體服務投訴中遠程購物排名第一①。此外,國家工商總局在2017年1月18日例行發(fā)布會中指出,新消費領域中網絡購物投訴增長高達65.4%②。面對遠程消費出現的諸多問題,新《消保法》第25條對消費者撤回權的適用規(guī)制不足。為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撤回權的實施,根據新《消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國家工商總局頒布了《網購退貨辦法》,對消費者撤回權進行更詳細、全面的規(guī)定。此外,該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經營者采用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依照本辦法執(zhí)行?!薄毒W購退貨辦法》于2017年3月15日正式生效施行。
在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網絡下,最普遍的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性。消費者在訂立合同時,必須謹慎面對經營者不斷翻新的營銷手段。消費者撤回權作為遠程交易中對消費者傾斜保護的一項救濟權利,突破了傳統民法的有約必守原則,其發(fā)展和完善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對彌補消費信息的不對稱性、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二、我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論述的消費者撤回權,在我國新《消保法》第25條中共分為3款,其中“第1款規(guī)定了撤回權的法定適用范圍、撤回權行使期限、行使方式,及法定排除適用撤回權的商品類別;第2款中主要規(guī)定了消費者與經營者約定排除適用撤回權的情況;第3款中主要規(guī)定了消費者在行使撤回權時應盡的義務、經營者價款返還義務、退還費用的承擔問題”③。在《德國民法典》第 355 條第1款中表述為“消費者被法律賦予本款所規(guī)定的撤回權的,如消費者已在規(guī)定的期間內撤回其意思表示,則消費者和經營者不再受其旨在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的約束”④。
消費者撤回權作為我國立法中一項新的制度,在進行法律適用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規(guī)定不明、規(guī)制不周的問題,筆者將在下文中展開對我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適用問題的分析。
(一)消費者撤回權的適用范圍較狹窄
與德國消費者撤銷權制度相比,我國立法存在以下三點不同:
1.我國撤回權范圍僅限于商品消費合同,不包括服務消費合同
新《消保法》第25條第1款規(guī)定,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僅適用于“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遠程商品的銷售,其行使范圍不包括服務消費領域。但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遠程方式來購買各種各樣的服務,如遠程金融服務、遠程授課等。在這些情況下,消費者無法完全判斷合同的整體,在遠程交流的很短時間內很難對其有充分的理解,所以應給予消費者一定期間以更好地檢查其權利與義務。
2.我國僅引入了以遠程方式訂立合同的情形,排除了撤回權對營業(yè)場所之外訂立合同的適用
有學者認為,第25條第1款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之后使用了“等”字,應對適用范圍進行廣義解釋,但該款列舉的方式均為遠程,即便是作廣義解釋也不應包含營業(yè)場所之外的交易方式,如上門推銷。而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在國際上各國立法中最早產生于上門交易領域⑤,我國2005年也在《直銷管理條例》中對直銷商品的退貨作了類似于消費者撤回權的規(guī)定。根據《德國民法典》第312條對上門交易行為的規(guī)定,在此類交易合同的訂立過程中,消費者往往受到經營者“突然襲擊”而沒有時間、空間與其他同類商品進行充分的比較,就與經營者簽訂合同,事后發(fā)現有更優(yōu)選擇或自己對該商品的并無太大需求。此外,當消費者處于比較放松的狀態(tài)時,不管是在工作場所、私人住宅還是其他休閑活動中,都不應被經營者打擾⑥。因此,凡是發(fā)生在營業(yè)場所之外的交易行為應當被賦予撤回權,以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體現出新《消保法》保護弱勢方的法律精神。
3.我國排除了內容復雜、履行期長的消費合同撤回權的適用
與我國消費者撤回權僅適用于遠程商品交易中不同,在《德國民法典》第356a、356b和356c條分別規(guī)定了分時居住權合同、關于長期休假產品的合同、居間合同、交換系統合同、消費者貸款合同以及分期供應合同中的消費者撤回權。德國立法者考慮到部分特殊合同內容比較復雜,不利于消費者的理解,易掉入自己所不知的交易陷阱中;或因合同履行合同的時限較長,稍有不慎將長期影響消費者個人利益。在這部分特殊合同中賦予消費者撤回權可以給予消費者更多的權衡時間,保護其合法權益。
(二)經營者告知義務的規(guī)定不足以及撤回期限單一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355條第2款的規(guī)定,告知必須以書面形式,且根據所使用的通訊手段的要求,清晰、明確地向消費者表明其所享有的權利,并寫明消費者發(fā)出撤回表示所應指向的人的姓名和地址,以及撤回期限起算的日期⑦。我國新《消保法》沒有對經營者告知義務加以規(guī)定,在《網購退貨辦法》第22條中將經營者告知義務分擔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要求其“依法建立平臺七日無理由退貨規(guī)則以及配套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有關制度,在其平臺上顯著位置明示”。此外,《網購退貨辦法》第20條規(guī)定了網絡商品銷售者要采取技術手段或者其他措施,對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的商品進行明確標注,并在第32條中規(guī)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違反第22條規(guī)定的處罰措施。
但由上述規(guī)定可知,《網購退貨辦法》對經營者告知義務的規(guī)定只是在網絡購物領域,并沒有規(guī)定如何履行以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所產生的經營者告知義務。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很可能并不清楚撤回權的存在,對行使方式、期限、起算時間都不了解,使得消費者對撤回權行使受到限制。這就需要立法者出臺法律明確規(guī)定經營者必須行使告知義務,其內容應當包括告知消費者撤回權的存在、行使方式以及行使期限。
關于撤回期限的問題,我國新《消保法》第25條統一規(guī)定為7天,沒有考慮經營者未履行告知義務的情形。德國法在這一方面更為周全,分為一般期限和延長期限?!兜聡穹ǖ洹返?355 條第 1 款第 1 句將一般期限統一規(guī)定為 14 天,自經營者正確履行了撤回權告知義務之日起算。延長期限體現在《德國民法典》第356條第3款,其規(guī)定“經營者在訂立合同時沒有依法履行告知義務的,消費者行使撤回權的最長期限為12個月又14天”。
(三)消費者撤回權的行使方式規(guī)定籠統
對撤回權溯本求源,其本質屬性歸于形成權的范疇,所以規(guī)定撤回權的行使方式應當按照形成權的行使規(guī)則。這表明撤回權的行使不需經營者的意思參與,由消費者單方面對經營者發(fā)出撤回的意思表示即可。新《消保法》第25條僅用了“退貨”二字加以說明,不僅在立法上對其行使方式規(guī)定籠統,適用時也常需經營者的意思參與才能完成。但撤回權的行使方式應當包括但不限于退貨,文本形式、電話、短信、傳真、郵件通知等方式均可,過于籠統的規(guī)定方式易造成實際經濟交往的糾紛?,F行的《德國民法典》對消費者撤回權的行使方式規(guī)定為“撤回的意思表示可以由消費者或者其代理人向經營者發(fā)送,消費者撤回合同的決心必須清楚地體現在表示中,但不要求必須明確說出‘撤回二字,在發(fā)出撤回表示的過程中也無需說明任何理由。”《德國民法典》肯定了其形成權的屬性,沒有對作出撤回意思表示的具體方式進行限定,直接退回商品的方式不再是撤回權行使的單一方式。
(四)撤回權行使的法律后果缺乏合理性
我國新《消保法》第25條第3款簡略規(guī)定了行使撤回權的法律后果,《網購退貨辦法》第11條對這一點進行了補充,要求“網絡商品銷售者收到退貨通知后應當及時向消費者提供真實、準確的退貨地址、退貨聯系人、退貨聯系電話等有效聯系信息。消費者獲得上述信息后應當及時退回商品,并保留退貨憑證。”上述規(guī)定在時間的表述上用了“及時”,這就使消費者行使撤回權后經營者的反應時間、消費者退回商品的時間變得模糊,很難讓當事人確定具體的時間區(qū)間。在《網購退貨辦法》第31條中也只規(guī)定了經營者“及時”提供退貨信息的最上限為15天,超過該期限的予以處罰。筆者認為15天的規(guī)定對于撤銷權的履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都造成了遲延,相對于消費者7天無理由退貨而言,僅是提供退貨信息就給經營者如此寬泛的空間,該上限期的規(guī)定過于寬松。且目前沒有法律規(guī)定消費者及時退回商品中“及時”的時間區(qū)間,既降低了消費者撤回權的行使效率,也不利于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此外,我國沒有規(guī)定商品在退回過程中的損毀、滅失風險的責任承擔,使得商品在運輸途中受損時責任界定不明,產生了許多糾紛。
三、以德國法為借鑒完善我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
下文將針對我國撤回權制度現存的問題,結合我國實際并借鑒德國法的相關規(guī)定,對該制度提出完善建議。
(一)擴大消費者撤回權的適用范圍
我國消費者撤回權的適用范圍遠遠小于其他國家對該制度的規(guī)定,目前僅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遠程交易形式下訂立的商品合同中適用。由此本文建議,服務性商品交易、營業(yè)場所外訂立的合同和內容復雜、標的重大的消費合同應當在我國消費者撤回權制度中適用。
如前文所述,近年來遠程服務消費的比重不斷增大,在服務型消費中適用消費者撤回權才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筆者建議,針對服務型消費合同的撤回權可作如下規(guī)定:未消費的可要求經營者全額退款;已消費的視服務程度而定,依據行業(yè)標準和定價進行一定比例的返還;對于一次性的完全消費及其他不宜適用撤回權的服務型消費,可在明確告知消費者的情況下適用除外。
對于營業(yè)場所外訂立的合同,可以借鑒我國《直銷管理條例》第25條對直銷商品退換貨的規(guī)定,并在該條例的基礎上適當縮短消費者撤回權的行使期限。因此,對于營業(yè)場所外訂立的合同,消費者應當有權自購買商品之日起15日內,憑單據向銷售者及其相關單位辦理換貨和退貨。這樣既能夠使消費者對此次消費認識清楚,也不影響經營者盡快回收商品進行再銷售。
此外,我國也應當借鑒國外立法的規(guī)定,對內容復雜、履行期長的消費合同中的消費者賦予其有限制的撤回權,以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合理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在規(guī)定經營者告知義務的基礎上調整權利行使期限
經營者的權利告知義務沒有被明確規(guī)定在我國新《消保法》中,只在《網購退貨辦法》中將網絡購物領域的經營者告知義務分擔給了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一切制度構想的再美好,消費者不知、不用,自然就失去了制度的核心價值和實踐意義,只有在立法上對經營者告知義務作出明確規(guī)定,才能更好的保證消費者撤回權的實施。在這一點上,我國可以效仿德國法上的規(guī)定,經營者的告知義務必須以書面、文字或其他長期數據載體方式履行,且能夠明確、完整地表明消費者所享有的撤回權、撤回期限的長短、行使撤回權的法律后果以及注明經營者的地址和聯系方式。
關于撤回期限的問題,德國法將其分為一般期限和延長期限,筆者認為是非??茖W和值得借鑒的。將履行經營者告知義務和確定撤回權行使期限相結合,既能夠督促經營者履行義務,又可以更周全地保護消費者權益。因此,建議立法者將統一規(guī)定的7天行使期限具體化:在合同訂立前履行了撤回權告知義務的,適用7天的一般期限,如果經營者沒有依法履行其告知義務則適用延長期限。德國民法規(guī)定延長期限是12個月又14天,筆者認為該期限過長,不利于提高司法效率,因此建議保護時效根據我國國情為6個月又7天。
(三)細化消費者撤回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對撤回權行使方式的規(guī)定僅用了“退貨”二字規(guī)定,沒有相關立法使之細化?!兜聡穹ǖ洹芬?guī)定的較為巧妙,要求撤回權的行使原則上應以文本形式作出,不對承載文本的具體方式進行限定,能夠清楚地表達消費者撤回合同意思表示的方式均可。此外,德國法不要求必須明確說出“撤回”二字,也不局限于通過單一的退回商品行使撤銷權。
筆者建議,我國應當改變對撤回權行使方式的局限化,撤回權意思表示以文本形式或退還商品的方式向經營者作出均可,并且無需說明撤回的理由。
(四)完善商品退貨期限以及風險承擔的相關規(guī)定
我國新《消保法》第25條第3款以及《網購退貨辦法》第11、18、19條規(guī)定了商品退貨程序問題,但退貨過程中的期限規(guī)定模糊,風險承擔問題也沒有被立法者納入規(guī)范體系中。
針對上文所述的“及時”在時限上表述不清的問題,我國可以借鑒《德國民法典》第355條第3款的規(guī)定:“在消費者行使撤回權后,其所受領的給付必須毫不遲延地交還給經營者。法律規(guī)定了交還的最長期間的,該期間就經營者而言自到達時起算,就消費者而言自撤回的意思表示被作出時起算?!庇稍摋l款可知,德國法將消費者退回商品的時間限定在很短的范圍內,與我國最長期限15天相比,《德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既能夠提高撤回權行使效率,又能維護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利益。
此外,筆者建議在撤回的情形下由經營者負擔寄回商品的風險,除非商品的毀損是由于消費者檢查商品而引起的,這一部分的損失應由消費者進行價值賠償。這樣規(guī)定使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承擔風險的劃分更明確,有利于激發(fā)消費者行使撤銷權的積極性,維護弱勢方的權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消費者撤回權是順應信息高速發(fā)展以及弱者保護思潮所構造的新制度,我們應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使該制度解決現實問題又不過度泛化。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德國法中的相關規(guī)定,有效地規(guī)制消費者撤回權的適用問題,從而更好地構建我國新消費者撤回權制度。
注釋:
2016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國消費者協會網.http://www.cca.org.cn/zxsd/detail/27191.html.
國家工商總局.工商總局向媒體介紹2016年全國市場主體發(fā)展等相關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0/content_5161619.htm #1.
賈東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解讀(第1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103.
陳衛(wèi)佐譯注.德國民法典(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5.130.
劉暢.德國法中的消費者撤回權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2月.
張學哲.論消費者撤回權的構成與行使要件.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1(1).47.
遲穎.論德國法上以保護消費者為目的之撤回權.政治與法律.200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