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發(fā)布聲明,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全國一流專家新編寫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編寫新版教材過程中,編寫組對選文嚴格把握標準,廣泛聽取意見,教材送有關領域專家嚴格審查把關。在新版教材中,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文章將不再選用,其中就包括《尊嚴》一文。 (4月8日《中國教育報》)
《尊嚴》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的大意是流浪到美國南加州的一位年輕難民執(zhí)意用勞動換來食物,鎮(zhèn)長很是贊賞,把女兒許配給他,預言他將會成功,因為他有尊嚴。這個難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據(jù)資料顯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石油大王哈默并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這篇課文如同《愛迪生救媽媽》《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樣,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假文章,也是在坊間被諸多老師質疑的課文之一。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就語文教材而言,不僅要教會學生運用語言的方法,還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凈化,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蹲饑馈愤@篇課文的表達方法或許可圈可點,但是語言形式并不能掩蓋內容虛假的硬傷。用一篇虛假的故事,來教育學生如何獲得尊嚴,這本身就是欺騙,何談教育?
再者,《尊嚴》這篇課文所傳達的思想本身就有問題,文中的哈默靠自己的勞動換來食物,就贏得了尊嚴,那么是否是說那些饑餓的難民就沒有尊嚴了呢?對于他們就要抱以鄙視與批判呢?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那些生活上落魄的人?人與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給予他人以尊嚴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線。社會上那些時運不濟,或貧窮,或落魄,或不幸的人,需要我們給予他們以同等的尊嚴,這才是正確的思想導向。從這一點來說,《尊嚴》一文也確實不適合作為小學語文教材選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選文要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語文教材是課程的載體,不僅體現(xiàn)編者的意圖,而且貫徹國家的意志,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導向。可以說,語文教材的質量直接決定著語文教育的質量,因而,編寫語文教材應當具備開闊的思維,以及開放的意識,面對質疑,面對錯誤,絕不能夠避而不談,熟視無睹,而應積極面對,正面回應,讓語文教材趨于完善,從而給予學生更好的語文教育。人教社對《尊嚴》回應展現(xiàn)了一種包容的態(tài)度,更體現(xiàn)了對語文負責的精神,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