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然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英語教學理念的轉變,“泛讀”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逐漸凸顯。但在實際教學中,在高中初始年級有一些學生從未接觸過英語長篇文學閱讀,這也讓老師們在探索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文學閱讀的能力和習慣時絞盡腦汁。在這一背景下,筆者在以“綜合視野”的角度看待課堂泛讀,并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以北師大版教材模塊2書中Literature Spot2——《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為泛讀文本,結合具體學情,選取文本解讀的三個角度,引導學生挖掘文章。本文結合這一具體課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泛讀 文本解讀 綜合視野
一、意義——為何“泛讀”
在《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一書中,Day&Bamford (2013)對于“泛讀”的解釋如下:“Extensive reading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 in which learners read a lot of easy material in the new language...They read for general, overall meaning, and they read for information and enjoyment.”不難看出,區(qū)別于課堂精讀課文,泛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并且,泛讀的目的是為了理解文章大意或提取閱讀者所需的信息。我認為,最后的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即“for enjoyment”為了享受和興趣閱讀。從學科育人的角度講,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最終能夠在課堂之外自主的閱讀并且能能夠體會英語閱讀的樂趣。
二、方法——文本解讀的角度
課堂環(huán)境下,文本幾乎始終都是教室引導學生思考的對象。所以充分解讀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本解讀的角度也是多元的。王薔老師提出的文本解讀的5個角度:1.主題角度;2.內容角度;3.文體角度;4.語言角度;5.作者角度。這五個角度是相互聯(lián)系的,它們都為文章的主題服務。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可針對學情選擇適合本課主題的角度引領學生進行文本分析。在任何一堂課的教學之前,老師對所教授文本的進行細致的分析,同時通過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從某一或某些角度分析文本的能力。在下文我會結合Literature Spot 2中《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以及本課學生的具體情況,分享在這堂泛讀教學課堂中以上的觀念和方法是如何指導課堂設計并幫助我實施課堂教學的。
三、教學目標
在這一課學習之后,希望學生能夠:
1.運用思維導圖理清小說中的人物關系。(內容角度)
2.在閱讀中提取文本中的關鍵事件,把握小說情節(jié)脈絡。(內容角度)
3.通過閱讀作者簡介,表述作者和作品間的關聯(lián)。(作者角度)
四、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