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務所北京辦公室管理總監(jiān),法蘭克福辦公室合伙人及總監(jiān),北京市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BIAD)顧問。2002年至2003年獲中德獎學金資助,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習漢語,2005年合作建立Crossboundaries 建筑事務所,2016年成為德國注冊建筑師并成為BDA(德國建筑師協(xié)會)會員,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清華大學教授建筑學。
我叫藍冰可,是一位建筑師。關(guān)于中國,我很肯定,大家有很多相似的、有趣的,也是特別的體驗。
今天的主題是“中德留學45周年”,這個數(shù)字對我來說也很特別,因為這正好是我的年齡。這45年里中德交流的變化,和我的人生經(jīng)歷相吻合,這讓我覺得很激動。
27歲之前,我對中國了解很少。我在法蘭克福南部的一個小城市長大,靠近曼海姆,那里沒有中國人,甚至沒有中國餐館。上世紀70和80年代的學校教育,也很少說到中國。
直到我去了美國,才有了變化。在紐約學習建筑設(shè)計的我,在1999年遇到了我現(xiàn)在的丈夫,他是一個北京人。他是我對中國開始感興趣、而且直到今天還一直待在這里的最大原因。他向我介紹中國,讓我對這個國家產(chǎn)生了興趣。來到中國,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和對比。
2001年,我第一次來到北京。對于我先生來說,是離開5年后第一次回家。對于我,是感覺完全來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那個階段很特別。那年夏天,北京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quán),到處都是激動興奮的氣氛??墒菍τ趧倎碇袊奈?,其實并不喜歡北京,天很熱,很多塵土,我找不到路,我不懂漢字,我不會中文。當然,因為奧運,我先生是很激動的。他的很多朋友也建議他回中國。因為對于建筑師來說,那意味著很多機會。
一年之后,我們又回到了中國,從2002年起,我定居在了北京,已經(jīng)16年了。
很幸運,因為DAAD獎學金,我可以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習漢語。前3年特別辛苦,因為中文很難,學起來很不容易。后來,作為建筑師的我開始在中國的建筑公司工作,因為同事都是中國人,慢慢地,我開始講中文。
從那時開始,我一步步了解中國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認識了一些好朋友。在建筑公司工作,從專業(yè)角度看,也可以豐富經(jīng)驗。我從中了解中國的工作流程、工作節(jié)奏、不同的建筑尺度,也對建筑有了不同的認識。
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從建筑的角度看,這座城市變得非常快。國際建筑師也參與到奧運會的設(shè)計中,在建筑和規(guī)劃方面有很多的討論。其實你很少能看到和體驗到一座城市的轉(zhuǎn)變,能夠見證這種變化我很榮幸。
比如:2001年,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只有兩條地鐵線,一共大概54公里長。到2008年,新建了6條線路,總長有200公里。而今天,北京一共有19條地鐵線,總長超過了500公里。公共交通卡的使用也隨之而來,城市里的公共交通都可以刷這張卡。北京城越來越現(xiàn)代,越來越便捷。還有,我剛來北京時,四環(huán)剛剛完成。后來又建了五環(huán)、六環(huán)。
所有這些變化都非常快,它們改變了北京的形象,讓城市變得更方便、更開放,讓更多外國人可以擁抱這座城市。
對于我來說,從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都是關(guān)于變化的。也許還有很多關(guān)于中國的評論,但對于過去10年的成就和方向,我的態(tài)度是很正面的。也許,對于那些比我來得還早的人來說,這些變化可能更加明顯。
我來北京之前,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如此巨大的城市改變,也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奧運會,所以這些經(jīng)歷變成了我記憶里重要的一部分。
奧運會改變了北京和中國,我也相信,因為這些發(fā)展,很多人對中國的看法也會改變。
現(xiàn)在,我負責一家有20多名員工的建筑事務所——Crossboundaries,在中國各個地方都有參與的項目。每天的工作都有變化和進步,這些也給我?guī)韱⑹?。我覺得自己其實已經(jīng)是一個老北京了,在這里我有自己的家庭、丈夫、孩子、中國爸媽,我希望能夠再在這里待上10年、20年。也許10年之后,我還會有機會再次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