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波
南京博物院保存著一幅圖繪,上面畫著北京紫禁城的輝煌盛景,殿宇宏麗,朱甍碧瓦,不似人間,如夢中之城。旁邊立著一位著官服者。
這是紫禁城大功告成后,工部官員呈給明朝皇帝的一份完工報告,其名為《明宮城圖》,一式兩件,現(xiàn)北京故宮與南京博物院各存有一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紅袍官人”旁有“工部侍郎蒯詳”字樣注釋。
這位紅袍官員便是大明永樂年工部侍郎,吳縣香山(今屬蘇州)人蒯祥。
“香山幫”北上
據(jù)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此兩畫均是寫真、紀功畫,有題字的畫是獻給皇帝的,有官御名諱,不題字的畫是留給家族子孫作為紀念的,以茲證明此人的輝煌功績。
1417年,蒯祥初次北上京城時,還不到20歲,朝氣蓬勃,是子承父業(yè)為明朝皇宮及皇家建設提供勞務的在籍工匠。
當年,技藝高超的工匠必須保證為皇室服務,即使年老退休也須有子侄接替。在南京皇宮的建設中,其父蒯福已是名滿天下的匠人之首,但北京工程他沒有參與,而是由一直跟隨左右的,有著建造天才的兒子蒯祥接班。
蒯祥領導“香山幫”,繼續(xù)出任“木工首”,北上建造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建筑藝術瑰寶——明皇宮——紫禁城的前身。
這些聰明智慧的南方工匠將江南的建造藝術,琉璃金磚,蘇州彩繪,精巧的榫卯工藝,傳統(tǒng)的漢制營造技藝,充分展現(xiàn)在宮殿建造上。
經(jīng)過三年的緊張施工,皇宮宮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前身)竣工,恢弘壯麗,屹立在遼闊的北方大地。整個建筑巍然雄渾,得到明成祖朱棣的高度賞識。
凡百營造,祥無不予
朱棣可能知道這個頗具才華的年輕人,因為傳說“蒯魯班”的稱號是從朱棣這里起源的。
《憲宗實錄》記載,蒯祥“一木工起隸工部,精于工藝”;“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者”,表明皇帝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直到四十多年之后,成化皇帝朱見深召見已是老年的蒯祥時,還稱他為“蒯魯班”。
蒯祥精于尺度計算,放線測度的建筑中軸線與京城中軸線完全吻合,畫技高超,畫出的圖紙與完工的成品幾乎無異。他還能雙手握筆同時在一根柱子上繪雙龍,“畫成合之,雙龍如一”,嘆為觀止。
建造北京皇宮令蒯祥一舉成名,被提升為工部“營繕所丞”,直至官至工部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祿。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遠離江南,在北京生活,主持建造了京城一系列重大工程,包括北京皇宮、皇宮前三殿、長陵、獻陵、隆福寺,戒臺寺、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裕陵等。
皇宮前三殿指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1457年被大火燒毀。八年后,明英宗又請蒯祥重建。據(jù)記載,“自正統(tǒng)以來,凡百營造,祥無不予”。
長陵的建設,在1413年即已完成地宮,蒯祥更多的是參與地上建筑營建,于1427年完工。明成化時,蒯祥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但仍“執(zhí)技供奉”。
這位南方人將畢生的才華智慧奉獻給了北京。他83歲辭世時,皇帝派人轉達慰問,其身后才發(fā)送故里,安葬于太湖之濱——江蘇吳縣香山漁帆村,墓前有天順二年(1458年)明英宗所賜的“奉天誥命碑”。
尺寸放大的承天門
蒯祥背后的主要技術工藝及施工力量是香山幫,它是以木匠領銜,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種于一體的建筑工匠群體。這些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以江蘇吳縣香山人為主,手藝精絕名滿天下,為皇室御用。
蒯祥建造的皇宮南門當時被稱為承天門,是皇宮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南京皇宮的大門便是這個名字,其淵源是隋唐皇宮的城門名號。
1420年,蒯祥領銜建造的承天門落成,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五座木牌坊,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尺寸有所放大。
據(jù)《明太宗實錄》記載,“(北京皇宮)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明故宮,而高敞壯麗過之。”因為形制一致,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這方匾額一直掛到崇禎末年。據(jù)說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到皇城門外,一把火燒了承天門。
改名天安門
李自成的一把火是承天門第二次被焚毀。它第一次被焚是蒯祥在世的天順元年(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付之一炬。
1465年,到了英宗的兒子成化皇帝時期,年近七旬的老匠人蒯祥再次領銜,設計并重建了承天門。這次重建,將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里最為宏偉的門樓。
本次重修,承天門是黃瓦、朱柱,上為面闊五間的門樓,下為開有五孔的城臺,外有金水橋五座對應,兩側分列石獅、華表,與今日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形制基本一致,只是體量略微小些??梢哉f,蒯祥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基本結構、框架及面貌。
而滿清兵馬進入北京城時,看到的是被李闖王燒毀的承天門。作為皇宮的南大門,這副殘狀不成樣子,次年就基本按原樣修復了承天門。
到了順治八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guī)模改建,并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國”之意,除了對王朝的承天之意合法性的表達,又加入了惟愿天下平安的意思。
清廷統(tǒng)治者認為這座城門對于帝國威嚴極其重要,康熙六十年間又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修繕。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炮轟天安門及大清門。當時八國聯(lián)軍想用炮火把城門摧毀,但無奈城墻深厚,基石結實,沒有炸爛,城門上留下不少彈坑后,便放棄了。后有洋人建議一把火燒掉,但八國聯(lián)軍的司令瓦德西決定在天安門閱兵,他覺得在一個炸得滿身瘡痍的城門樓前閱兵更神氣活現(xiàn)。
112天的秘密重建
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進行過多次整修,但多數(shù)屬于粉刷修繕整理、安裝避雷裝置等維護性工程。直到1969年進行了一次根本性的重建。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政府決定秘密重建。
當時城樓最嚴重的問題是經(jīng)過明清500多年的風霜和華北地區(qū)數(shù)次大地震,天安門地基已下陷,建筑結構已壞損變形,建筑材料也發(fā)生空鼓銹蝕。1965年,技術人員在對天安門城樓的一次檢修中發(fā)現(xiàn),大殿正廳12米高的柱子,已經(jīng)空了近10米。
1966年河北邢臺發(fā)生6.8級強烈地震,使天安門城樓結構的損壞變形程度加劇,隨時有垮塌的可能。政府認為修補已無濟于事,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guī)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
在拆除西山墻時,一名工人取出一發(fā)直徑9.5厘米、高約45厘米的完整炮彈,工程指揮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門連同周圍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后來在拆除中又先后取出6發(fā)規(guī)格相同的炮彈。這些炮彈很有可能是八國聯(lián)軍留下的。這次重建過程中無意發(fā)現(xiàn)并排除了這些炮彈隱患。
這是一次秘密重建。當時保密程度之高,連進場施工人員也不甚了解。施工隊伍由木工連、瓦工連、彩釉連、架子工連和混合連5部分組成,每個工種各有各的證件,只在自己的指定地點工作,每道工序之間不準互相打聽,連家人都不能告知。
這些京城的能工巧匠用8天時間搭好葦席天棚,把天安門遮蓋嚴實。用7天拆除舊城樓,不顯山不露水。112天之后,架子拆開,重建的天安門再現(xiàn)京城。
這時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之前“蒯祥版”城樓高了83厘米。
除此以外,這次重建對“蒯祥制式”的最大修改在彩繪裝飾上。
天安門城樓正脊兩端的大吻,本為龍。有人認為,“仙人走獸”裝飾和城樓上的“金龍和璽”彩畫都是“封建四舊”,應該打倒,要用葵花和延安寶塔等取代龍雕龍飾。也有人認為應當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修建,認為只有用級別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大面積描金,才能與天安門的政治地位相符。后來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樸素的“大麗花和璽”圖案,勾頭等小型琉璃瓦用“向日葵”圖案,其余一切照舊,沒有動龍吻。
1984年天安門城樓維修時,彩繪圖案恢復了歷史原貌,但“向日葵”琉璃瓦勾頭仍保留至今。
榮耀的象征
如今很少有人會關注紫禁城的設計建造師蒯祥,那個兩手并舉繪龍,精準放線,有著天才想象力及精準落實能力的蘇州人,他只是克勤克儉盡了一個建筑工匠的本分。
他一心一意在北京的晴空下建造紅墻碧瓦,輝映天地間。那是與他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xiāng)截然不同的北方氣象,他成功了,成就了舉世贊嘆的輝煌。
蒯祥大概不可能想象,他當初設計建造的皇宮南門竟然日后成為一個大國的建筑標志、政治標志和文化標志,成為榮耀的象征。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在此昭告天下,大明遷都北京,此后,這座城門更是明、清兩朝皇帝頒發(fā)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
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凡國家大慶,覃恩,宣詔書于門樓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設金鳳銜而下焉?!边@是一套隆重繁瑣的皇帝頒詔儀式:皇帝詔書宣讀完,由奉詔官把詔書卷起,銜放在木雕的金鳳嘴里,再用彩繩懸吊“金鳳”從天安門垛口正中徐徐放下。城樓下早有禮部官員雙手捧著“云盤”(雕刻成云朵的木盤)等在那里,這樣,“金鳳”嘴里的詔書也就落在“朵云”中了,此舉便是“云盤接詔”。完成儀式,詔書才能向全國各地頒發(fā)。由此可見天安門具有的顯赫的政治象征性。
遇有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实勖磕昙捞?、祭地、祭五谷時,也由此門出入。此外,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當年考取的進士身著公服,恭立于天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后與王公大臣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故而,能恭立于天安門前也是寒門讀書人即將跳過“龍門”。
1949年以后,天安門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象征,并被設計進國徽里。
即使今天的大都市建造了無數(shù)標新立異的高樓大廈,但能呼出其名的又有幾幢?而又有誰不知道天安門呢?那么,也請記住蘇州人蒯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