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炳鑫
光學天文望遠鏡,例如歐洲南方天文臺所屬的帕瑞納天文臺望遠鏡,其尺寸通常指的是主鏡面直徑。鏡面直徑越大,分辨率越高,就意味著捕捉細節(jié)的能力更強。大氣層會對分辨率產(chǎn)生干擾,但適應性光學儀器可以對這種干擾進行部分補償。然而,即使是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很多天體看起來仍然只是太空中的一個小點,如果想要看清一顆與我們鄰近的恒星的表面細節(jié),必須使用1.5千米口徑的望遠鏡。
口徑超過幾米的望遠鏡,鏡面制造起來成本高、難度大,因為鏡面自身的重量會導致鏡面塌陷變形。用鏡面下方的主動光學系統(tǒng)可以對鏡面彎折進行控制和補償,這意味著制造望遠鏡的能力可以從4米口徑級別提升至當前的8米至10米口徑級別,前者的代表是新技術(shù)望遠鏡(NTT), 后者的代表是甚大望遠鏡(VLT)。通過多鏡面拼接,天文望遠鏡的口徑可以提升至幾十米,比如目前尚在籌建中的極大望遠鏡(ELT)的口徑就是39米。然而即使如此,想要看清鄰近恒星的表面仍然是不可能的。
而對射電天文學來說,獲得高分辨率更加困難。相同口徑下,射電望遠鏡的分辨率只有可見光望遠鏡的千分之一,這是由于射電望遠鏡接收的無線電波長大約為1毫米,而可見光波長在1微米左右,只有無線電波長的千分之一。波長越長,望遠鏡的分辨率越低。要捕捉到跟VLT分辨率相同的圖像,射電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達到數(shù)千米。
出于對高分辨率圖像的渴求,天文學家研發(fā)了一項新技術(shù)——干涉量度分析法。1946年,這一技術(shù)首次被用來通過無線電波觀測太陽。
干涉量度分析法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呢?干涉儀將來自若干望遠鏡的光線合成,產(chǎn)生的效果就像是使用了數(shù)百米口徑的望遠鏡或者天線一樣,使天文學家可以看清天體的細節(jié)。兩臺望遠鏡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它們的間隔構(gòu)成基線,而基線其實就代表了干涉儀合成的虛擬望遠鏡的直徑。如果采用數(shù)臺望遠鏡,則每兩臺之間形成一條基線,虛擬望遠鏡的有效直徑是這組基線當中最長一條的長度。干涉儀使用的基線越多,我們獲得的信息就越多,因為每條基線都可以揭示出一部分信息,就像拼圖中的一小塊,共同構(gòu)成一幅整體圖景。也可以通過音樂來理解這一概念:如果天體圖像是一首歌,則每條基線代表一個音符?;€越多,音符就越多,這首歌也就越完整。
除此之外,隨著地球自轉(zhuǎn),基線相對所觀測天體的角度會產(chǎn)生變化,而這一變化會讓我們獲得更多信息。因此,我們使用的望遠鏡越多,構(gòu)成的基線就越多,最終我們獲得的信息也就越多,對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來說都是如此。
VLT的四個望遠鏡單元(UTs)組合起來可以提供六條基線,六條基線的長度和朝向都不同,這也就是該觀測平臺的UTs排列方式如此奇怪的原因。理論上,這些UTs可以達到相當于130米口徑望遠鏡的觀測精度,也就是說,它們之間最長的基線是130米。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還具有四臺1.8米口徑的輔助望遠鏡,這四臺輔助望遠鏡可以在平臺上移動,幫助獲取更多天體信息。有了輔助望遠鏡,VLTI的最大分辨率相當于200米口徑的望遠鏡,并且基線的數(shù)量會大幅度
增加。這樣一來,整臺望遠鏡的分辨率比一個單獨的UTs高出25倍。
VLTI使天文學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來研究天體的細節(jié)。使用VLTI,天文學家能夠看到恒星表面的細節(jié),甚至能夠研究黑洞周圍的環(huán)境。VLTI使天文學家獲得了有史以來最清晰的恒星圖像,空間分辨率達到了4毫秒。這一精度相當于在30萬千米之外能夠挑出一顆螺絲釘!
在無線電干涉量度分析方面,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正在引導一場全新的革命。它擁有使用66根天線形成1225條基線的能力,而兩根天線之間的最長距離可以達到1 6千米……想想看!ALMA具有迄今無線電天文學中最高的分辨率,比哈勃空間望遠鏡高出10倍。
干涉量度分析中使用的所有望遠鏡觀測的是同一個天體,每臺望遠鏡接收來自該天體的不同光信號。只有將這些望遠鏡收到的信號成功擬合,干涉量度分析才起作用?;叵胍幌挛覀冎白龅囊魳繁扔?,只有將收集到的音符組合起來才能獲得一首完整的歌。然而,天體發(fā)出的光經(jīng)過外太空和地球大氣層到達各個望遠鏡的時間稍有差異,因此,為了將各部分光擬合,每臺干涉儀都需要一套系統(tǒng)來補償這些微小的時間差異。對ALMA來說,這項工作是在被稱為“相關(guān)儀”的具有強大計算能力的電腦中完成的,無線電波被擬合為電子信號。波長越長,信號擬合就越容易,這也就是無線電干涉量度分析比光干涉量度分析發(fā)展早很多的原因。
較短的波長,例如VLT觀測的波長,處理起來完全不同,即使是ALMA使用的超級電腦也無法達到擬合近紅外區(qū)信號所需的精度。近紅外區(qū)干涉量度分析法是科學家耗費了幾十年時間發(fā)展出的一套可靠的系統(tǒng),被運用在VLTI上。它并沒有采用超級計算機來進行時間補償,而是使用了一套被稱為“延遲線”的地下管道系統(tǒng)。這些延遲線讓較早到達的光波走過一段額外的距離,用補償性的時間延遲保證觀測對象的所有光波可以正確擬合。延遲具體是由若干裝載有鏡面的托架完成的,這些托架可以沿軌道移動,而軌道的長度等于最長基線的長度。通過仔細調(diào)整這些托架的位置,信號可以被精確調(diào)整,以1/1000毫米的驚人精度輸入干涉儀。
那么,經(jīng)過擬合的光信號看上去是怎樣的呢?其實可能并不奇特。想象把兩塊石子扔進毫無波瀾的池塘,每顆石子產(chǎn)生一套漣漪。在某處,兩套漣漪開始重疊,水波的波峰或波谷相疊加都會使波的幅度加倍,而波峰和波谷相疊加就會發(fā)生抵消。如果把水波換成光波(也就是一種無線電波),這兩套漣漪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叫作干涉。
這套干涉圖樣與雙縫實驗中產(chǎn)生的干涉條紋類似,干涉條紋的分離度和對比度取決于所觀測天體的大小和形狀。另外,干涉圖樣還可以在不同波長(也就是顏色)下進行觀測,甚至是像光譜學那樣在全部波長范圍內(nèi)進行觀測。
早期,干涉量度分析法只能用數(shù)量有限的基線來揭示所觀測天體是單源、雙源還是復雜結(jié)構(gòu),想獲得實際圖像是不可能的。現(xiàn)在,超高復雜度的干涉儀,例如ALMA使用的干涉儀,結(jié)合數(shù)學分析,可以獲得高分辨率圖像,細節(jié)與使用數(shù)百米口徑的望遠鏡或者數(shù)千千米的天線相同。如果把這些圖像比作音符,那么干涉量度分析法正在為我們揭開宇宙交響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