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震一
在歐洲,教堂幾乎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精神與信仰的核心,文化的標(biāo)志,尤其是每個城市的老城區(qū),市中心大教堂一般來說是最壯麗,最高大的建筑,也是最神圣莊嚴(yán)的所在。是政治文化、繪畫雕塑、音樂和禮儀等所有元素的融匯凝聚地。
更接近天堂的地方
史蒂芬大教堂
音樂之都維也納,又是一個教堂多到爆的城市,僅天主教堂的數(shù)量就多達(dá)246座(2017年最新統(tǒng)計),維也納整個城市分為23個區(qū),僅市中心一個區(qū),天主教堂就有26座,史蒂芬大教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處在維也納的心臟位置:建筑體長107米,寬34米。136.4米高的尖塔,是繼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要問哥特式教堂長什么樣子,三個關(guān)鍵字可以描繪:“高,直,尖”:高聳如云的尖頂,筆直向上的線條,處處充滿了向上的沖力,又不乏靈動和奔放的磅礴生機(jī)。帶給人們一種心靈和意念無限上升通向天國的神圣精神力量,更加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氛圍。無數(shù)飛升的線條,復(fù)雜多變的空間推移,彩色玻璃窗映射出的色彩斑斕,從高處投射進(jìn)入教堂內(nèi)部的光束,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裝飾,塑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奇幻空間,給人以神秘和神圣感。
相比羅馬建筑的堅厚和敦實,有人說,“羅馬建筑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筑則是天堂里的神宮”。和大多數(shù)歐洲遺留下來的所有教堂一樣,史蒂芬大教堂經(jīng)歷了屢遭劫難和幾經(jīng)改建的命運。早在12世紀(jì)初,巴奔堡的戍邊伯爵們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羅曼風(fēng)格(對羅馬風(fēng)格的模仿)的教堂。兩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史蒂芬大教堂的西門正是那個時候的產(chǎn)物,在哈布斯堡的魯?shù)婪蛩氖拦舻某珜?dǎo)下,哥特式風(fēng)格的教堂逐漸形成。在以后的幾個世紀(jì)里,史蒂芬大教堂幾乎沒有中斷過它的建造。教堂內(nèi)五光十色的玻璃窗,描繪講述了圣經(jīng)里的故事片段和場景。
教堂每年舉辦上百場古典音樂會,上演合唱作品、管弦樂作品、獨奏獨唱作品、管風(fēng)琴作品等,曲目涵蓋了從巴洛克時期一直到現(xiàn)代最新創(chuàng)作的無調(diào)性音樂作品,猶如一本活的古典音樂史教科書,許多國際頂尖的指揮家和歌唱家,管弦樂隊,被邀請在教堂里舉行音樂會演出,教堂的里的音響效果,因為建筑本身空間和石壁的反射,有著一般音樂廳所不具備的空靈感、莊嚴(yán)和神圣感,比如巴赫的作品,莫扎特的安魂曲,威爾第安魂曲,莊嚴(yán)彌撒等經(jīng)典作品,在教堂里的演出才更加顯現(xiàn)出它本身純正的音感。然而,最值得聽的,還是管風(fēng)琴的演奏,這個被稱為“樂器之皇”的龐然大物,是世界上最復(fù)雜、最高大、音域最廣的樂器,它有效演奏的音域,已經(jīng)超過了人耳對于聲音接受的范圍,所以很多音,耳朵聽不到,但可以用身體感覺得到震動,長短不一的音管,既可以產(chǎn)生出重如雷鳴般、使地板和整個教堂同時產(chǎn)生共振的低音,也可以發(fā)出如鳥鳴細(xì)語般的輕柔高音,這種震撼效果,恐怕只有在現(xiàn)場才能體會。在歐洲絕大多數(shù)的教堂里,管風(fēng)琴幾乎天天被演奏,就如維也納史蒂芬大教堂的“考副曼管風(fēng)琴”(Kauffmann-Orgel),有近10000根琴管,高十幾米,十分壯觀。
世界最大管風(fēng)琴
但世界上最大的管風(fēng)琴卻并不在維也納,它位于德國的三河之城帕紹(Passau)的“圣史蒂芬”大教堂,建于1688年,擁有17974根音管,233個音栓,由金屬和木材建成,所有的音管共用134個音箱,最長的一根音管有足足11米長,306公斤重,最短的一根音管只有6毫米,產(chǎn)生出的聲音可達(dá)到16000赫茲,逼近人類聽覺上限,每年的5月2日,帕紹的圣史蒂芬教堂都將開啟管風(fēng)琴的盛大音樂季,每個工作日的中午12點,和每周四的晚上七點,這里都會準(zhǔn)時上演管風(fēng)琴音樂會,并免票為所有人開放,如果來到德奧游玩,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城市,并感受與世界上最大樂器共振的體驗。
巴洛克建筑的標(biāo)志
卡爾斯大教堂(Karlskirche)橢圓形穹頂,是巴洛克建筑最鮮明的標(biāo)志,圓潤飽滿的線條和明快的淡綠色,使得巴洛克風(fēng)格的教堂的穹頂,與哥特式教堂鋒芒犀利的尖頂形成鮮明的對比。維也納城市的大部分古建筑和教堂都保留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fēng)格,位于維也納市環(huán)城大道附近的卡爾斯教堂,又堪稱阿爾卑斯山以北最為人矚目的巴洛克教堂建筑之一,擁有加長的橢圓形穹頂。奧地利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間,卡爾六世皇帝(Karl VI)發(fā)愿,只要維也納城能夠幸免于難,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獻(xiàn)給前米蘭大主教和守護(hù)生靈抵御黑死病的圣·卡爾斯·波洛梅歐(St Charles. BORROMEO)。這座教堂完成于172年,長80米、寬60米、高72米,擁有維也納最壯觀的巴洛克拱頂,宏偉的圓頂和門廊系仿自古希臘和古羅馬式的建筑,內(nèi)部充滿了許多當(dāng)時名藝術(shù)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壇畫,包括葛朗(Gran)和阿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敖鸨梯x煌”,也是一個形容巴洛克建筑內(nèi)部特點最合適不過的詞匯之一:精美的雕像整體被金色包裹,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浮雕由史丹內(nèi)提(Giovanni Stanetti)制作,描繪了1713年維也納遭黑死病侵襲的情景。山墻上中間的圣波洛梅歐雕像由馬提利(Lorenzo Mattielli)制作。正門階梯兩側(cè)有左邊象征舊約圣經(jīng)的天使像和右邊象征新約圣經(jīng)的天使像。山墻后面的閣樓內(nèi)壁畫和浮雕,也描繪了憐憫,懺悔和祈禱熱情的寓言人物。
推薦歌曲:圣母頌
Gounod, Bach: Ave Maria
???;Marco Socias - ? ????? (La Prima Donna)
圣母頌(Ave Maria),是我們在教堂里最常聽到的圣詠歌曲,一般有三個版本被演唱的最多:巴赫/古諾的圣母頌,舒伯特的圣母頌,卡奇尼(Giulio Caccini)圣母頌。
巴赫與古諾“圣母頌”最早于1853年以“巴赫第一前奏曲冥想”(Méditation sur le Premier Prélude de Piano de S. Bach)的名字出版。這首曲子中包含了法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夏爾·古諾創(chuàng)作的旋律,并疊加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中C大調(diào)前奏與賦格(BWV846)的旋律,添加拉丁語圣母頌的歌詞之后完成的一首聲樂曲。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Gru? dir, Maria, Gnadenerfüllet, Gottgebenedeite,selig, selig bist du.)
萬?,旣悂?,你充滿圣潔和慈悲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 Jesus.
(ja unter allen Weibern bist du gesegnet, deines Leibes Frucht ist Jesus, der Herr.)
你在所有女性中得到贊頌,圣主耶穌與你同在
●Sancta Maria sancta Maria, Maria, ora pro nobis,
(Heil'ge Maria, heil'ge Maria, Maria, bitte für uns Arme,)
圣潔的瑪麗亞,憐憫我們
●nobis pecca toribus nunc et in hora, in hora mortis nestrae.
(für uns arme Sünder, jetzt und in der Stunde, in der Stunde uns'res Todes.)
在這個時刻,請救贖我們的罪
●Amen! Amen!
(Amen! Amen?。?/p>
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