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近日,新加坡正開展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調查和保護,其涵蓋面甚廣,就連華人的婚嫁禮餅制作也被納入其中。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總給人高大上的感覺,新加坡把華人婚嫁禮餅的制作納入非遺保護,令人頓感詫異??勺屑毞治?,源自福建的五色糖、豆沙餅、老媽糕等傳統(tǒng)禮餅雖本身很微小,但它所傳承的百年制作工藝,以及背后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婚俗文化卻很有價值。一塊香甜的禮餅,飽含著花好月圓的祝福,夾雜著濃濃的人情味,不正是海外華人眼中“鄉(xiāng)愁”的味道么?
精要點評
新加坡把華人禮餅列入非遺保護名單,韓國、日本等則把由中國傳入的宗廟祭禮、木匠、暖炕、武術、巫術、紡織工藝等拿去申遺。就在去年,韓、日還在積極聯(lián)合中國推動筷子申遺。有人嗤笑這是“申遺控”,人家卻認真得很。真不知道是他們太過看重文化遺產(chǎn),“魔怔了”,還是我們因為文化遺產(chǎn)太多,以致對身邊的寶貝視而不見,坐等它們逐步消亡。
搶分速記
《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這被一些學者視為中國婚禮制度的開始。不論是“三書”(聘書、禮書、迎書)、“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還是敬祖宗、拜高堂、鬧洞房;不論是紅雙喜字、坐花轎,還是“哭嫁”“走婚”與省親,都是濃郁而嚴肅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樣的風俗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否則就會招致鄉(xiāng)里非議,因此,傳統(tǒng)婚俗文化就固化成我們這個民族某種共同的文化符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們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傳統(tǒng)婚俗一二十道程序似乎太過煩瑣,但仔細考量,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有無可取代的價值。比如傳統(tǒng)婚俗所倡導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所指向的家道和合、尊禮孝親,所展現(xiàn)的莊重嚴肅、充滿儀式感等,都有現(xiàn)實價值。不能武斷地把傳統(tǒng)的就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時下,在一些地方,一些年輕人還在選擇“披紅掛彩相對拜”的傳統(tǒng)婚禮,這是一種自由。并非一味地模仿西方婚禮才是時尚,把老祖宗的婚俗禮法撿起來,不也很酷,很有中國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