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傳承了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人口過千萬的少數(shù)民族,它沒有獨立的民族語言,但其使用的語言卻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本文立足于地域和民族研究河南回族用語,發(fā)現(xiàn)河南回族用語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都有其特色。
關鍵詞:河南 鄭州 回族用語 文化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千百年來積累的知識和經(jīng)驗,都保存在自己的語言里,并靠語言代代相傳。無論是地域遷徙、人口聚散還是經(jīng)濟變革、文化變遷都會不同程度地凝聚在語言之中。正如帕默爾所說:“語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p>
語言就是一塊活化石。民族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歷史范疇,其形成實際上就是語言、心理、精神、經(jīng)濟、生活,即民族文化和特征上逐漸形成共同體的漫長過程。語言記錄了一個族群在向民族發(fā)展的進程中所產(chǎn)生的思想和意識,表現(xiàn)了先民認識周遭世界的方式,這些連同口耳相傳的民族記憶一起融入民族特性之中,隨著血脈的延續(xù)而代代傳承,幾乎沒人否定共同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語言共同體幾乎等于民族共同體。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們想要了解一個民族的語言,首先就要了解這個民族,下面我們就先了解一下吧。
二.河南回族用語的形成
回族的形成有兩支,一支是唐宋時期來華經(jīng)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另一支是元朝蒙古軍東征遷來的色目人,他們在中國生活,并與當?shù)貪h族以及其他民族雜居通婚繁衍,因都信仰伊斯蘭教,最終在元朝末年,回回民族孕育而生。河南回族來源一是來華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在繁華地區(qū)聚集,二是元朝東征遷來的色目人屯兵安家。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大陸回族人口為1058.61萬人,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僅次于壯族,且分布最為廣泛的少數(shù)民族。而河南回族就有過百萬人。
中國回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民族,它在文化、宗教、風俗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濃重的伊斯蘭教文化使回族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文化習俗上產(chǎn)生了諸多共同點,這些特點在回族所使用的漢語中一定會有所反映。盡管中國回族由于多種原因選擇漢語作為民族共同語而放棄先民語言,但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依然被語言載體傳承發(fā)展下去。楊占武在他的《回族語言文化》一書中就曾說到“它(指保留在回族所使用漢語中的先民母語詞)是已經(jīng)逝去的遙遠的歷史的回響,是對種族、血脈的記憶,是這個民族的指紋,是在多民族的中國中這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
回族共同體的形成伴隨著回族共同語的形成,回族語言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民族母語階段、雙語階段和漢語階段。回族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有著各自的母語。但他們來到中國,為了方便與其他民族交流,他們要學漢語,只有在同本民族同胞交流時,才使用母語,這就形成了雙語階段。長時間生活在中國,他們的后代慢慢就放棄使用母語,轉而只用漢語,最終漢語成為了回族共同語,成了連接回族內部的紐帶。
回族所使用的漢語是符合漢語的語音、語義、語法規(guī)則的。但回族漢語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要表現(xiàn)在回族漢語和漢族漢語一樣,“以地域為界域形成了若干個方言區(qū),又以民族為中心超越了地域的范圍,形成了一些跨地域的民族內部交流語匯,從而使回族語言賦予了民族特色”。
河南回族用語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夾雜著河南方言的味道,河南方言屬于北方方言的一個次方言區(qū),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用語”的義項之一是指某一方面專用的詞語,如: 商業(yè)用語、醫(yī)學用語等,因此,本文所謂“回族用語”嚴格界定在回族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中,是指回族話中那些獨具特色的詞語,包括詞、短語、俗語等,如:知感、伊瑪尼、尼卡哈、亡人奔土如奔金等,這些詞語只通行于回族內部,是回族專用語,負載著回族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以及宗教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回回遍天下”,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98%有回族的存在,目前學界對回族的研究挺多,但大都是對西北回族的研究,而關于河南回族的研究相對較少,河南回族用語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而河南回族人口有過百萬人,僅次于寧夏、甘肅,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因此,河南回族用語的研究應該加以重視。本文就是通過作者的調查研究來了解河南省的回族用語,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城市,鄭州方言代表了河南方言的大概面貌,并且作者也生活在鄭州,因此,就以鄭州市區(qū)人口的語言研究調查為中心。
三.河南鄭州市區(qū)回族用語的使用情況
回族獨特的伊斯蘭生活習俗使回族話產(chǎn)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專用詞語。這些回族專用詞語表現(xiàn)在回族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回族社會、回族宗教、回族文化生活的的真實寫照。作者將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來論述河南鄭州市區(qū)回族用語的情況。
1.語音方面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鄭州市區(qū)回族和漢族群眾在語音語調上的差異,在語音方面呈現(xiàn)出對先民母語的繼承,比如“色倆目”,對漢族群眾來說,他們只知音而不知意,而對回族群眾來說,當你說出這個詞時,他就立馬回一句色倆目,因為他知道這是穆斯林問好的一種形式,漢語意思就是你好,主帶給你的問候,這就是對先民母語的固守。
但另一方面回族同胞在繼承的同時也做了些許改變,我們都知道阿拉伯語、波斯語是有顫音,沒有兒化音的,但在繼承時就做了一些調整,例如“哈瓦尼”的“哈”的讀音實際上已經(jīng)兒化。另一方面的繼承還體現(xiàn)在鄭州回族用合音連讀的方式來保留原始母語的讀音,比如“日阿木”連讀成為“哈木”一詞,這是一個阿拉伯語詞匯,意思是不合法的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但卻占為己有。
同時,河南回族用語也體現(xiàn)了河南方言特色。鄭州方言是區(qū)分尖團音的,但這個情況隨時間的變換也發(fā)生了變化,體現(xiàn)在年齡的差異上,老年人的尖團音區(qū)分的非常清楚,中年人有一些尖團音開始不區(qū)分,而新一代的青年人則只能區(qū)分一小部分尖團音,同樣,鄭州地區(qū)的回族用語中也呈現(xiàn)這樣一個情況。鄭州老年回族發(fā)音:濟精[tsi31]≠季見[t31]妻清=t:-1248特欺澳=t,-124:戲從[tsi"n3,],健群[t-i"n3.1需心=sy24]護虛曉[;y24], 像那[5ia習3,],項匣[;ia習3,]泉從[ts-yon42],權群[t;-yon42].
2.詞匯方面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河南鄭州回族對先民母語詞匯的使用情況有下列幾種現(xiàn)象。一是大量先民母語詞匯中的名詞和形容詞被保留了下來,而動詞和代詞就較少。中原地區(qū)的回族對先民母語詞匯的使用不同于西北地區(qū)的回族,中原地區(qū)的回族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在不斷漢化,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原地區(qū)的先民語言就被簡化和轉化,用比較簡單的語素取代母語中比較復雜的部分,比較典型的方式就是用漢語的動詞來取代原來的阿拉伯語或波斯語的動詞,然后加上一個阿拉伯語或者波斯語的名詞,例如:出“色倆目”(帶來主的問候)、送“埋體”(送亡人)、散“乜貼”(捐贈物品)、封“海底也兒”(送亡人的時候出的開經(jīng)錢)。二是鄭州回族也會將一些先民母語的形容詞融入漢語,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形容詞會發(fā)生讀音上的簡化或脫落,來適應漢語詞匯的音節(jié)特點,比如“khinzir”這個詞的本意是豬的意思,而豬是回族的禁忌,所以回族先民就繼承了先民母語音譯為“狠賊日”,又將其簡化為“黑子”,而其又受鄭州方言的影響而讀為“害”(hai)。這些先民母語詞匯漢語音譯形式簡化的例子說明了回族先民移居鄭州后,在語言使用上不斷向漢語北方方言靠近的趨勢。
3.語法方面
河南鄭州回族用語出現(xiàn)了糅合現(xiàn)象。首先,因為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比如說這兩種語言的名詞和形容詞在性、數(shù)、格、式是有嚴格的語法形式的,動詞在人稱、性、數(shù)、時態(tài)、語態(tài)幾個方面也是有不同要求的,而在漢語中,缺乏形態(tài)變化,詞法規(guī)則非常簡單,回族先民就逐漸接受了漢語的詞法規(guī)則,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母語之中,就比如上文中的“穆民”一詞,“穆”應該是穆斯林的簡稱,而對于很多人來說不知道這個詞義,而加上“民”字就使這個詞語簡單明了,使人們知道這是一個群體的稱呼,是對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的稱呼。
再者,先民母語詞匯在進入漢語詞匯時,是遵從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就如我們前面收集到的詞匯中,出色倆目、接都阿、送埋體、散乜貼等,這些短語都是動賓形式的,他們是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的,一個漢語動詞+阿拉伯語/波斯語的名詞。
四.結語
以上是作者對于河南鄭州地區(qū)回族用語在語音、語法、詞匯三個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特點做的研究,希望通過這些研究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回族語言,從而了解回族。
法國著名歷史比較語言學家梅耶曾說“不明白使用那種語言的民族生活情況,就不能了解這種語言;不了解那些人的語言也就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宗教和社會習慣。”我們研究回族用語的意義和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回族人民的宗教和社會習慣,了解我國多元的文化。另一方面透過本文研究可以使其他民族了解回族文化,尤其是回族習俗、回族禁忌等,加強民族團結。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語言學習者,能夠了解一種語言,并能夠挖掘出其深層內容,是非常值得的。
參考文獻
[1]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2013.
[2]王遠新《中國民族語言學論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4.
[3]胡云生.傳承與認同——河南回族歷史變遷研究[J]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生信.西北回族話中的近代漢語詞匯[N]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5]梅耶.歷史語言學與普通語言學[M]世界圖書出版,1989.
[6]楊占武.回族語言文化[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7]馬杰.淺談回族特殊用語的使用和發(fā)展趨勢[J]文化研究,2010。
[8]丁蕓.開封回族語言使用的社會語言學研究[N]中南民族大學,2011.
[9]尹世瑋.回族用語研究回顧與思考[J]回族研究,2010.
(作者介紹:海肖肖,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