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維
內(nèi)容摘要: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nèi)容,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傳達方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文化休克”現(xiàn)象,從而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文化休克 大學英語教學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文化休克”現(xiàn)象,從而使人們產(chǎn)生失落沮喪的情緒,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這對于英語教學工作者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幫助學生了解“文化休克”的原因、現(xiàn)象和解決方案,對大學英語教學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對從事跨文化事業(yè)的工作者也大有裨益。那么怎樣使學習多年英語的大學生在大學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文化差異,克服“文化休克”,有效地與西方人交流溝通,這是本文擬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奧伯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它是指由于個體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符號,對于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在心理上產(chǎn)生的深度焦慮癥。簡單地說,當一個人進入到陌生的異源文化工作和生活的時候,自己所熟悉的習俗、思維方式等的重大轉(zhuǎn)變,使原來已經(jīng)適應的模式暫時失效,在這個過程中會產(chǎn)生迷茫、沮喪和焦躁的情緒。“文化休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蜜月階段、沮喪(或敵意)階段、恢復調(diào)整階段和適應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情緒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一樣。
隨著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休克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人們發(fā)現(xiàn)“文化休克”不僅僅存在于跨文化交際中,也存在于國內(nèi)??梢哉f哪里有文化沖突哪里就有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產(chǎn)生的原因:
①價值觀的矛盾和沖突。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與異國文化中的價值觀相矛盾,從而產(chǎn)生行為上的無所適從。
②在異國文化中,由于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不同使身處他鄉(xiāng)的人們難以適應。
③在異國文化中失去了自己在母文化環(huán)境中原有的社會角色,產(chǎn)生不穩(wěn)定的情緒。
二.大學生出現(xiàn)“文化休克”的原因及影響
在跨文化交際中大學生出現(xiàn)“文化休克”而不能與外國人有效地溝通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原因。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民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與外國人不同。例如一位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往往開門見山地說出寫信的目的,然后才說些客套話。美國人看中國人寫的信,開始會越看越不明白,前面都是一些寒暄語。這種不同的書寫方式體現(xiàn)了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2.教師原因。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只注重單詞,短語和句子的理解,而忽視了學生對課文文化背景的掌握和交際能力的提高,從而導致了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溝通的時候,往往句子結(jié)構(gòu)正確,而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鬧出一些令人狼狽不堪的事情。
3.學生原因。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由于受到升學的壓力,他們的學習往往是圍繞語言知識點的學習,英語水平也僅限于應對考試。這種學習習慣一直延續(xù)到大學階段,所以當教師在進行文化背景講解的時候,學生認為教師在浪費他們寶貴的上課時間,考試根本不會考,課下只是去背單詞和短語,做四六級相關(guān)練習。久而久之,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僅限于語言知識點的學習,所以在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仍然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高校學生一般在大二的時候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由于大學英語課不再以講解語法知識點為主,而是以文化背景和熱身問題為導入,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一時,很多學生覺得上英語課很有趣,對課堂上老師組織的游戲和活動感到新鮮,這是以前英語課所體會不到的。進入大二以后,學生對大學環(huán)境逐漸熟悉,由于性格等因素,用英語交流學生倍感壓力,文化休克現(xiàn)象也越來越明顯。文化休克會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出現(xiàn)厭學和逆反情緒。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想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幫助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盡早克服文化休克。
三.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防止和減輕“文化休克”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會經(jīng)常碰到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后天形成的一種心理疾病,采取一定的策略是可以治愈的,根據(jù)高校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社會方面。我國應該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從而中國人有更多的途徑來了解西方文化,逐漸縮小處理某一問題的差別,使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沒有太大的迥異。這樣大學生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溝通的時候不會因為思維方式的差別,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2.教師方面。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要過分注重知識點的講授,應該有所側(cè)重的講解文化背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文化背景的講解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實用性原則,指教師所講的西方文化應該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guān),無關(guān)的內(nèi)容不講或者少講;2)階段性原則,指教師所講的西方文化應該與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相一致,不能脫離或超越他們的領(lǐng)悟能力;3)適合性原則,指教師對文化背景的講解要適合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之前可以向?qū)W生講授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或者通過觀看相關(guān)視頻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背景知識的理解。
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采取情景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得先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在英語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習慣上用母語進行思考。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口語交際能力。通過情景化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相似的場景,學生也能夠從容地應對,從而逐步掌握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例如:《大學英語2》Unit3 My First Job,教師在講解文化背景的時候可以設置角色扮演的活動。
Private Chinese/ English Tutor
For children aged 7-9
10 hours a week
30 yuan per hour plus lunch
Contact Miss Chen
Phone No.87422502
Part-time Work: Shop?Assistant
Hours:6:30pm-9:30pm
25yuan per hour
Call Mr. Wang
Tel. 85543026
Address:No.156 ZhongNan Road
這樣子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面試當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用西方的邏輯思維來考慮問題,為他們以后就業(y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
2)從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來介紹文化背景。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這就包括與其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因素。只有掌握了西方國家的文化,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改進教學方法,從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來介紹文化背景,提高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例如:《大學英語2》Unit2當中有humble這一單詞,釋義為adj. 謙虛的,低下的。教師可以給學生講eat humble pie的文化起源--在中世紀,貴族出外狩獵總喜歡帶著仆人和獵手,獵到鹿等野物之后,鹿肉供主人食用,而獵人和仆人只能吃用鹿內(nèi)臟(umbles)做的餡餅。吃這種餡餅本身就表明“地位低下”(humble)。后來由于讀音的變化,umble讀成了humble pie。恰巧這一變化又同吃這種餡餅的人身份相符,因此eat humble pie就成了委婉表達“被迫低聲下氣地賠不是”的委婉語。
3)激活教材內(nèi)容,進行文化比較。學生不能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了解西方文化。例如:《大學英語聽說2》Unit5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教師可以適當?shù)慕o學生講解一下:在西方,人們喜歡談論天氣,運動,旅游等等,而年齡,收入,宗教信仰等是禁忌話題,屬于個人隱私。
3.學生方面。
1)學生應該轉(zhuǎn)變觀念,重視文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和應用,更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減少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造成的尷尬,使學生產(chǎn)生只有掌握足夠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西方人所要表達含義的心理,才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矛盾。
2)學生應該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掌握程度。在了解了西方文化之后,學生應該把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加深對西方文化的掌握。例如:在表示關(guān)心的時候,中國人喜歡問別人的隱私來表達他們對對方的關(guān)心,而在西方他們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盡管你是出于關(guān)心。在對這一文化背景進行比較之后,就不會出現(xiàn)“你去哪里?”“吃了沒?”“你多大了?”這樣的問候語了。在表示尊重的時候,又如舉行聚會,西方人喜歡準點到,而中國人往往喜歡提前到。通過對比研究,大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西方文化,避免在交流時產(chǎn)生矛盾。
3)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進入英語環(huán)境。在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研究之后,學生應該積極主動進入英語環(huán)境,掌握更加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從而更加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例如:學生可以多聽廣播,看美劇或者采用新媒體來了解西方文化。從而提高口語和交際能力,克服“文化休克”現(xiàn)象。
四.結(jié)語
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出現(xiàn)文化休克的現(xiàn)象與社會、教師以及自身有很大的關(guān)系,文章對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怎樣加強對文化背景的講解,減少與西方人交流時出現(xiàn)“文化休克”現(xiàn)象進行了闡述,從而幫助大學生有效地與西方人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Kramsch.C. 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A dew from the State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7:217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湯姆森出版社,2004.
[3]董松濤.“文化休克與英語教學[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4]劉汝舉.論社會文化背景與大學英語學習[J].教書育人,2012年24期.
(作者單位:武漢晴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