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溫麗娜
筆者在赴美國加州的實習項目中,以實錄方式(包括隨堂記錄、錄像、錄音、訪談)記錄了一些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情況。在此展示的是美國中小學課堂上典型的合作學習案例,以期能為我國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美國推崇合作學習的原因
美國總結了國家正在面臨的四大社會危機——成就危機、成就差距危機、種族關系危機、社會技能危機,并認為這些危機需要通過教育來解決,而最好的一種解決方法就是在課堂上頻繁地使用合作學習。
美國的教育界普遍認同一種觀點:在合作學習中,把椅子隨意擺放在教室的任意位置,使學生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一起工作,會使課堂更有活力。學生不再一味需要被教師激發(fā),而是變得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可以有機會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用積極的方式和他們的同伴互動。學生在任務中互相支持,可以經(jīng)常有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鼓勵、指導和稱贊。學生將在合作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經(jīng)歷豐富并感到愉悅。教師作為指導和幫助學生的教練,是站在學生這一邊,而不是站在身后評價他們。處于團隊中的學生不僅僅在學業(yè)上對自己的感覺會更好,也會覺得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對教師來說,也是如此。有很多理論支持合作學習,包括合作學習理論、經(jīng)典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基于大腦的學習理論、動機理論、個體差異理論、期望理論等。
二、小學的合作學習
以西部遺產(chǎn)小學(West Heritage School)四年級的一節(jié)語言課為例。教師在分角色朗讀課文環(huán)節(jié),會要求學生找到一個臨時搭檔一起完成學習任務。選搭檔的活動稱為“Stand Up-Hand Up-Pair Up(起立—舉手—結伴)”。教師對學生說:“當我說開始的時候,你們要起立,舉手,然后找到一個搭檔?!苯處熗nD一下讓學生做好準備,然后說“開始”!學生們起立,高舉一只手,在教室里走動,停下來時,要找到一個離自己最近的伙伴作為搭檔,擊掌確認后放下手。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所選搭檔不能是此前所確定下來的同一小組中的成員(見圖1)。之后,教師可以提問或者分配任務或作業(yè),同時規(guī)定完成時間。
在這節(jié)課上,教室內(nèi)一共有31名學生,學生根據(jù)個人意愿結成4人一組(個別組是3人),但如果分組有明顯不妥之處,教師會進行干預。本次課程主要學習一本必讀著作,要采用分角色閱讀方式。在分配角色時,學生被分為兩個大組,一組15人,另一組16人。31名學生每人都有一個編號,在兩個大組內(nèi),每個人會分配一個或多個角色。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行代表的是著作中的角色和所在頁碼,數(shù)字是學生的編號,X表示此頁中無此角色,編號重復表示同一學生分別飾演不同角色。
分角色朗讀課文以后,教師基于課文內(nèi)容,提出三個問題寫在黑板上,要求學生用“Stand Up-Hand Up-Pair Up”活動尋找伙伴。此前,教師已經(jīng)教會學生活動規(guī)則并進行了練習,這一次,教師播放輕松歡快的音樂,學生舉起手在教室內(nèi)自由走動,當音樂停止時,與離自己最近的同學擊掌并成為本次的討論伙伴。當學生人數(shù)為單數(shù)時,會有一個人找不到伙伴,此時,這名學生可隨機加入任意一組。兩人小組確定后,將就教師所提問題開始交流觀點。重復該過程3次,每次尋找不同的伙伴,直到把教師列出的3個問題都進行過交流,學生再各自回到自己的4人小組,每個人在自己的小組內(nèi)都有按照座位分配的編號(見圖2)。教師組織學生對第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并會讓各組編號為“1A”的學生起立,與大家交流自己以及同伴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通過追問引導學生逐步找到問題的答案。
筆者在與師生的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很喜歡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他們還提到另一種經(jīng)常用到的小組活動“Quiz-Quiz-Trade”,類似一種隨堂測驗游戲。在這個活動中,會使用一套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卡片,活動時兩人一組,一人手持卡片,另一人抽取其中一張并回答卡片上的問題,由持卡人來判斷答案是否正確,如果回答有錯誤,持卡的學生會依據(jù)卡片上的答案,給對方指出來。然后角色互換,重復這一過程。
三、中學的合作學習
以日間希臘學校(Day Creek School)七年級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為例。這節(jié)課要用到一些教具,包括拼圖(2個黃色六邊形、2個藍色菱形、2個灰色菱形、2個紅色等腰梯形、2個綠色等邊三角形、2個橘色正方形)、擋板、白底板等。
這節(jié)課上使用了卡甘合作學習模式中的“照我做(Match Mine)”。教師通常會簡單介紹游戲規(guī)則,學生兩兩結組,并迅速準備用具、擋板、拼圖及白底板。由兩名學生面對面或并排坐在桌旁,兩人中間用擋板隔開,兩名學生有相同的棋盤和棋子(以白底板為棋盤,拼圖為棋子),兩人只能通過語言交流進行游戲,不能互相偷看,其中一人發(fā)出指令,另一人接收信息(見圖3)。步驟如下:
①發(fā)指令者擺放棋子,接收信息者等待;
②發(fā)指令者給接收信息者指示自己的棋子所在的位置,接收信息者要在同樣的位置擺放棋子;
③全部棋子都擺完后,兩名學生檢驗棋子的擺放是否一致;
④接收信息者對發(fā)指令者的指導進行評價,兩人共同商量改進策略;
⑤交換角色,重復游戲。
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鍛煉溝通技能,如使自己的提問更清晰、檢驗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的話語、給出清晰的指示等。筆者隨機記錄了其中一組學生在任務中使用的指導語:
首先選兩個黃色六邊形并排放置,兩個藍色菱形分別在六邊形上下放置,綠色三角形放在其旁,梯形的腰分別對應放在六邊形一邊,灰色菱形對應放在六邊形左右兩邊,正方形一邊分別對應放在菱形旁的六邊形邊上……
兩人擺好后對比答案并討論如何改進交流方式,角色互換重復活動一次。活動限時10分鐘。學生擺放的結果有的完全一致,有的則不一致(見圖4、圖5)。
筆者在訪談學生時了解到,學生很喜歡這個活動。但若是問學生從這個活動中學習到了什么數(shù)學知識,這個活動與數(shù)學知識的聯(lián)系是什么,學生會說“不知道”。這種活動每周大概有兩三次,但活動的形式不盡相同。
四、結語
以上僅通過小學和初中的兩節(jié)課來展示美國學生的合作學習。事實上,筆者在美國加州Etiwanda學區(qū)所參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四個階段的課堂中,在不同年級階段、不同學科中,都在普遍使用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各個學校的教室里,桌椅的擺放形式均可圍坐4或6人的學習小組,每組成員都有編號??ǜ屎献鲗W習模式被普遍使用。每間教室中都會張貼出教師經(jīng)常使用的合作學習模式,每組學生都有各自的編碼,以便更易于交待或分配任務,教師對每組任務分配情況從小學到高中的干預逐漸減弱,合作學習模式已被視為一種常態(tài)。教師認為學生之間通過觀點的交流相互學習遠遠比教師傳授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