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梅,向瓊,唐甜甜,田哲坤,陳存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1130)
叢枝菌根真菌參與土壤鉛、鎘污染治理技術研究
何雪梅,向瓊,唐甜甜,田哲坤,陳存*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1130)
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進程加快,土壤受到的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以重金屬鉛(Pb)污染和重金屬鎘(Cd)污染最為常見。與叢枝菌根真菌(AMF)共生的植物修復技術是一種綠色、可行的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技術。本文綜述AMF接種在不同的植物上對土壤Pb污染、Cd污染以及Pb-Cd復合污染的修復情況,以期為今后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參考。
叢枝菌根真菌;鉛污染;鎘污染;土壤重金屬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的工業(yè)化以及農(nóng)村的城鎮(zhèn)化,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2],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重金屬的生物毒性顯著,不但無法被微生物降解,還會在生物體內(nèi)富集進而危害人類健康,甚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土壤重金屬流向人類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植物吸收進入食物鏈進而流向人類。因此,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特別是土壤重金屬污染中的鉛(Pb)污染和鎘(Cd)污染。
叢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是一類能與絕大多數(shù)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體的有益微生物。其主要應用于以下幾個方面:有效修復有機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植物修復,藥用植物培育,誘導植物抗病性。AMF不僅能增加宿主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而且能增加宿主植物對重金屬的耐受性。其相關的機理主要包括調(diào)控植物的生理代謝活動、調(diào)控相關抗性基因表達、形成物理防御體系等[3]。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方法分為兩個大類:傳統(tǒng)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其優(yōu)勢和劣勢對比參見表1和表2。
比較表1與表2,土壤重金屬污染傳統(tǒng)修復技術無法徹底根治土壤重金屬污染,且易造成二次污染,而利用AMF與植物共生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治理的方法,因其簡單易行、環(huán)境友好而備受矚目。
表1 傳統(tǒng)修復技術
表2 生物修復技術
2.1 AMF修復土壤重金屬Pb污染
AMF對宿主植物有細胞壁滯留作用、根部固持作用、弱活性結合態(tài)增加作用以及液泡區(qū)隔化作用,可以使宿主植物的生物量、百芽總和顯著增加,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且宿主植物對重金屬Pb的吸收積累因宿主植物種類不同而不同。
陳衛(wèi)莉等[4]采用盆栽實驗,發(fā)現(xiàn)茶樹接種AMF后,葉片中Pb含量顯著降低,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大大減低,茶樹的生物量、百芽總和顯著增加,這意味著AMF與茶樹共生,不僅提高了茶葉質量安全,而且還大大降低了土壤中Pb的生物有效性,并且為減少茶葉中Pb含量提供了理論基礎。廖妤婕等[5]通過桉樹幼苗盆栽實驗,從重金屬Pb在桉樹不同部位中的化學形態(tài)和亞細胞分布的角度,研究了桉樹對重金屬Pb的耐受機制,發(fā)現(xiàn)植物與AMF共生可以促進植物體內(nèi)的Pb從活性較強的提取態(tài)向活性較弱的提取態(tài)轉化。楊亞忠[6]研究發(fā)現(xiàn)形成菌根的茶樹,其抗逆性與養(yǎng)分吸收能力均能得到明顯增強,與AMF共生的茶樹根部重金屬Pb含量增加,葉片重金屬Pb含量減少。
Jerusa Schneider等[7]通過探討AMF和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發(fā)生以及其在鉛污染土壤中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從而使實驗區(qū)被劃分成3個部分:非污染的本地區(qū)、沉積區(qū)和一個從鉛熔化過程中從煙囪接收顆粒材料的區(qū)域。最后得出:植物多樣性與AMF真菌多樣性顯著相關;AMF群落的結構與土壤中的鉛濃度相關;AMF的多樣性似乎與該地區(qū)異質性相關,證明了叢枝菌根真菌與植物共生促進了鉛污染場地的修復。
2.2 AMF修復土壤重金屬Cd污染
AMF處理有助于緩解重金屬Cd對地上部分的毒害,促進了宿主植物對Cd的根際固定化過程,抑制了重金屬Cd向地上部分轉移的趨勢。并且AMF在紅樹林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潛在的抗重金屬污染生理生態(tài)功能。
王立等[8]通過在不同Cd濃度的污染土壤中,接種摩西球囊霉和根內(nèi)球囊霉兩種AMF,發(fā)現(xiàn)與AMF菌劑共生使Cd脅迫對水稻生長的抑制程度明顯減弱,有助于減弱Cd脅迫對水稻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緩解Cd對地上部分的毒害作用,并且使水稻對Cd脅迫下的根際固定化過程得以促進,使Cd向地上部分轉移的趨勢得以抑制。謝翔宇等[9]通過接種與不接種混合AMF的對比研究方法,在施加重金屬Cd的條件下,發(fā)現(xiàn)與AMF共生能夠使Cd脅迫下秋茄的膜脂過氧化程度被減弱,從而保護了宿主植物,并增加了秋茄幼苗的生物量,為生物修復污染的紅樹林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揭示了在紅樹林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與植物共生的AMF存在潛在的抗重金屬污染生理生態(tài)功能。
黃晶等[10]研究了在Cd、Zn污染土壤中,8種不同AMF對紫花苜蓿吸收Cd、Zn的影響。結果表明:AMF在Cd、Zn污染的土壤中對紫花苜蓿的侵染依舊顯著,并且加強了紫花苜蓿對Cd、Zn的吸收作用和累積作用。AMF處理下紫花苜蓿根部Cd、Zn含量和積累量明顯增加,但地上部Cd、Zn的含量則降低,地上部Zn的積累量也減小。本項實驗證明了AMF處理后減弱了Cd、Zn由根部向地上部的運移,減輕了植物地上部毒害。
Hui Li等[11]通過使水稻與兩種叢枝菌根真菌(AMF)共生后,做了一個短期的水培試驗,發(fā)現(xiàn)AMF與水稻共生可以使鎘溶液中的地上部和根系的Cd濃度顯著降低;鎘的吸收動力學符合Michaelis Menten模型,認為AMF可通過改變水稻鎘化學形態(tài)和亞細胞分布來增強水稻抗鎘的能力。
2.3 AMF修復土壤重金屬Pb、Cd復合污染
AMF對于強化宿主植物根系對重金屬Pb、Cd的固持作用,調(diào)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重金屬Pb、Cd的生物循環(huán),減輕重金屬Pb、Cd對食物鏈的污染風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接種AMF還會顯著影響植物對重金屬Pb、Cd,并且能提高宿主植物的Pb、Cd積累能力。
陳良華等[12]在砂培條件下,研究與AMF共生后對受重金屬Pb、Cd復合污染的雌雄美洲黑楊在Pb、Cd的分配特征與富集方面的影響,發(fā)現(xiàn)AMF能使美洲黑楊雄株地上部分器官的遷移率與富集系數(shù)、雄株粗根及細根中Pb、Cd含量、葉片中Pb、Cd含量得以增加,使雌株細根及粗根中Pb、Cd含量降低。
孔凡美等[13]采用4室根箱培養(yǎng)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在Pb、Cd、Cu、Zn 4種重金屬的污染土壤中,AMF提高了三葉草可食部分的安全性,即三葉草地上部Cd和Pb含量均低于我國牧草重金屬安全含量,其機理是致使三葉草對Pb、Cd和Cu的吸收顯著減少,從而導致地上部Pb和Cd含量下降,并且加強根系限制重金屬Pb和Cd向地上部運輸?shù)淖饔?,從而降低地上部Pb和Cd含量。
張旭紅等[14]研究了重金屬(包括Pb、Cd、Cu和Zn)復合污染下,AMF對蠶豆生長的影響,認為AMF與蠶豆共生對蠶豆的生物量有較小的影響,在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方面影響顯著。
Wu Zhipeng等[15]采用溫室試驗的方法,旨在探索接種AMF從而通過改變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農(nóng)作物安全生產(chǎn)的方法。其實驗主要是在Pb、Cd脅迫下使小白菜和AMF共生,發(fā)現(xiàn)在鉛、鎘污染土壤中與AMF共生后生產(chǎn)安全蔬菜的應用潛能。
與AMF共生,能夠增加植物在地下部分富集重金屬的量,減弱重金屬對植物的毒害,減少了土壤中重金屬含量。期待能夠找到合適的速生木本植物,通過對枝葉的多次收割和處理,達到動態(tài)減少土壤重金屬的目的,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修復提供理論與技術參考。
[1]張鑫,余樹全,李清林,等.洞頭列島土地利用對土壤及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的影響及其生態(tài)風險評價[J].生態(tài)學報,2016,35(5):126-135.
[2]朱旭彬,蔡濱蓮,林偉杰,等.我國市郊農(nóng)田重金屬污染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6,39(S1):137-142.
[3]羅巧玉,王曉娟,林雙雙,等.AM真菌對重金屬污染土壤生物修復的應用與機理[J].生態(tài)學報,2013,33(13):3898-3906.
[4]陳衛(wèi)莉,趙曉改,王浩,等.Pb脅迫下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茶樹解毒能力的影響[J].河南科學,2014,32(4):511-515.
[5]廖妤婕,談宇,付旺,等.叢枝菌根真菌作用下桉樹對鉛的耐受機制研究[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4,33(3):633-639.
[6]楊亞忠.逆境脅迫下叢枝菌根對茶樹生長及茶葉品質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6,53(7):127-128.
[7]J Schneider,J Bundschuh,CW do Nascimento.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ssisted phytoremediation of a lead-contaminated sit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2:86.
[8]王立,安廣楠,馬放,等.AMF對鎘污染條件下水稻抗逆性及根際固定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4,33(10):1882-1889.
[9]謝翔宇,翁鉑森,趙素貞,等.Cd脅迫下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秋茄幼苗生長與抗氧化酶系統(tǒng)的影響[J].廈門大學學報,2013,52(2):244-253.
[10]黃晶,凌婉婷,孫艷娣,等.叢枝菌根真菌對紫花苜蓿吸收土壤中鎘和鋅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報,2012,31(1):99-105.
[11]H Li,N Luo,LJ Zhang,et al.Do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ffect cadmium uptake kinetics,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forms in rice?[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71:1183-1190.
[12]陳良華,胡相偉,楊萬勤,等.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雌雄美洲黑楊吸收鉛鎘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7(1):308-317.
[13]孔凡美,史衍璽,馮固,等.AM菌對三葉草吸收、累積重金屬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7,15(3):93-96.
[14]張旭紅,高艷玲,林愛軍,等.重金屬污染土壤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蠶豆毒性的影響[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8,2(2):274-278.
[15]Wu Zhipeng,Wu Weidong,Zhou Shenglu et al.Mycorrhizal Inoculation Affects Pb and Cd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in Pakchoi(Brassica chinensisL.)[J].Pedosphere,2016,26(1):13-26.
Research on Soil Lead and Cadmium Pollution Control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He Xue-mei,Xiang Qiong,Tang Tian-tian,Tian Zhe-kun,Chen Cun*
(Chengdu Teachers College,Sichuan,Chengdu 611130,China )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soi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Heavy soil pollu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heavy metal lead (Pb) pollution and heavy metal cadmium (Cd) pollution.Phytoremediation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is a green and viable technique for remedia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mediation of soil Pb pollution,Cd pollution and Pb- Cd complex pollution by AMF in different plants,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work.
AMF;Pb;Cd;Soil heavy metal
X53
A
2096-0387(2017)03-0091-04
成都師范學院質量工程項目(2015JG10);2016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614389025(107260125)。
何雪梅(1996-),女,四川綿陽人,學士,研究方向:生物科學。
陳存(1986-),女,四川遂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植物遺傳與分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