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朋友送過陳可辛一條領帶,上面寫著:“Im a man with no conviction”(我是個沒有信念的人),他認為這是對他“實用主義”最好的注腳。
“我去到哪里,都會看那個地方的規(guī)矩?!彼f。
南方周末記者 李邑蘭
發(fā)自上海
南方周末實習生 王翠
陳可辛是一個精明的實用主義者。
對于這樣的評價,陳可辛是接受的。以前有朋友送過他一條領帶,上面寫著一句英文:“Im a man with no conviction”(我是一個沒有信念的人),他認為這是對他“實用主義”最好的注腳?!皶r代需要怎么樣我就怎么樣。我覺得人是要變通的,不要很死板地面對一些東西,原則是應該變的?!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
香港回歸20周年,陳可辛“北上”了12年。20年里,來自港澳的電影人越來越能把準內(nèi)地電影市場的脈絡,2016年國產(chǎn)電影票房前五名,四部出自港澳導演之手。票房最高的《美人魚》,擊敗了所有進口大片。
12年里,陳可辛也吃過苦頭,大片《十月圍城》《武俠》票房失利,他與內(nèi)地資本、合伙人不歡而散。好在《中國合伙人》為他贏回了票房,《親愛的》為他贏回了口碑。后來的《七月與安生》、、《喜歡你》面向內(nèi)地年輕市場,表現(xiàn)都不錯;內(nèi)地網(wǎng)劇成了新流行,他也毫不遲疑地要搭上這趟快車?!拔胰ミ^美國拍片,也做過泛亞洲的電影。我不知道哪里是我的地方,我從小就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所以我去到哪里,都會看那個地方的規(guī)矩、那個地方的文化,然后盡量去吸收、去學習?!标惪尚翆δ戏街苣┯浾哒f。
2015年,陳可辛宣布要拍電影《李娜》,兩年過去,這部備受關注的電影仍在舉步維艱地修改劇本。最初,《李娜》設定的主流觀影人群是“80后”,但陳可辛很快意識到,中國電影的主力觀眾已經(jīng)換成了“90后”“00后”?!八麄儠抢硇韵M”,陳可辛說,“也就是第一批沖進影院觀影。”而“80后”已經(jīng)長大了,他們變得更趨理性,會看完影評、評估好壞,再決定是否進影院,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一批影片已經(jīng)下了院線。
“李娜是個有爭議的人,也是個復雜的人。對我來講,最有興趣的并不是一個勵志電影、體育電影。一個那么集體主義的地方,卻能那么個性地去表達自己,我是非常不理解的,我覺得這也是中國社會近年來變遷的一個典型例子?!标惪尚琳f。在他看來,李娜代表的“80后”,沒有經(jīng)歷多少大起大落的歷史,是“沒有歷史包袱”的一代。
“90”后更不同。陳可辛觀察,“90”后干脆不叛逆了,他們“選擇性地屏蔽了壓力”。這同樣讓他好奇,“其實他們還是活在一個有壓力的社會,怎么就能無視壓力呢?”
陳可辛擔心,面對“屏蔽了壓力”的“90后”,李娜的叛逆不會有多大賣點,但這一部分,又正是李娜成為李娜的原因。于是他只能糾結(jié)其中,尋找平衡點。好在新一稿的劇本,基本能滿足他的期待了。
“不管多大的導演, 都不敢拍 沒明星的電影”
2017年上半年,陳可辛高調(diào)宣布要拍網(wǎng)劇了。但他自稱這并不是他又一次討好“90后”、“00后”之舉,網(wǎng)劇世界帶給他最大的誘惑是:“這是一個更自由的天地”。
網(wǎng)劇的時長可以更自由,選角也比電影更自由?!拔腋遗囊徊可显壕€的大電影,但是不用一個保證票房的明星嗎?不管我是多大的導演,我都不敢拍。但網(wǎng)絡上就不一樣了,會用好的演員,不一定是最大牌的那個演員?!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
“自由”更體現(xiàn)在票房上。陳可辛分析,網(wǎng)劇是一個“使電影人跟觀眾能夠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世界,一個民主的世界,你愛看就看,不愛看沒所謂,因為我能夠分流”。電影院已經(jīng)不能分流了,囿于昂貴的運營成本,電影院必須爭取讓它的每一個位置都坐滿人,于是只能依靠大數(shù)據(jù)來排片。這種傾向必然使“合家歡”式的商業(yè)大片排片率最高,其它分眾影片排片量相應被擠占。而網(wǎng)絡給各種類型的影視片生存空間:“少點人看也沒有關系,那我就不用拍那么貴?!?/p>
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陳可辛的觀點。2017年6月18日,在上海電影節(jié)舉辦的一場名為“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電影”的論壇中,陳可辛就遭遇了來自知名電影研究專家、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的反擊。1950年代出生的戴錦華,是在電影院看電影長大的一代人,對這一代人來說,去電影院看電影有一種神圣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也是對電影本身的致敬,網(wǎng)絡消滅了這種儀式感。
再早一點,在2017年5月舉辦的第70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由韓國導演奉俊昊執(zhí)導,Netflix“訂制”的網(wǎng)絡大電影《玉子》,就在戛納引起了巨大爭議,遭到了戛納官方的抵制,主競賽單元主席佩德羅·阿莫多瓦公開表態(tài),絕不會將金棕櫚獎頒給一部網(wǎng)絡電影,要“捍衛(wèi)到大銀幕觀看電影的體驗”,隨后,《玉子》在韓國的上映也歷經(jīng)坎坷,占據(jù)韓國九成以上銀幕數(shù)量的三大連鎖影院CGV、樂天和美家嘉都宣布拒絕與Netflix同時上映該片。
這樣強烈的反彈,陳可辛認為這是必經(jīng)階段。他覺得網(wǎng)絡并不會滅去電影院觀影的習慣。他也是從傳統(tǒng)電影時代走來的那一代:“但是我們不能強加于下一代說,我們那一代就是對的?!标惪尚琳f:“有了網(wǎng)絡劇,電影院就會沒有了嗎?影院可能就更上了一個臺階,它可能是完全沉浸式的一種游戲體驗,或者好像去看一部舞臺劇一樣?!?/p>
金城武和周冬雨能吻嗎?
2014年拍完《親愛的》,陳可辛就在為下一部電影尋找題材。那時,中國電影進入青春題材大爆發(fā)期。
陳可辛一下收到二十多個涌來的青春題材劇本,它們看上去都很像,情節(jié)離不開早戀、墮胎,陳可辛厭惡地把劇本扔到一邊,“看不下去”。最終,好不容易看到兩個沒那么討厭的劇本。其中一部是改編自安妮寶貝原著的《七月與安生》,另一部是與美食有關的愛情故事《喜歡你》。團隊開始著手改編。
僅僅是改編,就花去了近一年時間,兩部影片先后在2016年9月和2017年4月上映。此時,青春片熱潮其實已經(jīng)過去了,陳可辛估計,如果它們早一點上映,票房應該比現(xiàn)在高一倍?!镀咴屡c安生》最終的票房是近1.7億,《喜歡你》的票房為2.1億。
但陳可辛堅持,改編必須花長時間。“我們要把潮流的東西拿到手,再把它內(nèi)化,找到我們喜歡的主題和喜歡的點,把不喜歡的拿掉,其實需要很長時間?!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
在《七月與安生》里,陳可辛最感興趣的,就是兩個女孩、兩個好朋友的反差——七月文靜、乖巧又安分,安生卻放浪、不羈、自我。
他和編劇、導演曾國祥反復聊,覺得每個人心里其實都應該又住著七月,又住著安生。他們著手增加劇情,設計了人生互換的情節(jié)。七月變成了叛逆的安生,安生成了文靜的七月,兩人性格和人生不斷反轉(zhuǎn)。情節(jié)改編至此,陳可辛才覺得這部戲成了。導演曾國祥又從小在女人堆里長大,拿捏得了女生之間那些細碎又敏感的小情緒。
周冬雨和馬思純,憑借扮演安生和七月,雙雙獲得了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對陳可辛來說,最初選擇這兩人來擔任主演,是一種冒險,因為按照他的邏輯,這兩位女演員當時還不算大明星,扛不起票房。陳可辛在《左耳》時注意到馬思純,很喜歡;周冬雨在《心花路放》中的表現(xiàn),也讓陳可辛覺得跟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接近——尤其是她那種非學院派演員表演的清新之氣。
《喜歡你》的劇本,陳可辛并不喜歡,他差點要放棄這部戲的拍攝。后來,因為新導演許宏宇對劇本中“吃”的元素很喜歡,此片才免于被棄。最后上映的電影,除了保留了“吃”,其它都跟原著沒有多大關聯(lián)。
《喜歡你》的男主角早早定了金城武,尋找女主角的時候,《七月與安生》還沒上映,但陳可辛看到周冬雨在其中的表現(xiàn)那么出彩,于是咬咬牙說,那就周冬雨吧。
這個決定一度遭到集體反對。他的一個制作人氣得“把頭發(fā)都抓得要掉下來”,所有人都覺得,金城武和周冬雨完全不搭。陳可辛堅持,改了劇本就有可能——原來的劇情設定,是一個剩女與一個年輕霸道總裁之間的愛情故事;編劇們又為周冬雨量身打造,“剩女”變成了普通“90后”,這使得角色的每個出發(fā)點和反應都變得不一樣。最終的呈現(xiàn),更像一個有點兒“二”的鄰家女孩。
金城武此前并不知道周冬雨是誰,陳可辛也擔心過不了金城武這一關。他給金城武看了半小時《七月與安生》的粗剪,看完后,金城武覺得沒有問題,周冬雨這才定下來。
在一部活色生香的愛情片里,《喜歡你》沒有一點情欲戲,連接吻都沒有。陳可辛表示,他總是會揣摩觀眾的心態(tài):金城武和周冬雨能吻嗎?“不能吻。那就不能吻,真的不能吻”。
“從未見過令我 心動的‘小鮮肉”
盡管在早期“北上”的困局中,陳可辛依靠《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這兩部現(xiàn)實題材的電影才扳回一城,但陳可辛并不喜歡這類電影題材。
“我很不喜歡用社會命題去做包裝,我覺得電影不應該有那么明顯的社會責任。電影是娛樂的,你可以在娛樂里滲透一些價值觀給觀眾,但要不知不覺。藥要包著糖,讓他完全不知道是藥,如果有一點藥的感覺,電影就失去了溝通的功能?!标惪尚粮嬖V南方周末記者。
拍攝《親愛的》,吸引他的并不是“拐賣兒童”,而是在影片后半段,趙薇登場,人生反轉(zhuǎn)——郝蕾和張譯飾演的離異夫妻,最終找到并帶走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趙薇作為養(yǎng)母,不惜一切代價要奪回養(yǎng)子。這部分對她來說更為震撼,更能帶出人性的復雜面。
在為《親愛的》上映做宣傳時,陳可辛特意囑咐宣傳人員;不要把電影說成是一個“打拐電影”。“如果我是觀眾,你跟我宣傳是關于打拐的,我根本就不會去看。不看,你就達成不了任何效果。”
無論拍大片、拍網(wǎng)劇,還是緊隨潮流拍各種類型片,陳可辛覺得,這些作品“都是自己想說的話”——類型片外衣之下,都是大時代之下的小人物,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不反對在符合一些商業(yè)規(guī)則的情況下,把表面的表現(xiàn)變了,但最終我要傳達的東西,還是傳統(tǒng)的。”他說。
他愛用明星,甚至曾公開表示“如果可以,我連路人也想用明星”,他知道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他也考量各種大數(shù)據(jù)、“流量演員”,但是迄今為止,他的影片中還沒有使用過一個“小鮮肉”扛起主角的大旗?!拔也粫f賭氣的話,但是我確實沒見過一個令我心動的‘小鮮肉?!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最后無論怎樣考量,導演選演員,首先是要看這個演員適不適合這個角色,“這個線是不能踩過的,這是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