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瑩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摘 要:本文是《Water Towards a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譯為《水與文化責任感》)的英譯中翻譯報告,這本書的屬性是自然資源(水資源供應)。作者是法國威立雅環(huán)境集團的CEO安東尼·弗萊羅,他向世人展示了當今水資源問題。筆者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凱瑟林娜·賴斯所提出的文本類型分析理論,賴斯提出了四種文本類型,在此報告中,筆者著眼于信息型文本。該報告共有四部分:任務描述、理論背景、案例分析、結論。任務描述部分簡單介紹了原著和作者,以及該報告的意義所在。理論背景部分簡要介紹了賴斯所提出的文本類型分析理論。案例分析部分講述了筆者如何在文本理論的指導下,完成原文本的翻譯任務。結論部分分享了筆者的翻譯心得。筆者希望通過完成對該書部分章節(jié)的翻譯研究,證明該理論對于翻譯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水與文化責任感》 翻譯報告 文本類型理論 信息型文本
一、任務描述
(一)原著作者簡介
安東尼·弗萊羅(Antoine Frerot),國際水務投資公司的杰出代表,環(huán)保行業(yè)巨頭法國威立雅環(huán)境集團(Veolia)董事會主席。在法國國立路橋學院取得土木工程師職稱和博士學位,擁有扎實的職業(yè)知識,并在水務行業(yè)發(fā)展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水務以及固廢處理領域處理方面,成績斐然。
(二)原著簡介
《Water Towards a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ISBN:1584659874)最初于2009年以法文首次發(fā)行,2011年發(fā)行英文版本,一經(jīng)出版,引起廣泛關注。在該書中,作者描述了全球水務,基于其調查研究,揭露了人們普遍對水資源的誤解,并最后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將水資源的改善和供應,和“管理”“文化責任感”相聯(lián)系,該方案新穎獨特,因而該著作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和翻譯意義。
(三)該報告的意義
選取這本原著作為翻譯素材的原因是,其一,水資源問題愈加突出,急需可行的解決方案。原著作者安東尼·弗萊羅,以其真實典型的案例分析,為水資源的改善提供了具有普遍參考意義的方案;其二,在文本類型理論指導下,運用翻譯策略進行翻譯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探索和深化文本類型理論和應用有參考意義。
二、理論背景
(一)文本類型理論
文本類型理論是由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參考了卡爾·布勒(Karl Buhler)的語言功能理論提出,分成信息性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達性文本(expressive text)、呼喚型文本(operative text)、視聽文本(audio-visual text)。
信息型文本,旨在傳遞信息和事實,文本的重心在其內容,語言特點是邏輯清晰,并不會過度重視文學技巧。一般信息型文本包括說明書、各種人文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領域的文獻。原著是水資源領域的研究,因而書中文本多為信息型文本。
表達型文本,重點在于作者或者講話人運用文本去表達自身,核心是作者,而不會過多考慮讀者。典型的表達型文本包括嚴肅的文學作品(如戲?。嗤匝哉摚ㄈ绶晌募?、自傳、個人信件等。
呼喚型文本,旨在說服讀者采取某種行動,號召讀者按照作者的意愿去思考、行動或者做出反應,其明顯的語言特點是對話式。一般的呼喚型文本包括廣告、宣傳、布道等。
視聽文本,必須和某些非語言手段相結合才能產(chǎn)生應有的效果,包括電臺和電視臺廣播,新聞、采訪和戲劇表演的腳本等,與前三種文本有一定的重復,此處不加詳述。
(二)翻譯策略
信息型文本的翻譯,充分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適當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 譯者的翻譯目的是原文信息的再現(xiàn),因而大部分的譯文都必須遵循“忠實”性原則。另外,該類文本最終目的是把信息傳遞給讀者,因而它是讀者導向型,重視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可讀性不可忽視。
表達型文本的翻譯,需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意愿,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則。以原作者為核心,這就意味著要忠實原作者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在這類文本翻譯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并不高,譯者不允許對原文進行內容上的修正。
呼喚型文本的翻譯,需要達到目的語的語用效果,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原文的語言文化背景,最大化讓原語讀者和譯文讀者有相似的閱讀感受。
三、案例分析
原著是關于水資源供應,作者寫作目的在于展示全球水資源現(xiàn)狀以及表述自己對此的觀點,語言簡單易懂,文筆清晰有邏輯,多次運用數(shù)據(jù)、實例、表格等直觀的方式。在翻譯該書節(jié)選后,筆者最直觀的感受是信息型文本既要“忠實”,也要“雅”。以下就3方面展開對信息型文本翻譯的案例分析:標題、主題句、專業(yè)詞匯。
(一)標題的翻譯
文章段落的標題是典型的信息文本,字數(shù)少,卻包含了文章和章節(jié)最核心的內容。譯者應努力達到原文和譯文的語義對等,同時,需要對譯文進行一定的修改,以期讓譯文更為讀者接受。因而,譯者在處理標題時候,尤其小心謹慎。
以下為文章節(jié)選部分標題:
原文: SEA WATER, AN UNLIMITED RESOURCE (p.133-135)
·Energy: an ecological and financial challenge
·Alternative sources as an answer to climate change
譯文:海水: 無限的資源
·能源:生態(tài)和財政的挑戰(zhàn)
·可替代性資源: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原文的標題目的在于傳遞該章節(jié)最主要的信息,因此,筆者在翻譯時,采用的是直譯,以期最大化地還原信息。為了使譯文更具可讀性,筆者在處理譯文時,稍做改動。
在原文中,冠詞an分別用于主標題和兩個副標題,而且,原文結構非常具有對稱性,關鍵詞“SEA WATER” , “AN UNLIMITED RESOURCE” 都被放置在最前面,后面再補充其他信息點。在中文,冒號(:)的作用之一就是分隔主要和次要信息。因此,在譯文中,筆者在直譯的基礎上,使用的結構是“主語+冒號+次要信息”。
另一個改動點在于第二個副標題“an answer”的譯文處理。按照直譯,“an answer”應該是“答案”,譯文使用的是“解決方案”(英文中為“solution”)。改動的原因是,為了適應中國讀者的閱讀思維,在中文,“答案”一般與“問題”相搭配,而“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更便于中國讀者的理解。標題的翻譯,應盡量避免讓讀者產(chǎn)生理解方面的疑惑和偏差。
(二)主題句的翻譯
在所選翻譯章節(jié)中,大部分的段落都包含主題句,用以概括該段的中心內容。這些主題句能夠幫助讀者快速抓住段落的大意,屬于信息型文本,譯者在處理這些句子時,應盡量還原,并照顧讀者的閱讀習慣。
以下為文章節(jié)選部分主題句:
原文:This overview would not be complete if it did not mention rainwater collection, an ancient practice in arid regions. (p.138)
譯文:雨水收集是干旱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做法, 若不提及這種做法,這篇概論便不完整。
原文:In Europe, rainwater collection for domestic or industrial uses is becoming popular. (p.139)
譯文:在歐洲,收集雨水用作家庭和工業(yè)用水已經(jīng)日漸流行。
原文沒有晦澀難懂的單詞,因而譯文將同樣使用簡單詞匯。能否將原文的核心信息真實再現(xiàn)是主題句翻譯的關鍵,因此,翻譯該類句子所使用的是直譯。
首先,兩個原句都出現(xiàn)了“rainwater collection”,譯文會根據(jù)其在句子中的成分進行翻譯。在第一個句子中,其詞性是名詞,因而譯文也譯成名詞詞組“雨水收集”。但是,在第二個句子中,其詞性改變成為動詞,若還是翻譯為名詞詞組“雨水收集”,可能給讀者帶來理解不便,為了避免翻譯腔帶來的尷尬,因而譯文也譯成動詞詞組“收集雨水”。
在第一句中,短語“an ancient practice in arid regions 用以修飾“rainwater collection”,翻譯該短語時,筆者曾考慮是否要保留原結構而譯成“雨水收集,這一干旱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做法”,或者稍微改動,把譯文處理為一個句子“雨水收集是干旱地區(qū)自古以來的做法”。筆者更傾向于后一個處理方法,因為其既能保留原文意思,也更接近中文的習慣表達。
(三)專業(yè)詞匯的翻譯
專業(yè)詞匯,是另一種以內容為主導的信息型文本,根據(jù)其使用范圍和頻率,筆者將其分成兩類,其一是常用專業(yè)詞匯,其二是專業(yè)領域詞匯。請看以下例子:
原文:water management
譯文:水管理
原文:sanitation services
譯文:衛(wèi)生服務
原文:water resource
譯文:水資源
原文:distribution system
譯文:分配系統(tǒng)
原文:recycled waste water
譯文:廢水回收利用
原文:sea water desalination
譯文:海水淡化
以上是常用專業(yè)詞匯,在翻譯時,只需要在中文找到對應的詞匯即可,無須多加解釋。而領域專業(yè)詞匯,不為大眾所熟知,在翻譯時,有必要認真查閱字典工具和詢問相關領域人員。以下是原文在描寫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過程的一段話,包含了不少專業(yè)詞匯。
原文:In order to control health risks, the process includes many barriers against pathogens:pre-ozonation, coagulation/flocculation, flotation, rapid sand filtration, ozonation, filtration,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ultrafiltration and chlorination. (p.132)
譯文:為了控制疾病威脅,該廠擁有多項預防病原體的屏障:臭氧預氧化、凝固/絮凝、浮選、快速淘沙、臭氧氧化、過濾、活性炭吸附、超濾和氯化處理。
在翻譯這段文字的時候,在運用直譯的基礎上,筆者曾經(jīng)試圖在文中添加附帶解釋說明,以便讀者更對水資源再利用過程更為熟知。在再三思考后,筆者放棄該想法,原因有二:一是原文中并無詳細解釋說明;二是原著作為大眾類水資源普及讀物,不建議譯文出現(xiàn)過于深奧難懂的內容。
四、結論
在翻譯原著節(jié)選的過程中,文本類型理論的指導作用是非常顯著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該理論促使譯者關注不同文本類型的語言特點。無論作者的寫作目的如何,都必須借助語言來實現(xiàn),而文本類型理論非常重視語言功能和維度,因此譯者受其啟發(fā),會在尋找原語和目的語的對應詞匯前,認真尋思語句所擔當?shù)淖饔煤鸵磉_的情感,進而更可能提供更具可讀性的譯文。
該理論幫助譯者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何種文本使用何種翻譯技巧一直是翻譯界爭論不休的話題。而這個理論把文本類型、語言特征和翻譯策略三種結合,為譯者的翻譯策略和技巧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和指導。
參考文獻
[1]Antoine Frerot. Water Towards a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M].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ess,2011.
[2]Anna Trosbog.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
[3]黃立波.翻譯研究的文體學視角探索[J].外語教學,2009(5):104-108.
[4]楊自儉.我對當前譯學問題討論的看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社會科學版),2001,16(3):45-50.
[5]張美芳.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9(5):53-60.
[6]朱志瑜.類型與策略:功能主義的翻譯類型學[J].中國翻譯,2004,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