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廣
每個人面對自己的過去都有各自不同的態(tài)度,特別是面對歷史的創(chuàng)傷時,無論是加害者還是受害者,無論是參與者還是旁觀者,隨著時間的流逝,其表現(xiàn)的差異性會顯得更為明顯。有的人選擇擔當,有的人選擇推諉;有的人選擇面對,有的人選擇逃避;有的人選擇反思,有的人選擇失憶;有的人選擇遮蔽,有的人選擇救贖……但無論何種選擇,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雖然不堪回首的一頁漸漸遠去,但作為這個歷史創(chuàng)傷的制造者或參與者,如何面對那段錐心的歷史,是拷問我們每個人的靈魂之問。
王華的小說《陳泊水的救贖之路》(《民族文學》2017年第1期)中的主人公陳泊水,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拔母铩逼陂g,帶有幾分盲目也帶有幾分衛(wèi)道色彩的陳泊水參加了“紅星戰(zhàn)斗隊”,沉浸在人性惡的放大與扭曲之中。他慘無人道的行徑不僅使黃秀容的母親成為這場悲劇的犧牲品,也使年僅12歲的黃秀容成為這場災難的受害者。無情與殘暴就是陳泊水荒誕時代的精神印痕。然而,當陳泊水邁向老年時,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卻纏繞著他:他必須還清他在人間的孽債才能離開這個世界,否則將會遭到報應——挨鋸刑和油鍋刑。流傳在花河一帶的這一迷信說法和黃秀容被他蹂躪的一幕讓他寢食難安。于是,他決定用經濟補償?shù)姆绞酵瓿勺晕揖融H以消除來世的報應。他開始存錢。終于,在15年后——他72歲時,他把他存了15年的那個存折交給了受害人黃秀容,算是償還他曾經犯下的孽債。這一切看起來似乎很正常,也很如愿,但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首先,受害人黃秀容根本不認賬;其次,陳泊水的兒子、孫子也不贊成這一償還方式;再次,“紅星戰(zhàn)斗隊”幾位在世者也不認同這一贖罪形式;最后,也是最為要命的是,陳泊水此時已患老年癡呆癥,在法律意義上是無行為能力人,他所說的和他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法律效力。于是,一場救贖與被救贖的行動就在受害者、親歷者、旁觀者以及加害者(現(xiàn)在的無行為能力人)之間看似有效實則無效地展開。
黃秀容要救贖自我——撇清利害關系以維系自己的聲名;家人要救贖陳泊水——承認陳泊水的無行為能力人的身份以討回財產;“戰(zhàn)斗隊員”要救贖自我——分清責任關系以安妥自己的靈魂;陳泊水要救贖自我——確定自己的犯罪嫌疑人身份并得到懲罰以償還欠下的孽債,享得來世的平安。但現(xiàn)實的尷尬就在于:由于加害人為無行為能力人,因此,他想證明自己有罪的行為就沒有法律效力;而受害方對自身身份的推翻也無需提供任何證據(jù),這也就注定了陳泊水的這場“救贖”之戰(zhàn)自一開始就完全處于劣勢,處于永遠無法取勝的地位。也就是說,既不能自救,也不能自贖。于是,一場靈魂的拷問演變?yōu)橐粓鰺o望的救贖,一種永遠的期待。
我想,作者在這里表達的是,面對歷史的創(chuàng)傷,我們如何救贖我們曾經遭受凌辱的心靈?我們如何面對難以琢磨的復雜的人性?我們又如何正視自身所面臨的困境?而無論我們以怎樣的身份回望,面對歷史,我們都必須認真反思,真誠懺悔,追問因果,而不是推脫原委,逃避責任,掩蓋遮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撫慰那些受傷的心靈,鞭撻那些卑鄙的靈魂,以懺悔之心救贖心靈深處永久的愧疚與隱痛。這是人性向善的試金石,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的靈魂之問。
不止是對歷史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小說寫出了作為社會一分子的個體,在歷史大潮的裹挾下的悲劇命運。更多的時候,善與惡,只在個人的一念之間。當我們回望歷史時,不能把一切過惡簡單地算在“歷史”的賬上。這也正是小說現(xiàn)實的警示意義之所在。
責任編輯 哈 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