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閃,相廣芳,王卓理
(1.平頂山學院 旅游與規(guī)劃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河南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空間分析
郭培閃1,相廣芳1,王卓理1
(1.平頂山學院 旅游與規(guī)劃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運用GIS軟件的空間分析功能,對河南省5A和4A旅游景區(qū)的空間分布進行了分析。首先以河南省各省轄市為主要旅游城市,建立點緩沖區(qū),分析以各省轄市為駐足地進行旅游的旅游景區(qū)分布信息及可達景點的空間距離;然后以河南省主要國道干線為基軸線,建立線緩沖區(qū),分析旅游景區(qū)與國道的關系,為自駕車旅游者提供可達景點的空間信息;最后結合基于點、線的緩沖區(qū)分析,總結了該地區(qū)旅游景區(qū)沿國道密集分布的線狀特征與以城市為中心密集分布的點狀特征相結合的特征,為旅游者選擇線路提供參考,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GIS空間分析;河南??;旅游景區(qū);緩沖區(qū)分析
對于旅游資源的空間分析和3S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目前國內尚處于探索階段[1-2]。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世矚目,受到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3-4]。 河南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yè)已成為河南省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GIS是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及空間與地理區(qū)域分布相關的空間數據信息管理系統(tǒng),具有強大的數據庫管理、空間數據分析、海量數據處理等功能,被廣泛應用于旅游規(guī)劃、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當中[5]。黃瀟婷[6]以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對國內190 篇基于GIS技術的旅游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fā)現:文獻研究對象以旅游資源居多,對旅游者的研究較少;未來研究的關注點將由旅游資源轉向旅游者。本文對河南省5A、4A級旅游景區(qū)的分布進行了研究,揭示了其空間分布特征,為旅游者出行提供參考,同時也從旅游者的角度為河南游資源空間管理及旅游目的地的集群化開發(fā)提供了科學依據[7]。
本文運用ArcGIS 10.0的空間分析功能,分別作基于點、線的緩沖區(qū)分析;然后對河南省5A和4A旅游景區(qū)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
1.1 旅游景區(qū)的確定方法
以河南電子地圖為底圖,運用ArcGIS10.0軟件對景區(qū)的空間分布加以分析,并使之可視化。截至2014 年,河南省共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11家,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112家。對在同市、縣的景區(qū)進行合并,并在ArcGIS10.0中表示,見圖1。
圖1 河南省5A、4A級景區(qū)分布圖(審圖號:豫S(2011)011)
1.2 旅游景區(qū)空間分析方法
河南省基礎數據主要來自河南省天地圖網站數據以及河南省旅游局官方網站統(tǒng)計資料。以河南省行政區(qū)劃圖為主控數據源,首先對數據進行圖像配準,使其統(tǒng)一到同一參考坐標系下,實現不同來源數據的疊合;然后在ArcGIS10.0下完成矢量化過程;再建立河南省景區(qū)空間分布工作空間,在工作空間下建立了省界、市界、省轄市、國道、5A景區(qū)、4A景區(qū)6個圖層,可反映河南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的分布和交通等信息;最后通過緩沖區(qū)進行不同的分析。
2.1 基于點的緩沖區(qū)分析
市作為我國行政區(qū)劃設置的基本要素,對政治、經濟、文化有重要作用,作為旅游外部交通的節(jié)點,對旅游的聚集和分流有重要影響[5]?;邳c的緩沖區(qū)分析,是以省轄市為中心緩沖點,以50 km為最大緩沖距離,10 km為間隔作緩沖區(qū)分析,得到不同輻射半徑內的景點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對各省轄市不同緩沖半徑內景區(qū)數量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由表1可知,5A級景區(qū)共11家,在各省轄市1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個:安陽殷墟、洛陽龍門石窟和開封清明上河園;在10~2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2 個:焦作云臺山和駐馬店嵖岈山;在20~3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1個:平頂山堯山中原大佛;在30~4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1個:洛陽新安縣龍?zhí)洞髰{谷;在各省轄市5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個,占總數的63.7%。少林寺、白云山、老君山雞冠洞、伏牛山老界嶺恐龍遺址距各省轄市的距離在50 km之外。4A級景區(qū)共112家,在各省轄市1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1個,在10~2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9個,在20~3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16 個,在30~4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12個,在40~5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個;在5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1個,占63.4%,在50 km緩沖半徑以外的有41個。
圖2 以各省轄市為中心的旅游景點緩沖區(qū)分析圖(審圖號:豫S(2011)011)
表1 各省轄市不同緩沖半徑內景區(qū)數量統(tǒng)計表/km
2.2 基于線的緩沖區(qū)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駕車已在生活中相當普及。本文以國道為基準線作緩沖區(qū)分析,研究了河南省5A、4A級景區(qū)相對于國道的空間分布,為自駕車旅游者提供了可達景點的空間信息。
將旅游景區(qū)圖與河南省內國道圖進行疊加,以河南省省內G105、G106、G107、G207、G209、G310、G311、G312國道為基準線,以10 km為最大緩沖半徑,以2 km為緩沖間隔作緩沖區(qū)分析,國道在空間連接處、重合的區(qū)域會自動閉合,最后成為一個整體的緩沖區(qū),得到不同輻射半徑內的景點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對各國道不同緩沖半徑內景區(qū)數量進行統(tǒng)計,見表2。
由表2可知, 5A級景區(qū)共有11個,在國道1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個,占總數的63.6%,其中在各國道2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個:駐馬店嵖岈山、洛陽新安縣龍?zhí)洞髰{谷和南陽市西峽縣伏牛山老界嶺恐龍遺址園旅游區(qū);在各國道2~4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個:開封清明上河園、登封少林寺和平頂山堯山中原大佛;在各國道4~6 km緩沖半徑內的有1個:安陽殷墟。在各國道10 km緩沖半徑外的有4個:焦作云臺山、洛陽嵩縣白云山、洛陽欒川老君山雞冠洞和洛陽龍門石窟。4A級景區(qū)共有112個,在各國道10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4個,占總數的66.1%。其中,在各國道2 km緩沖半徑內的有34個,在各國道2~4 km緩沖半徑內的有26個,在各國道4~6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個,在各國道6~8 km緩沖半徑內的有7個。
在G310國道2 km緩沖半徑內共有鞏義市康百萬莊園、新安縣新安黛眉山景區(qū)、蘭考縣焦裕祿紀念館、陜縣趕山國家森林公園、靈寶市函谷關歷史文化旅游、燕子山、娘娘山、漢山風景區(qū)、澠池縣澠池仰韶文化博物館、三門峽黃河丹霞風景區(qū)、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天河湖國家濕地公園和黃河公園13個景區(qū);在G107國道2 km緩沖半徑內共有淇縣云夢山、古靈山、確山縣河南省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駐馬店老樂山景區(qū)、臨潁縣南街村、小商橋、湯陰縣岳飛廟、羑里城、信陽市雞公山和南灣湖10個景區(qū),相對其他國道來說,其周邊景區(qū)的數量是較多的。
表2 各國道不同緩沖半徑內景區(qū)數量統(tǒng)計/km
2.3 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空間分布分析
結合上述基于點、線的緩沖區(qū)分析,得到景區(qū)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從圖4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景區(qū)分布在省轄市30 km緩沖半徑以內和國道8 km緩沖半徑以內,僅有5A級景區(qū)洛陽嵩縣白云山和4A級景區(qū)洛陽洛寧縣神靈寨、洛陽嵩縣木札嶺、天池山、安陽林州的太行山大峽谷、紅旗渠、信陽商城縣的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信陽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博物館、南陽方城72潭、武鋼二郎山、燈架臺、商丘睢縣北湖旅游區(qū)分布于該區(qū)域以外。
圖4 結合基于點、線的緩沖區(qū)分析得到的景區(qū)分布圖(審圖號:豫S(2011)011)
從駐足地旅游的角度來看,若游客希望可達到的景點數最多,在50 km緩沖半徑范圍內,最佳旅游駐足地為開封(8處)、洛陽(8處)、新鄉(xiāng)(8處)和三門峽(8 處);若游客希望有較大吸引力且級別較高的旅游景點數最多,則最佳旅游駐足地依次為開封(5A級景區(qū)1個,4A 級景區(qū)7個)、洛陽(5A級景區(qū)2個,4A級景區(qū)6個)和安陽(5A級景區(qū)1個,4A 級景區(qū)4個)。旅游景點沿主要交通線路密集分布,大大減少了旅途的往返行程,為游客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有助于游客達到在最短時間內游覽最多景點的目的。
從自駕車旅游的角度來看,若游客希望可達到的景點數最多,則最佳自駕車旅游線路為G107國道 (5A級景區(qū)2個,4A 級景區(qū)17個)和G310國道(5A級景區(qū)2個,4A 級景區(qū)22個)。對游客而言,最好的旅游路線是沿G107國道, 安陽至信陽,途經鶴壁、新鄉(xiāng)、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6個省轄市,旅游景區(qū)數量較多,有5A級景區(qū)2個,4A級景區(qū)17個,同時距最佳駐足地開封、新鄉(xiāng)較近,可有更多的景區(qū)選擇。如果追求景區(qū)質量則可選擇三門峽-洛陽-平頂山-西峽線,G310-G107-G311,途徑龍?zhí)洞髰{谷、龍門石窟、少林寺、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伏牛山老界嶺6個5A級景區(qū);在中部地區(qū),距省會鄭州較近的區(qū)域(G310-G107-G311-G207),即洛陽-鄭州-許昌-平頂山所構成的環(huán)形地帶,景區(qū)密度較高。
本文對河南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的分布進行了研究,為游客對駐足地的選擇和對自駕旅游線路的選擇提供了景點的空間分布信息和可達景點的空間距離信息;并總結了河南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沿國道密集分布的線狀特征與以城市為中心密集分布的點狀特征相結合的分布特點。
河南4A級及以上景區(qū)交通相對完善,從政府決策和旅游開發(fā)角度來看,南陽、洛陽、焦作是旅游資源較多的省轄市,但有部分景區(qū)在省轄市50 km緩沖半徑之外,其中南陽市較明顯有13個4A級景區(qū)在省轄市50 km緩沖半徑之外;從河南省整體來看,西部地區(qū)旅游資源豐富,但距省轄市和國道有一定的距離,政府應根據河南省4A級及以上旅游景區(qū)和交通信息,對旅游資源豐富、交通欠佳的豫西地區(qū)進行旅游開發(fā)、進一步挖掘旅游潛力。
[1] 蔣勇軍,況明生,齊代華,等.基于 GIS 的重慶市旅游資源評價、分析與規(guī)劃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1):38-46
[2] 孔德林,樂上泓,黃遠水.GIS輔助下的河南省高端旅游資源點空間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1):73-74
[3] 張廣瑞.中國旅游發(fā)展筆談[J].旅游學刊,2004,19(2):5-8
[4] 張繼平,常學禮,曹艷英,等.基于GIS的煙威地區(qū)旅游資源空間分析[J].測繪科學,2007,32(6):182-184
[5] 苗紅,張敏.基于GIS緩沖區(qū)分析的西北民族地區(qū)“非遺”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8(4):179-186
[6] 黃瀟婷.國內基于GIS技術的旅游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4):79-83,99
[7] 齊德利,肖星,陳致均.甘肅省丹霞地貌空間分析及旅游開發(fā)布局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3):88-93
P208
B
1672-4623(2017)05-0082-03
10.3969/j.issn.1672-4623.2017.0052.5
郭培閃,碩士,主要從事GIS 應用方面工作。
2016-05-25。
項目來源:平頂山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2014-JY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