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麗芬(福建省漳州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漳州363000)
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層的施工與應用
歐麗芬
(福建省漳州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漳州363000)
本文以國道324線漳浦路段路面大修工程為背景,通過S M 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層試驗段的試鋪,較為全面地驗證了該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和施工技術方案,并取得了大量的試驗和現場檢測數據,總結了該混合料面層在國道大修工程的施工應用,從而為同類型項目施工提供了經驗和可靠的依據。
S M A-13混合料面層施工技術方案檢測試驗
在我國,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材料、設計、施工工藝已受到廣泛關注,作為一種重要的密級配混合料類型,具有高溫穩(wěn)定性、低溫抗裂性、水穩(wěn)定性、抗疲勞性、耐久性等特點,可避免早期損壞,減少維修養(yǎng)護費用、延長使用壽命。
國道324線漳浦路段路面大修工程(D標段)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路面結構為舊水泥砼路面加鋪瀝青砼,俗稱“白改黑”,路線起止樁號為K381+300~K391+674.65,路線總長10.375km,設計行車速度60km/h,路基寬度為23m,雙向四車道。
2.1 配合比設計驗證
本工程委托試驗室,完成了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層瀝青混合料目標配合比和生產配合比的設計,通過試驗段驗證了目標配合比的正確性及生產配合比的可行性。目標配合比如表1所示,生產配合比如表2所示??箘兟鋭搅繛闉r青質量的0.3%,木質素纖維用量為混合料的0.3%,最佳油石比為6.38%;最佳瀝青用量為6.0%。試驗段采用的級配范圍如表3所示。
表1 試驗段采用的目標配合比礦料比例表
表2 試驗段采用的生產配合比礦料比例表
表3 試驗段采用的級配范圍
2.2 施工技術方案驗證
2.2.1 確定瀝青混合料生產溫度
瀝青混合料拌和采用1臺瑪連尼MAC320SL121、功率758kW、產量320t/h的綜合間歇作業(yè)式瀝青砼拌和樓拌和。通過試驗段的試鋪,驗證了瀝青混合料生產過程中瀝青混合料生產溫度,如表4所示。
表4 瀝青混合料生產溫度控制范圍
2.2.2 確定拌和站單位出料量及拌和時間
通過試驗段的施工,在拌和站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每小時可生產320t混合料;經拌和站試拌確定干拌時間10s,加瀝青后混合料拌和時間為50s,總拌和時間60s,混合料拌和均勻、所有礦料顆粒全部裹覆瀝青,色澤一致,無花白料,無結塊成團或粗細顆粒離析現象。
2.2.3 確定運輸車輛配置
根據施工現場至拌和站的距離及以往的施工經驗,確定瀝青混合料運輸車為20輛,其中,施工過程中攤鋪機前方在等候卸料的運料車控制在5輛左右,在途中的運料車控制在12輛左右,在拌和站等候裝料的車控制在3輛左右。經試驗段施工驗證,20輛30t自卸車運輸瀝青混合料能滿足SMA-13面層的施工需要。
2.2.4 確定攤鋪設備采用及拼裝寬度
根據試驗段寬度檢測結果及路面表觀質量情況,驗證了試驗段采用1臺“三一重工”SAP120CA/12m瀝青混合料攤鋪機進行半幅全斷面攤鋪,拼裝寬度10.5m,符合設計及現場施工的要求。
2.2.5 確定找平方式
根據試驗段平整度及厚度檢測結果驗證了采用的非接觸式平衡梁自動找平設備性能良好,工作穩(wěn)定,可用于大面積施工。
2.2.6 確定攤鋪速度
根據試驗段試鋪驗證起步攤鋪速度控制在1m/min,正常后攤鋪速度為4m/min,攤鋪速度與拌和樓產量適應。
2.2.7 確定碾壓機械組合方式、碾壓溫度、速度及碾壓段長度
根據試驗段現場取芯壓實度試驗結果可知,兩個碾壓方案如表5所示,都是可行的,但1號方案比2號方案碾壓效果更好,因此正式施工時采用1號方案的碾壓組合、碾壓速度、溫度及遍數如表6所示。壓路機的碾壓段長度以與攤鋪速度平衡為原則,按60~80m控制。
表5 試驗段采用碾壓機械組合方式表
表6 壓路機碾壓組合、溫度及速度表
3.1 確定松鋪系數
現場對試驗段內共測量9個斷面,每個斷面測量3個點,共計27個點,算出27個松鋪系數,平均值為1.25,確定大面積施工松鋪系數控制值為1.25。
3.2 平整度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共測量2處×10尺,共計20個點,合格20個點,合格率為100%,平整度控制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3 中線平面偏位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共測量4個斷面,共計4個點,合格4個點,合格率為100%,中線平面偏位控制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4 縱斷高程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共測量9個斷面,共計9個點,合格9個點,合格率為100%,縱斷高程控制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5 寬度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共測量4個斷面,共計4個點,合格4個點,合格率為100%,寬度控制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6 橫坡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共測量4個斷面,共計4個點,合格4個點,合格率為100%,橫坡控制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7 厚度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取芯6個,最大厚度43mm,最小厚度40mm,平均值42mm,各點所測厚度值均符合圖紙設計值+規(guī)范允許偏差值。
3.8 壓實度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所取6個芯樣中,3個芯樣位于1號碾壓區(qū)內(K388+980右幅快車道、主車道、停車道),實測壓實度分別為99.2%、99.9%、99.7%,平均值為99.6%;3個芯樣位于2號碾壓區(qū)內(K389+120右幅快車道、主車道、停車道),實測壓實度分別為99.4%、99.0%、99.8%,平均值為99.4%,說明1號碾壓機械組合方案比2號碾壓機械組合方案碾壓效果更好。
3.9 滲水系數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對2個點進行滲水系數檢測,測得滲水系數分別為112mL/min、77mL/min,均小于設計規(guī)定值200mL/min,驗證了試驗段采用的瀝青混合料級配組成較為合理,瀝青路面水穩(wěn)定性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的要求。
3.10 抗滑構造深度的檢測
在整個試驗段落內,我們對2個點進行抗滑構造深度檢測,測得構造深度分別為0.83mm、0.92mm,均大于設計規(guī)定值0.55mm,抗滑性能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3.11 室內馬歇爾試驗的檢測
在試驗段的鋪筑過程中,試驗室在第3車取瀝青混合料做了1組馬歇爾試驗,試件毛體積相對密度2.391g/cm3,空隙率VV 3.8%,穩(wěn)定度9.97kN,流值32.2(0.1mm),理論最大相對密度2.486g/cm3,瀝青含量6.11%,所得試驗數據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 F40-2004)的要求。
3.12 配合比情況的檢測
中心試驗室在第3車取瀝青混合料用燃燒爐進行瀝青含量的檢測及篩分試驗,得出的油石比為6.50%,生產配合比油石比為6.38%,滿足規(guī)范要求;抽提級配曲線與生產配合比的標準級配曲線相比,基本偏差不大,滿足技術規(guī)范的要求。
(1)大面積施工時,在AC-20C下面層施工完畢后,應加強交通管制,盡量避免社會車輛闖入已施工完畢的AC-20C下面層,導致下面層頂面受污染,影響下面層與上面層的粘結性。
(2)大面積施工過程中,對于已施工的中分帶邊緣,應采用路面切割機進行切縫,做到精細化施工。
(3)路肩壓頂位置應設專人清除邊緣超寬混合料,以避免后期鑿除工作量,同時減少材料浪費。
本文通過實踐證明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層試驗段的配合比設計和施工工藝是合理可行的。路面平整度、壓實度、厚度、抗滑構造深度、滲水系數等各項指標的現場檢測結果均符合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路面性能滿足實際需求,其施工技術措施及所取得的數據可用于指導今后的大面積施工并廣泛應用在國道大修工程,從而為同類型項目施工提供了經驗和可靠的依據,對今后國道大修工程中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面層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推廣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