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文題呈現(xiàn)
請以“熟悉的風景”為題寫一篇寫景類文章,描繪自己喜愛的風景,抒發(fā)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仿作,字數(shù)在600字以上。
熟悉的風景
一考生
如果你來到我們學校參觀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校園的風景非常美,無論春夏,還是秋冬,一年四季都會讓你感到——綠!(文章開門見山,直接點出校園景色的特點,可惜沒有點題。)
春天,正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校園里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花壇里,是那嫩葉。各種樹兒都穿著綠裝,披著融融春光,站在你面前。(一個“穿”字,將景物擬人化了,非常形象。但這段描寫角度單一,顯得很單薄,不夠生動。)
春去夏來,校園是一片綠。校園的道路兩旁,直立著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松樹。在火辣辣的太陽炙烤下,松樹依舊挺拔地屹立在那里。還有其他的一些樹,披著綠衣,共同經(jīng)受烈日的考驗,陽光透過茂密的綠葉,形成一片綠蔭,微風一吹,令人神清氣爽。(這段寫景采用了白描的方法,原汁原味,簡潔明了。但寫得同樣很單調(diào),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春夏的校園是那么新鮮、嫵媚,秋天的校園同樣有綠。當秋風吹來時,有些樹雖然落了一些葉,但它們依然綠著,在和秋風抗爭。不過,松樹卻仍然昂首直立在那兒,似乎是越長越綠,也仿佛越來越挺拔,或許是更加堅強地在迎接寒冷的冬天吧!(本段沒有能把校園景物綠得“深沉、蒼勁”這一特點表現(xiàn)出來。)
當嚴冬來臨,許多樹和小草都無可挽回地凋零,整個校園的綠色便集中在那些傲霜的青松和越長越綠的冬青樹上。冬青樹靜靜地站在那里,仿佛要把自己的綠獻給校園。再看那北風吹不動、大雪壓不倒的青松,你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歲寒三友:竹、松、梅。因為他們都是不畏嚴寒的。也許有人會嫌這時的綠色太少,不引人注目。但是,當你在冰雪中看到那蒼翠欲滴的青松時,難道你不感覺到溫暖與希望嗎?盡管冰封雪壓,它那青春的血液照樣流動,生命的力量照樣不可抗拒?。ū径稳鄙僖粋€中心句。同時,對冬青樹、松樹的描寫不夠細致,缺少角度上的變化和手法的創(chuàng)新,難以讓讀者產(chǎn)生怦然心動的感覺。)
這就是我們的校園,永遠都充滿勃勃生機的綠?。ńY(jié)尾過于草率,沒有呼應(yīng)文題。)
點評:這篇文章寫了作者自己最熟悉的風景——校園里的綠,開篇點出“綠”。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這些綠,將校園里花草樹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更給人一種精神上的激勵。最后再寫綠,結(jié)束全文。
不過,本文也明顯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一是沒有點題,使得文題與內(nèi)容有一種分離感;二是在寫景過程中,都是直筆描寫,筆法單一,缺乏角度的變換;三是寫冬景時,少了中心句,影響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美;四是結(jié)尾倉促,沒有形成呼應(yīng)之勢。
升格建議:
一、修改文章首尾,點題并形成首尾響應(yīng)之勢。
二、增補和修改各段中心句,形成上下呼應(yīng)之勢。
三、對文中的部分描寫進行增刪潤色,多角度、多層次展現(xiàn)景物特點。
熟悉的風景
一考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風景,我最熟悉的風景是校園里的綠。無論春夏秋冬,校園里的綠總是讓我陶醉?。ㄩ_篇點題,自然引發(fā)下文。)
春天,校園里是一片熟悉的綠。正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花壇里同學們播下的種子,正生根發(fā)芽,探出嫩嫩的腦袋。遠看,像一塊綠毯,像一方大手帕;近看,那些毛茸茸的嫩葉隨風搖擺。不經(jīng)意間,各種樹兒也都穿上了綠裝,披著融融春光,迎著習習春風,翩翩舞出嫩綠的倩影。(這段描寫,有遠有近,有靜有動,非常生動傳神。)
夏天,校園里是一片熟悉的綠。最矮的,是那些小花小草,它們拼命吐著綠色,濃得不能再濃。再高一點的,是小銀杏、小桃樹,它們披著綠衣,共同經(jīng)受烈日的考驗,陽光透過茂密的綠葉,形成一片綠蔭,微風一吹,令人神清氣爽。最高的,則是道路兩旁直立著的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松樹,它們在火辣辣的太陽炙烤下,高高挺立著。(這段描寫,由矮到高,從不同觀察角度寫了多種植物,特征鮮明,引人入勝。)
秋天,校園還是一片熟悉的綠。當秋風吹來時,銀杏、桃樹們身上,有些葉子黃了,隨風飄落;有些半黃,依然沒有離開樹枝;有些依然是綠的,它們抖動著長長的枝條,似乎不愿意脫去身上的綠裝,它們渴望繼續(xù)成長。那可愛的松樹繼續(xù)昂首直立在那兒,仿佛越來越挺拔,越長越綠,那綠,愈發(fā)深沉、蒼勁,充滿著一種抗爭的力量。(這一段在寫銀杏、桃樹們的葉子時,注意了色彩變化,觀察仔細,描寫傳神。)
冬天,校園里依舊是一片熟悉的綠。這時候,銀杏、桃樹,還有櫻花、杜鵑,以及那些花花草草,都無可挽回地凋零,有的留下枯黃,有的無影無蹤。整個校園的綠色便集中在那些越長越綠的冬青樹和傲雪而立的青松上。你看,冬青樹正伸展著綠得發(fā)亮的葉子,仿佛要把自己的綠全部獻給校園,獻給冬天,獻給我們。你再看那北風吹不動、大雪壓不倒的青松,從那尖尖的樹頂,到伸出無數(shù)手臂的樹身,無不綠出一種堅強。也許有人會嫌這時的綠色太少了,不引人注目,其實,在冰天雪地中,有這些蒼翠欲滴的青松就足夠了,它足以讓你感到溫暖與希望。(本段寫了冬青樹和松樹,描寫冬青樹時抓住它“綠得發(fā)亮”這一特點,描寫松樹時抓住它“不畏嚴寒”這一特點,寫得都非常生動。青松人人熟悉,如果作者在此處能進行適當?shù)穆?lián)想和引用,那就更加完美了。)
這就是我們的校園,這就是我最熟悉的風景,這就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綠!(點題,呼應(yīng)開頭,完美作結(jié)。)
點評:經(jīng)過第一次升格,文章主題突出,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整齊,對景物的描寫角度多變,鮮活生動,給讀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縱觀全文,仍有不足的地方。一是各段的中心句在語義上重復(fù),沒有能夠點出本段“綠”的特點;二是在描寫一些景物時,沒有能夠展開聯(lián)想,做到實中有虛,進一步拓展文章的表達空間。
升格建議:
一、修改四個中心句,讓這些中心句能點出每個季節(jié)綠的特征。
二、對部分景色描寫進行潤色,增加一些想象性描寫。
熟悉的風景
一考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熟悉的風景,我最熟悉的風景是校園里的綠。無論春夏秋冬,校園里的那些綠總是讓我陶醉!
春天,校園里是一片熟悉的嫩綠。正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同學們在花壇里播下的種子,正生根發(fā)芽,探出嫩嫩的腦袋。遠看,像一塊綠毯,又像一方大手帕;近看,那些毛茸茸的嫩葉隨風搖擺,閉上眼,仿佛無數(shù)只小手在熱情地向人們招手致意呢。(想象性描寫,充滿詩意。)不經(jīng)意間,各種樹兒也都穿上了綠裝,披著融融春光,迎著習習春風,翩翩舞出嫩綠的倩影。
夏天,校園里是一片熟悉的深綠。最矮的,是那些小花小草,它們拼命吐著綠色,濃得不能再濃。再高一點的,是小銀杏、小桃樹,它們披著綠衣,共同經(jīng)受烈日的考驗,陽光透過茂密的綠葉,形成一片綠蔭,微風一吹,令人神清氣爽。最高的是道路兩旁直立著的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松樹,它們在火辣辣的太陽炙烤下,高高挺立著。只要和它們稍稍對視,你似乎就能感到有一種涼意,直入你的眼睛和心靈。(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想象之中的“涼意”,非常傳神。)
秋天,校園里是一片熟悉的蒼勁之綠。當秋風吹來時,銀杏、桃樹們身上,有些葉子黃了,隨風飄落;有些半黃,依然沒有離開樹枝;有些依然是綠的,它們抖動著長長的枝條,似乎不愿意脫去身上的綠裝,它們渴望繼續(xù)成長。那可愛的松樹繼續(xù)昂首直立在那兒,仿佛越來越挺拔,越長越綠,那綠,愈發(fā)深沉、蒼勁,充滿一種抗爭的力量。
冬天,校園里依舊是一片熟悉的堅強之綠。這時候,銀杏、桃樹,還有櫻花、杜鵑,以及那些花花草草,都無可挽回地凋零,有的留下枯黃,有的無影無蹤。整個校園的綠色便集中在那些越長越綠的冬青樹和傲雪而立的青松上。你看,冬青樹正伸展著綠得發(fā)亮的葉子,仿佛要把自己的綠全部獻給校園,獻給冬天,獻給我們。你再看那北風吹不動、大雪壓不倒的青松,從那尖尖的樹頂,到伸出無數(shù)手臂的樹身,無不綠出一種堅強。也許有人會嫌這時的綠色太少了,不引人注目,其實,在冰天雪地中,有這些蒼翠欲滴的青松就足夠了,它足以讓你感到溫暖與希望。不信,請閉上眼睛,“白首歸來種萬松,待看千尺舞霜風”“青松寒不落,碧海闊愈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那是何等的壯觀景象呀?。ㄕ归_聯(lián)想,巧妙引用,增強了表達效果,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
這就是我們的校園,這就是我最熟悉的風景,這就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綠!
點評:經(jīng)過第二次升格,文章四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得到了修改,雖然只是每句增加了一個字或一個詞,卻點出了不同季節(jié)校園綠色的特點,形成了呼應(yīng)之勢,巧妙點出了文題。與此同時,文中增加了一些想象描寫,還引用了一些詩句,使得作文的表達角度更豐富,更生動,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