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fā)現,不同動物的眼球可以幫助它們生存。
觀察一個人的眼球,你就會發(fā)現眼球中間圓而黑的瞳孔。瞳孔張開可以讓光線進入眼睛,能夠看到東西。然而觀察不同動物的眼睛,你就可能發(fā)現一些奇怪的差異。例如貓眼的瞳孔可以變窄成一條豎立的縫,而山羊的瞳孔則會成為一條橫杠。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視覺科學家馬丁·班克斯和其同事為了解釋這種情況,對多種動物眼睛瞳孔進行了研究。他們發(fā)現了動物眼睛瞳孔形狀不同的原因。
為了要對動物的眼睛了解更多,班克斯和同事收集了214種陸地動物的眼睛的圖和照片。他們還將這些眼睛根據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劃分,科學家發(fā)現,動物瞳孔的形狀取決于他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
研究發(fā)現垂直縫隙狀的瞳孔常在肉食動物中出現。它們大多是伏擊性捕食動物,不會等待對象走進自己的埋伏圈,而是迅猛出擊捕獲它們。
該研究小組想要知道瞳孔豎立細縫狀是如何有助于這些捕食動物的。為此,他們利用照相機的光圈模擬動物眼睛的瞳孔,每當快門打開時光線就進入相機內??茖W家將光圈調整為豎縫狀,并拍攝照片。
每當一個照相機或一只眼睛聚焦于附近的一個物體時,其他稍近或更遠的物體就會有些模糊,只有眼睛接近物體才能看清楚。在你的面前不同的距離舉起兩個手指,先將焦距對準一個手指而后再對準另一個。這種效應叫作模糊效應,它可以幫助觀察者判定附近某個物體的距離。
班克斯和其同事還發(fā)現,豎縫狀瞳孔“光圈”可以增強模糊效應。在一只動物的眼中,豎縫瞳孔或許能幫助一只貓或其他捕食動物準確判定獵物的距離。這樣捕食者能夠以準確的距離捉到獵物。瞳孔的形狀是一種適應能力的體現,一種幫助捕食動物在環(huán)境中生存的特性。
班克斯和其同事還注意到,豎縫瞳孔的動物通常眼睛在臉前端,而不是在頭的兩側。這樣可以讓捕食動物兩眼對焦于單一的物體,這種能力叫做雙目并用。
每只眼睛看到的是稍有不同的重疊圖像,大腦再將雙眼看到的圖像創(chuàng)造成一個景深。
如果說豎立的瞳孔有助于食肉動物捕食,那么橫向的瞳孔則有利于食草動物逃跑。
那么具有圓瞳孔的人類和另外其他一些動物,又是為什么有圓的瞳孔呢?早期的人類也進行捕獵,但是他們還得利用另一只眼提防動物的襲擊,例如大型貓科動物、狼以及熊。人類的瞳孔之所以這樣,很有可能是在捕食動物和被捕食動物之間的一種恰到好處的折衷方式。
這就是說,豎立瞳孔的優(yōu)點對于需要貼近地面近距離觀察的動物獲益最大。因此人類有可能因太高而不能利用這一優(yōu)點。加之,人類是社會動物,因此對于我們來說面貌識別是很重要的。豎立瞳孔的模糊效應對于人類就沒什么優(yōu)勢可言了。人類的圓形瞳孔可能是由最佳的識別模式進化過來的,因為我們可以利用眼睛分辨出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