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實
我們說,習(xí)作者借助眼耳舌鼻身腦等感官通過對習(xí)作對象的狀貌、性質(zhì)、特征等方面的接觸和認(rèn)知,并以感知覺為基礎(chǔ),滲透著情與理的體察而呈現(xiàn)出的一種復(fù)雜心理狀態(tài)就叫感受。獲得感受是獲得認(rèn)識、形成思想的重要前提,是進(jìn)行寫作的必要條件,沒有感受就沒有寫作。就感受途徑而言,可分為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味覺感受、觸覺感受、綜合感受等。習(xí)作實踐中,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感受,就會讓體驗更加細(xì)膩真切,使描寫更加清新動人。
一、抓視覺感受。如北師大版《海上的日出》中的片段:
有時天邊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云的重圍,替黑云鑲了一道發(fā)光的金邊。后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xiàn)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fā)亮的不僅是太陽、云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該段文字,作家巴金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海上日出變幻圖”——被黑云團(tuán)團(tuán)包圍的太陽,如何竭盡全力,沖出重圍,并用自己穿透一切的光芒改變了“畫面”的主黑色調(diào),而代之以“金色、紫色或紅色”的多重色調(diào)。陰暗的背景也因此變得明亮。其中的畫面主景黑云也迅即被太陽、云朵和海水所替換。此情此景,不僅給讀者帶來了視覺的明朗,同時也給人內(nèi)心帶來了光明與希望。這一切的達(dá)成均歸功于作家善于借視覺感受的變化來巧妙展示所觀之景的變化。
二、抓聽覺感受。如北師大版《林中樂隊》中的片段:
在清晨和黃昏,不光是鳥,森林里面所有的動物都在唱歌奏樂:燕雀、鶯和歌聲婉轉(zhuǎn)的鶇鳥,用清脆、純凈的聲音唱著。甲蟲吱吱嘎嘎地拉著提琴。啄木鳥打著鼓。黃鳥尖聲尖氣地吹著笛子。母鹿咳嗽著,狼嗥叫著。貓頭鷹哼哼著。蜜蜂嗡嗡地響著。青蛙咕嚕咕嚕地吵一陣,又呱呱呱地叫一陣。
這是一臺由林中樂隊傾情演奏的專場音樂會。作者緊緊抓住不同演奏者的吹拉彈唱的風(fēng)格,以聽覺感受為切入點,憑借諸如“吱吱嘎嘎、咕嚕咕嚕、哼哼、嗡嗡”等具有獨立意義的象聲詞,極力渲染了眾聲同發(fā)、萬籟和鳴的熱鬧場景。讓讀者跟隨文字的敘述去享受聽覺的盛宴。倘若沒有對聽覺感受的成功描寫,也就無法展示“林中樂隊”變幻莫測的高超演技。
三、抓味覺感受。如北師大版《柚子樹下》中的片段:
一個個碩大的柚子上掛滿了露珠兒,綴在綠網(wǎng)上。不用吃,即使看一眼,也覺得又酸又甜還帶點苦味的汁兒要溢出來。
柚子的味道到底咋樣?文中沒有抽象地描述,而是精準(zhǔn)地抓住了味覺的感受,用并列加遞進(jìn)的“又……又……還……”句式進(jìn)行了多元體驗,從而更加準(zhǔn)確地突出了柚子汁水兼具“酸、甜、苦”的復(fù)合特征,最終讓讀者達(dá)成對柚子味道的全面感知和深入了解。
四、抓觸覺感受。如北師大版《春潮》中的片段:
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陽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沖擊下,逐漸變酥了,變軟了,顏色也變暗了。
在早春暖陽的照射下,在山間雪水的沖擊下,封凍嚴(yán)實的江面慢慢融化松動?!八帧焙汀败洝眱蓚€詞,形象地刻畫出那種春潮暗涌、寒意漸退的江面的變“態(tài)”。而這種特定意蘊的“態(tài)”,如不借助觸覺感受的點睛之筆,或許就很難得到呈現(xiàn)。
五、抓綜合感受。如北師大版《荷塘舊事》中的片段:
有時,我們分成兩隊,相互擊水。那情景更是鬧得慌,急速的水線向?qū)Ψ缴淙ィ謴膶Ψ缴鋪?,水線交射在一起,撞擊出點點白珠、騰起,落下。“嘩嘩”的撩水聲,“呀呀”的叫喊聲,亂糟糟響成一片。
此片段刻畫了荷塘舊事之一——打水仗的緊張刺激。這種讓人“鬧得慌”的場面有聲有色,主要得益于視覺與聽覺的綜合描寫:瞧那“急速的水線”,“交射在一起”,還有“騰起”復(fù)又“落下”的“點點白珠”,讓人目不暇接;聽那“響成一片”的“嘩嘩撩水聲”及“呀呀叫喊聲”,奏響了童年的歡樂樂章。
在感受過程中,習(xí)作者要善于同時運用兩種以上感受器官,對同一客觀對象進(jìn)行多渠道多角度多側(cè)面的感受,以此獲得多種感受效果。并將這種方法巧妙地用于寫景抒情、表現(xiàn)心理、渲染氣氛、增強描寫的層次和文字的立體感上,從而達(dá)到一種“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如品其味、如觸其表及如履其行”的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