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陳嘉上導演的《蕩寇風云》由學者酈波擔任顧問,作家熊召政以及王思敏、譚廣源、吳孟璋等聯(lián)合編劇,趙文卓、倉田保昭、洪金寶及萬茜等主演。影片講述明朝抗倭大將戚繼光在浙江對敵的故事,也把民間喜聞樂見的“戚繼光懼內”傳說搬上銀幕,增加了戲劇性。由此,塑造出一位文武雙全、剛柔并濟,且散發(fā)人性魅力的真英雄,正是魯迅先生所禮贊的“民族脊梁”的代表。
《蕩寇風云》的故事基于歷史真實,編導者通過大量考證,走訪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國家和城市(包括日本),生動還原明朝抗倭的社會歷史背景。影片既有制作精良、規(guī)模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展示出先賢抗倭的艱辛;觀眾還能在嚴肅激烈的戲劇沖突外,看到民族英雄的家庭生活。
《蕩寇風云》可以與劉和平編劇、張黎導演的《大明王朝1566》勾連觀看。故事開始于倭患嚴重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因在山東備倭有功而調任浙江,任浙江都司僉書和司屯局事。戚繼光隨總督胡宗憲參加抗倭,提出不少好建議,很短時間就贏得胡宗憲及其幕僚徐渭(文長)賞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7月,經胡宗憲提議,29歲的戚繼光擔任寧紹臺參將。按照浙江的地理風物,戚繼光因地制宜,有選擇性地吸納當地礦工作新兵,組織了以一敵百的戚家軍,在義烏、臺州大挫倭寇,從此聲名遠播。
影片截取戚繼光抗倭生涯片段,因為戲劇沖突營造出色,呈現(xiàn)出闊大的歷史感。日本浪人的狂野與大明穩(wěn)重保守的打法,陣法改革的緣起與突破,宏觀戰(zhàn)略與具體戰(zhàn)場之間的偶然,都表現(xiàn)得當。影片整體敘事節(jié)奏張弛有度,在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中插入戚繼光和夫人的情感戲,讓觀眾的觀影情緒得到有效緩沖,并為影片高潮的臺州大戰(zhàn)做足鋪墊。影片還通過胡宗憲和戚繼光的對手戲,寥寥幾筆描繪出明朝政治官場上的角力,豐滿了戚繼光這個拒絕明哲保身、為民族大義考量并有強大執(zhí)行能力的英雄形象。
戚繼光不僅在中國被奉為圣賢,在日本也被廣泛尊敬。所謂德行兼?zhèn)?,才能成為一軍統(tǒng)帥。戚家軍之所以戰(zhàn)無不勝,所向披靡,正是由于戚繼光的治軍之法出于人性。影片中最為精彩的段落是戚繼光充分吸收民間智慧,制造對抗日本倭刀的各種武器,并在作戰(zhàn)隊列和出兵時機的安排上顯現(xiàn)出天才般智慧。趙文卓成功演繹了戚繼光“著《紀效新書》,練精銳之師”的振奮場面。戚繼光根據江南水鄉(xiāng)地形特色及倭寇單兵作戰(zhàn)能力較強、倭刀堅利的特點,創(chuàng)設12人為1團隊、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及適合大兵團作戰(zhàn)的“一頭兩翼一尾陣”。
憑借寫實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和細膩溫情的情感描寫,《蕩寇風云》相當程度提升了近年來國產古裝主旋律電影制作的水準,在塑造人物和描寫事件上找到平衡。一些同類影片中出現(xiàn)的強行帶節(jié)奏、抒情刻意、人物混亂的弊病,在《蕩寇風云》里消失不見。
同為塑造民族英雄的戰(zhàn)爭類型,《蕩寇風云》可以與韓國電影《鳴梁海戰(zhàn)》做一番對比。與過度神化民族英雄的后者相比,《蕩寇風云》更為真實可信。影片中的古裝戰(zhàn)爭戲份層層推進,細節(jié)考究,絕對沒有將日本武士、浪人小丑化或者卡通化。戚繼光取得的勝利是人間的戰(zhàn)爭,而非“飛起來”的民粹想象,就這個層面而言,《蕩寇風云》尤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