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彼岸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的痛苦都源自“過去”和“未來”——或是對過去的懊悔、憤怒,或是對未來的恐懼、焦慮。未來是未知的,“死亡”又是我們必然面對的終極未來,也是生命最大的未知數(shù),人們難免惴惴以待之。因此,自從有了生命意識后,哲學家們就一直不懈地探究死亡,夢想著為人類解除對未來、對未知、對死亡的恐懼。
怎樣面對死亡?如何看待死亡?所有活著的人都沒有“死”過,無法了解死亡的情形。基于此,儒家學者秉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采取了回避的方法。他們淡定地說:“未知生,焉知死?”于是“不語怪力亂神”。細細品味,這種平靜和理智之下,其實掩藏了對死亡的迷茫、無奈和閃避。
莊子對死亡的態(tài)度則大不相同。如果說人行途中,冷不丁地遇到死神,儒家的做法是說一句“哼,我不認識你”,然后斜刺里走開,那么,莊子是含笑迎上,與死神深情擁抱,然后攜手而行。死亡在他眼里,既不可惡,也不可怕,可以被理性地接受、對待。
莊子審視生命:百年之前誰是我?百年之后我是誰?既然“我”本來是“無”,現(xiàn)在生命重歸于虛無,“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生死不過就是像四季更替一樣普通的事情罷了。這就是莊子所謂的“生死齊一”。
萬里之外的古希臘,幾乎在同一時期,也誕生了與之相似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說:“人如夜間之光,時明時滅?!闭苋藗兊男挠徐`犀,或許只因為人類的心靈被死亡問題弄得焦渴異常,急需這種思想的滋潤。對死的看法,折射出的是對生的態(tài)度??吹?、看透、看穿死亡,可以使生命擺脫束縛,輕裝上陣,更平靜、更坦然、更樂觀地生活。面對生命困局,尤其是面對衰老、疾病、死亡的困擾時,我們也不妨邀請莊子陪伴在側,讓他贈予我們破解精神困局、渡過心靈難關的力量。
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①吊之,莊子則方箕踞②鼓盆③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④老身⑤,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⑥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⑦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⑧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⑨寢于巨室⑩, 而我 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p>
[注]①惠子:莊子好友,姓惠名施,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哲學家,為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②箕踞:坐時隨意伸開兩腿,像個簸箕,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
③鼓盆:敲擊瓦缶。盆,瓦缶,古時一種樂器。
④長子:撫養(yǎng)子孫。
⑤老身:相伴偕老。
⑥概:通“慨”,感觸哀傷。
⑦芒芴:通“恍惚”,若有若無的樣子。
⑧相與:一起。
⑨偃然:仰臥安息的樣子。
⑩巨室:巨大的房間,指天地之間。
?噭(jiào)噭然:哭叫的樣子。
■楊建華
金華湯溪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金華市名師。羨慕古人“仗劍游天下,橫簫坐書城”的生活,平時愛四處走走看看,有空就隨便翻翻書。
圖:馬 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