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胡桂林
(石家莊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
中國傳統節(jié)日文化與校園文化涵育
——以靈壽織女山七夕傳統節(jié)日為例
王慧杰,胡桂林
(石家莊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依托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以中華傳統節(jié)日為載體,持續(xù)開發(fā)每個節(jié)日涵育校園文化,實現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提升。傳統節(jié)日·校園文化·文化認同這一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其起于課堂授課,發(fā)展于教師科研和學院課外活動,延伸于社會實踐,然始終不離開大學生參與,并逐步形成課堂授課—課外活動—實踐基地的全方位校園文化建設。
傳統節(jié)日;校園文化;文化認同;織女山;七夕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1],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其中提及實施中國傳統節(jié)日振興工程,形成新的節(jié)日習俗。可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博大精深,要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依托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以中華傳統節(jié)日為載體,實現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提升。本文以靈壽織女山七夕傳統節(jié)日為例,開展相應的校園文化建設,以達到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感的目的。
1.神話傳說
當地流傳著關于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大意為:靈壽和平山之間有座高山,山腳下有個“王母村”,是王母娘娘出生地,相傳王母娘娘在此遇仙人點化而升入天庭,嫁給玉帝,生有七個女兒。七個女兒經常下界到本地一條長二十多里的“天河”那里洗澡,一次她們又在洗澡,牛郎發(fā)現后,將第七個女兒的衣服拿走,這就是七仙女,此后七仙女決定不走了,就和牛郎生活在一起,過著勤勞簡樸的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后來織女還生了一兒一女。王母娘娘知道牛郎織女的事后,非常生氣,一屁股蹲在山頂上,成了“天臺”(現修有“王母觀山”景觀),并派天兵天將帶回織女,這時神牛告訴牛郎將自己殺死,然后用自己的皮做雙皮靴,穿上它,便可追回織女,于是牛郎忍痛殺死神牛,穿上皮靴,去追織女。到快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情急之下,用金簪劃了道天河,從此兩人被分離,只有七月初七才能見上一面。此后居住在這兒的人們追憶牛郎織女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把“天河”的右邊叫做牛郎莊,“天河”的左邊叫做織女莊,把“天河”叫做七女河。
2.節(jié)日娛樂習俗
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七夕習俗是穿針乞巧,到唐代發(fā)展出喜蛛應巧,娛樂也由宮中向民間傳播。如:“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椗且?。又各捉蜘蛛閉于小合(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2]在當地每年七月初七,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牛郎莊、織女莊、七女河,看牛郎莊飲牛井、七女河、織女山、織女池、天眼石,耍大刀、扭秧歌、唱大戲。大戲中包括靈壽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清秧劇等。當地年輕男女互換定情信物,舉行乞愛、乞婚、乞壽、求子等一系列的乞巧活動來祭祀牛郎織女。
3.節(jié)日飲食
晚上,當地居民擺瓜果、做巧果、吃餃子等。取材當地,貴在養(yǎng)生。
4.節(jié)日祭祀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先民的星辰崇拜。戰(zhàn)國時期,人們已經對滿天繁星有了認知,并賦予其人格化的想象。史載:“牽牛,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3]也就是牽牛星是天子大將,織女星是天子的女兒,此時牽牛星和織女星是兩個獨立的星宿。當地晚上也有望雙星活動。
5.獨特的自然資源
當地有多姿的奇峰怪石如將軍石、天牛石、臥虎石、鷹嘴石、飛來石等;秀麗的碧潭清泉如織女池;多彩的林木花卉和奇幻的天臺云海、云霧華蓋以及山間嵐煙等天象,每一幅景色都令人對遙遠的天宮充滿無限遐想。然而,自2009年河北省文化廳命名靈壽織女山為傳統七夕節(jié)生態(tài)保護示范基地后,七夕節(jié)起源地之爭仍很多,比較有名的有陜西西安說、山西和順說、山東沂源說等,可見,織女山七夕文化雖然人文資源和自然風景豐富,但是它還是待開發(fā)地,目前文化傳承也面臨重重困境。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是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共識、歸屬和分享”[4]。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觀同一性,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還是要在傳統文化上找到源頭活水。大學生是學生向社會人的過渡,如果能夠解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問題就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為了解當前大學生對織女山七夕文化認知狀況,我們于2017年2月做了一份以河北省大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調查,收到有效問卷309份,并進行如下整理分析。
從圖1可見,大學生知道是靈壽織女山的占44.76%,知道邢臺內丘的占3.81%,知道山西和順的占0.95%,未知具體地點的占50.48%。這說明大學生對于七夕故事的發(fā)源地了解非常片面,也沒有興趣去主動了解。
圖1 大學生對七夕文化發(fā)源地的了解
從圖2可見,36.19%的大學生對七夕特色習俗不了解,52.38%的對七夕特色習俗了解一點,6.67%的對七夕特色習俗非常了解,4.76%的對七夕特色習俗不關心。這表明,大學生對七夕特色習俗知之甚微,沒有深入了解過,不甚在意。
圖2 大學生對七夕特色習俗的了解
從圖3可見,29.52%的大學生選擇觀看表演,40.95%的選擇習俗體驗,15.24%的選擇文化展覽,14.29%的選擇學習相關技藝。這表明,對于大學生來說,更喜歡體驗類的并且有趣味性的活動。
圖3 大學生最感興趣的七夕活動
綜上可見,當前大學生對靈壽織女山七夕節(jié)有一定認知,但是對它的民俗活動知之甚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生更愿意過七夕節(jié)時體驗節(jié)日風情,創(chuàng)新節(jié)日民俗。因而,上述種種狀況都提示著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迫切性。
利用政府對傳統節(jié)日的宣傳,依照一年中節(jié)日的節(jié)律,引導大學生關注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在聽完教師課堂講授后,在課外活動中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或傳統文化進社區(qū)服務活動,在假期參加由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通過課堂—課外活動—實踐各層面參與,使個人感受傳統節(jié)日文化,認同傳統文化并自覺傳承?;诳椗狡呦ξ幕呢S富資源和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的迫切性,以靈壽織女山為例,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1.挖掘織女山七夕文化內涵,加強課堂教育滲透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博大精深,要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索思想教育課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之間的內在邏輯和聯系,中華傳統節(jié)日是個很好的載體。以七夕節(jié)為例:教師在講解七夕知識的過程中,引入關于七夕愛情故事的古詩詞。如漢五言詩《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盵5]該詩將星辰賦予人的感情,描寫了織女與自己的心上人相悅但不得相守的愛情故事。又如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痹撛娏⒁飧哌h,沒有慨嘆悲歡離合,而是說兩情若是久長時,不在乎每日的世俗廝守,從而歌頌了誠實堅貞的愛情。
春節(jié)期間央視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讓人們堅信國人的詩心從未丟失,不丟失意味著我們仍能感動,能感受到真善美,今天處于忙碌生活中的現代人似乎來不及細品生活,而能感受到“生活中不僅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本身就是一種覺醒。借助七夕節(jié)詩詞,讓學生自己感受到中國愛情是講究感情的誠摯堅貞,中國的婚姻也不是愛情的墳墓,中國的愛情是要過成人生的。通過課堂逐步地剖析,讓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蘊含的魅力,進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并內化為行動,自覺抵制性解放,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2.建設織女山七夕文化基地,融入實踐育人體系
需要高校與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合作在靈壽織女山風景區(qū)建立大學生文化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感受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氣息,提升自身的文化認同提供便利條件。
首先,大學生參與到七夕文化活動中,如每年七夕節(jié)來臨之際,以愛情為主題,開展“有情人新習俗”活動:十字繡手工藝比賽、大齡婚戀會、美甲會等;還可以進行“七夕愛情體驗式”活動,如在七女河的河邊,創(chuàng)設七夕場景,擺瓜果、望雙星、做巧果、吃餃子,然后由參與者確認身份,進入角色,舉行乞愛、乞婚、乞壽、求子等一系列的乞巧、祭祀、娛樂活動。
其次,大學生充分利用專業(yè)知識開發(fā)文化產品。如:發(fā)掘、開發(fā)“靈壽味道”節(jié)日產品。提起鮮花和巧克力,我們會想起西方的情人節(jié),而在靈壽當地,巧果是原汁原味的七夕食物。今天靈壽地處山區(qū),土特產豐富,我們可以開發(fā)以“七夕巧果”命名的一系列生態(tài)農產品對外推介。同時我們還可以依托大學,進行文創(chuàng)紀念產品開發(fā),結合當地百姓日常生活,制造帶有卡通形象的小學生學習用品、婦女頭飾用品、男人的腰帶飾品和日歷等,小飾品帶活大經濟,形成靈壽的縣域品牌。
最后,大學生自覺傳承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有關牛郎織女的小說、戲曲和曲藝等文藝形式的影響深入人心。大學生戲曲社團和當地劇種(如:靈壽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種清秧劇)聯合在七夕節(jié)慶期間和鄉(xiāng)村游高峰時段,開展唱游活動。表演以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主的兼具地方文化的戲曲節(jié)目,以牛郎織女神話發(fā)生場景為據點,在每個據點上選取不同劇種進行展演。
3.創(chuàng)新織女山七夕文化認同,涵養(yǎng)校園文化建設
要讓七夕文化進入校園,讓更多人體驗七夕文化內容,同時創(chuàng)造新的習俗。首先,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七夕詩詞主題大會,以比賽帶動大學生讀詩、背詩、品詩、賞詩活動,進而促進七夕交友活動。其次,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發(fā)揮微信軟件的作用,利用學校與個人知名公眾號寫文章進行宣傳,用輕快、通俗的語言普及七夕節(jié)日知識以及習俗。最后,每逢傳統節(jié)日到來之際,開展“傳統文化進社區(qū)”活動,由學校社團成員進入社區(qū),服務周圍群眾。
校園課堂外的這些活動,對促成大學生德行的養(yǎng)成意義重大,正如孔子所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6]大學生隨著傳統節(jié)日的節(jié)律,春節(jié)拜年、清明節(jié)祭祖培育孝悌;寒食節(jié)祭祀介子推,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培育謹而信;七夕節(jié)作為中國情人節(jié),培育有情的感情;中秋節(jié)培育團圓和諧的精神。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日積月累培養(yǎng)出的好德行,再通過學習文化知識進一步提升,就可以增進并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而“孝、悌、信、仁、愛”正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這種思想自孔孟之后,被宋代范仲淹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精神,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源頭活水。毋庸置疑,節(jié)日年年有,日新日日新,大學生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中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總之,傳統節(jié)日·校園文化·文化認同這一校園文化建設思路,其起于課堂授課,發(fā)展于教師科研和學院課外活動,延伸于社會實踐,然始終離不開大學生參與,并逐步形成課堂授課—課外活動—實踐基地的全方位校園文化建設。在《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導下,大學生思想由德行養(yǎng)成到核心價值觀形成再到傳統文化認同,按照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節(jié)奏,持續(xù)開發(fā)每個節(jié)日特色來涵育校園文化??梢娫摲椒ㄊ强尚星一ヒ娴?。
(注:本文為2017年河北省大學生挑戰(zhàn)杯作品,學生張馨月、王璟萱和張思雨做了部分調查工作。)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2017-01-26.
[2]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6:50.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10.
[4]李剛.現階段大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同的困境及對策[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6(3):80-84.
[5]宗懔.荊楚歲時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6:42.
[6]孔子弟子編,程昌明譯注.論語[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4.
Conservation and Nourish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Taking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in Lingshou as an Example
WANG Hui-jie, HU Gui-l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rofound. To deepe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we must rely on the campus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s the carrier, continue to develop each festival and campus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campus culture-cultural identity, which starts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develops in teachers’ research and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xtends to social practice. But it is never separated form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gradually forms classroom teaching——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the all-rou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raditional festival;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the Zhinv Mountain; Double Seventh Festival
2017-03-23
石家莊市社科專家培養(yǎng)項目《祭拜·娛樂·教化——靈壽織女山七夕節(jié)社會工程探析》(2016zjpy32)
王慧杰(1972-),女,河北正定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燕趙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G122
A
1008-469X(2017)03-0079-04